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四化”同步发展刍议
2013-08-15李平
李 平
(长江大学 研究生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荆州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相对较弱,城镇化水平不高,因此,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劳动力富余等问题,走出一条后发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一、突出规划引领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规划是起点。
坚持科学谋划。努力以先进理念谋篇布局,以科学规划引领同步发展。要树立全域规划理念,把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进一步完善市域村镇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要树立深度规划理念,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确保规划高质量。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群众需要,把绿色低碳、智慧高效、健康安全等新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做到规划高起点。
坚持统筹实施。“四化”同步发展涉及城乡空间结构、要素资源的整合以及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调整,要围绕规划总体定位,做到循序渐进、分步推进。要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城镇,走具有荆州特色的“四化”同步发展之路。
坚持严格管控。树立一步规划、百年建设的权威意识,坚守原则,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特别要创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模式,强化审批管理,着力解决当前村镇规划水平不高、乱占乱建现象多发、执法主体缺位等问题。
二、突出产业发展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产业是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在“四化”同步发展背景下发展工业,就是要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要抓住当前沿海产业转移、高端产业集聚的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力度,利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企业,促进汽车零部件、纺织化工、家电、食品加工、森工造纸等优势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加快发展光伏电子、生物医药、精工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加研发投入,拓展营销服务,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就是要更加重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民收入水平和科技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发展依赖水土资源消耗的局面。要大力发展水稻、油菜、水产、水禽等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全省最大的优质稻生产基地、棉花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双低”油菜、淡水养殖、水禽养殖基地,全面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要围绕打造千亿元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要严格耕地保护,加强高产农田建设,抓好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双低”改造,开展农业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打造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特色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江汉平原物流中心、商务中心和金融中心。
培育发展智慧产业。要加强谋划研究,重点推进荆州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智能家电、智能软件、智慧物流等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智慧产业规模。要加强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要加大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智慧社区、智慧城市。要积极支持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行业网站总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网络市场和电子商务,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三、突出平台建设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平台是基础。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要高标准推进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招商引资和标准化厂房、专业市场、仓储等配套服务,不断提高建设、发展和管理水平。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电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改善市容市貌,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要积极推进荆州古城人口疏散、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荆北新区、沙北新区、开发区商务区、李埠港区等新城建设步伐,拉开城市发展骨架,增强城区综合实力和带动能力。
突出中小城镇建设。要积极支持县市城区扩大规模,拓宽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载功能,把县市城区打造成为引领城乡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阵地。要积极推广监利县新沟镇以工农共生、镇企共赢、城乡共兴为特色的“福娃模式”,打造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特色产业镇,形成沿江、沿路城镇集聚区。
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村庄集并整合和搬迁改造、土地置换等途径,合理布局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新社区。要创新建设模式,整合政策项目资源,建设集村部、医务室、便民超市、图书室、休闲娱乐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社区。要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污水处理、垃圾收集、信息网络、消防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突出融合互动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融合是核心。
促进产城融合。坚持统筹整合各类园区、产业基地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及商业、居住、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区域发展由产城分割向产城一体转变,城区管理由传统模式向智慧管理转变,空间布局由分散向集约转变,形成集群效应,实现以产促城、产城共融的良性互动。
促进政策融合。大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施城乡普惠政策,给予市民、农民同等待遇。要加快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衔接和制度并轨,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公共服务资源城乡联动共享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统筹农民教育培训、农民素质提升、民风民俗改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
促进机制融合。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四化”同步发展的市场协调机制,以企业为主导,统筹农村和城市、工业和农业利益协调发展,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小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采取以房带路、以路兴商等办法吸纳民间资本,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资格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建立城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市场准入机制,允许水、电、路、广场等公用设施的经营管理权依法有偿转让,相关收益用于城乡基础设施的再建设、再经营,形成城乡建设“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