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毛泽东诗词译介综述

2013-08-15李崇月

关键词:威尔逊传记译本

苏 卓 李崇月

(江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毛泽东诗词的译介形式

英译单行本。伦敦Wildwood House出版公司于1972年出版了聂华苓(Hua-ling Nieh Engle)与其丈夫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合译的《毛泽东诗词》(The Poetry of Mao Tse-tung),其中收录了37首毛泽东诗词作品。据他们介绍,毛泽东诗集已经出售了5700万册,这相当于所有用英语写作的诗人 的 诗 集 总 和。[1](P9)1975 年,伦 敦 Jonathan Cape出版社出版了王慧明(Wang Hui-ming)翻译的《毛泽东诗词十首》(Ten Poems and Lyrics by Mao Tse-tung)。全书包括引言和十首译诗。引言中译者介绍,所选的十首诗描述了中国革命中的历史事件,每首译诗都由四部分组成:即原诗、译文、注释说明以及诗词的书法手迹。其中,原诗中每行诗的上一行配有威氏拼音(the Wade-Giles system),下面两行分别是每个汉字的字译和诗行的直译[2](P2)。1966年,香港Eastern Horizon出版公司出版了Wong Man翻译的《毛泽东诗词》。Wong Man认为毛泽东可以把读者带进美好的诗歌环境,同时又能及时将读者带回现实,这体现了他出色的把握诗行的能 力 (Mao Tse-tung can transport readers into pure poetic realms and as swiftly back to stark re-alities;how economically and yet exactingly he employs the most exquisite of lyrical lines)[3](P5)。

毛泽东研究专著中收录的毛泽东诗词。196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约克大学美籍华裔著名历史学教授陈志让(Jerome Chen)的专著《毛与中国革命》(Mao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其中收录了他与美国学者迈克尔·布洛克(Michael Bullock)合译的《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Thirty-seven Poems by Mao Tse-tung)。 在 诗 词之前还附有二人合作的“毛诗导论”(Introduction to Mao’s Poems)。

诗词选集中收录的毛泽东诗词。1975年,纽约道布尔戴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柳无忌与罗郁正合作编辑的《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葵晔集》是一部英译中国历代著名诗人诗歌词曲的大型选集,其中包括美籍香港学者、中国文学研究家Eugene Eoyang翻译的毛泽东诗词八首。与其他译本不同的是,《葵晔集》中收录的毛泽东诗词并未按照诗词写作的时间顺序,八首诗词出现的顺序为《沁园春·雪》(1936.2)、《卜算子·咏梅》(1961.12)、《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1)、《沁园春·长沙》(1925)、《采桑子·重阳》(1929.10)、《菩萨蛮·大柏地》(1933)、《忆秦娥·娄山关》(1935.2)和《念奴娇·昆仑》(1935.10)。

传记作家的毛泽东传记中收录的毛泽东诗词。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传记作家所写的毛泽东传记中也涉及到毛泽东诗词。这一时期的毛泽东传记有1966年英国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的《毛泽东》和1979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历史巨人毛泽东》。迪克·威尔逊共引用了35首毛泽东诗词,且均为全部引用,另外还有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所写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威尔逊并未对毛泽东诗词做过多的评价,只是介绍了诗词创作的背景。施拉姆在《毛泽东》中先后十次引用了毛泽东诗词。施拉姆对于毛泽东诗词的讲解较威尔逊更为详细。例如,在引用《七律·冬云》时,施拉姆写道:“毛在他生日那天写的这首诗中肯定想到了他自己,我们可以猜想他就是诗中的‘英雄’(或者至少是英雄中的一个)。‘虎豹’明明白白就是帝国主义(纸)老虎,而‘熊罴’指的是俄国罴。因而依毛看来,赫鲁晓夫比起纸老虎来更没有什么可怕的。”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出版的英译本述评

聂华苓夫妇在引言部分总结了毛泽东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几大主题,分别是意志(will)、改变(change)以及中国的大好河山(landscape of China)。聂华苓夫妇深知诗词尤其是旧体诗,虽然字词不多,但是内涵极其丰富,读者理解起来有难度,把中国诗词翻译成英语更是难上加难,秉着“在忠实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译文的可读性”的原则,翻译毛泽东诗词。与理解其他诗词不同,理解毛泽东诗词需要大量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译者在每首诗后都备有注释,并在“关于备注的注释”中提醒读者,读诗之前和读诗之后都要阅读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毛泽东诗词。在王慧明的译本中,他指出,译者应翻译诗人说了什么,而不是译者所认为的诗的内在含义。王慧明译本表达了一个热爱中国诗歌的画家、书法家想要表达的意思,并把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看作是诗词所呈现画面的再现。Wong Man在前言部分对诗词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予以说明,为后面对词牌名的翻译做了铺垫。词牌名均用拼音标注,例如,将“沁园春·长沙”译为“Changsha,after the tzu of Chin Yuan Chun”,将“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译为“From Tingchow to Changsha,after the tzu of Tieh Lien Hua”。该译本的最大特点在于,并未在译诗或原诗后附有讲解、注释,而是在27首诗词翻译之后的Notes中逐一对诗行及其背景进行阐释。

毛泽东诗词还被收录在研究专著中,以陈志让的《毛与中国革命》中收录的毛泽东诗词为例,在“毛诗导论”中,陈志让和布洛克高度评价并深刻分析了毛泽东诗词,认为西方几乎无人能与毛泽东在文学和革命双重领域取得的成就相媲美,而且毛泽东作为诗人的地位也因其在政治方面的出色表现而更加稳固。他们试图使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来保持毛泽东诗词的特色,以便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毛泽东。

在《葵晔集》的引言部分,作者介绍了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区别,以及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在对诗词中出现的专有名词进行讲解之余,还对诗歌作者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柳无忌和罗郁正认为,毛泽东诗词之所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仅由于其政治家诗人的特殊身份,更是由于诗词本身的显著特点和毛泽东对诗歌的完美诠释,毛泽东诗词表达了一个政治领袖不同时期的雄心以及对生活的展望。

施拉姆和威尔逊的传记中引用的毛泽东诗词,均为对诗歌的全部引用。由于传记本身的性质,自然对毛泽东诗词创作背景的描述更为详细,对诗歌的评价却屈指可数。其中,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多是参照他人的译本,并未将主要精力投入在诗歌的翻译上。

[1]Hua-ling Nieh Engle & Paul Engle.The Poetry of Mao Tse-tung[M].London:Wildwood House Ltd,1972.

[2]Wang Hui-ming.Ten Poems and Lyrics by Mao Tse-tung[M].London:Jonathan Cape,1975.

[3]Wong Man.Poems of Mao Tse-tung[M].Hong Kong:Eastern Horizon Press,1966.

猜你喜欢

威尔逊传记译本
双面威尔逊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兼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