日语可能表达认知及相关问题研究
2013-08-15黎刚
黎 刚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日语中表可能的方式(以下简称“可能表达”)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已经在教材中导入,然而,日语的可能表达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两种划分,导致对日语可能表达的界定不是很清晰。在日语中,除了代表性的可能表达「ことができる」和动词的可能态之外,还存在可能动词、自动词的可能表现以及其他一些所谓的广义可能表达,如:「かもしれない」,「がたい/」,「ざるをえない」,「てもいい」等。这种形式上的多样性往往容易造成学习者认知上的混乱,给教和学都增加了许多负担。由于对可能表达缺少比较全面的把握,加上受母语迁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可能表达时,无法准确地把握日汉两种语言中可能表达的区别。如何认识日语的可能表达,日语和汉语的可能表达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中国学生在日语可能表达的学习过程中到底有哪些障碍,如何才能让学生少犯错误,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
一、日语可能表达的界定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对于可能态的意义研究仅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表示有情物(人或动物)的能力,一个是外部条件的许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可能表达的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即「できる」和「れる/られる」。80年代以后,可能表达的研究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如,金子把结尾词「うる」纳入可能表达的范畴,张威的自动词可能等[1]。王丹对前人的日语可能表达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2]。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许多方面研究者之间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其结果是,一方面人们对可能表达的研究越来越细化,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可能表达的分类及意义特征越来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甚至对于同一专业术语的意义,不同的研究者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这使得日语学习者对于可能表达更加难以把握。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可能表达的界定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王丹对前人关于可能表达所下的定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认为可能表达应具备三个要素:动作主体的意图、条件限制、状态变化。以此为基准,王丹对日语的可能表达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2]。这种界定有利于教师在日语教学中统一思想,避免混乱产生。笔者据此把可能表达的形式规定为以下几种:ことができる,れる/られる,可能动词,一部分含有可能意义的自动词,うる/える(由于うる/える兼有表示可能和可能性两种用法,所以在这里也把它列为可能表达)。至于其他与可能表达相近似的一些表现形式,其大多与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态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认识情态(認識のモダリティ)研究的范畴,应该在教学中另列条目来对待。以上的区分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日语的可能表达与其他近似表达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日语可能表达的本质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在运用日语可能表达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二、日语可能表达学习难点及对策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由于教材及教师的提示不够充分,在母语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常常会按照自己的认知和学习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浓烈个人色彩的中介语系统。这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也是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
首先,中国学生在可能表达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母语迁移现象。很多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可能表达时往往简单地按照字面的含义,将它与汉语中的能愿动词等同起来看待,以汉语中的“能”、“会”、“可以”等可能补语作为理解日语可能表达的钥匙,而对两种表达之间真实的对应关系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准确的把握,导致各种偏误的产生。实际上,两种语言中的可能表达的对应关系绝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以汉语中的“能”为例,刘少东、黄欣指出其主要含义有以下七种[3]:表示主观上具备某种能力;表示具有某种客观条件;表示善于做某事;表示具有某种用途;表示将来可能、估计;表示情理上许可;表示许可、禁止。汉语中的“能”只有在表示主观上具备某种能力和具有某种用途的语义时,才能与日语的可能表达完全对应起来。在表示具有某种客观条件的语义时,则要看句子中的动词是否是意志动词。如果是,则可以对应起来理解;如果不是,则要用断定或者推断等其他表达。“能”的其他四种语义则无法和日语的可能表达对应。其实,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可能表达的形式和意义都较为复杂,它们之间绝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常常出现“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情况,这必然会造成学习者认知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醒学生对这种对应关系的复杂性有所认识,帮助学生整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活动,提醒学生充分理解日语可能表达的各种形式的意义和语用限制条件,注重日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减少母语迁移造成的偏误。
其次,日语的可能表达的使用往往受到动词类型的限制,使用前必须考虑动词的自他性和意志性;而汉语的可能表达则不需要考虑动词的自他之分,也不需要考虑动词是否含有动作主体的意志。对于这些差异我们通行的教科书中缺少必要的解释,许多教师也没有把它列入教学范围之内,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偏误。例如,日语中的部分自动词本身含有可能意义,换言之,这些动词的可能表达不是通过动词的可能态而是直接使用终止形来实现的,对这一点学生往往认识不足,就算是日语学得比较好的学生也经常会出现使用上的偏误。当然,什么样的自动词含有可能意义,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自动词的可能表达,这确实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我们不可能将含有可能意义的自动词一一列出让学生背下来,但是对于自动词的可能表达避而不谈是不可取的,而应该结合实例,对这种可能表达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日语中自动词的可能表达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主要用法。表达动作主体实施动作之后,所意图、期望实现的状态、结果是否成立,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果可能表达;用来表示事物的属性,可以理解为一种属性可能表达。第二,成立的条件。动词必须是有自他对应关系的自动词,主语一般是无情物。第三,句型格式。条件(顺接条件/逆接条件)+自动词终止形(结果),条件(顺接条件/逆接条件)+この/その/あの(无情物)+自动词终止形(属性)。
除此之外,在可能表达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诸如「ことができる」与动词可能态之间如何区分,可能动词与动词可能态如何区分等问题。关于这些情况,王坚强[4]、陆晓鸣[5]等有比较详细的研究,这里不作讨论。
日语可能表达的形式和意义纷繁多样,加上学生对日汉两种语言中可能表达认知上的错误,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日语的可能表达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判,并针对这些问题精心准备,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使学习者尽可能少走弯路。
[1]张威.結果可能表現の研究——日本語中国語対照研究の立場から[M].东京:くろしお出版,1998.
[2]王丹.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3]刘少东,黄欣.汉语能愿动词“能”之日译研究[J].语文学刊,2011(9).
[4]王坚强.关于表示可能的“れる、られる”与“できる”的探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4).
[5]陆晓鸣.可能动词与「~ことがてき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