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改实践刍议
2013-08-15卢珊
卢 珊
(福建理工学校 公共课程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002)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推进几年来,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在实践中,许多教师纷纷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丰富教学,却反而忽视了书写、诵读这些传统而基础的教学方法,致使一堂课下来,许多学生还是读不出一段完整的文段,更谈不上声情并茂;一则简短的请假条错别字连篇,更谈不上格式规范和措辞得体。面对不容乐观的学情,除了推广先进的教改理念以指导教学外,还应该让那些曾被忽视的传统教学手段回归课堂,让其与时俱进,焕发生机。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进而能左右人的成败。[1]既然这些来到中职的孩子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有缺失,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努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到语文课,应该从正确书写,积累字词句,坚持阅读,使用工具书,勤读善写,善于表达等方面,开展相应的养成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能让他们受益终身。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严格的训练。在实践中,教师不应操之过急,一个阶段要求学生养成一二个好习惯即可,但一定要落实督促和检查。教师可以将习惯系统地进行分解,做到小、细、实。小,即从小方面做起;细,即注重细节;实,即实在,具体,直观。向学生提出的要求要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顺应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不必面面俱到,但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找到其最需养成的学习习惯为突破口,进而培养其养成其他方面的好习惯。只要老师方法得当,科学有效,学生在反复的行为中,定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硬笔书法进课堂”培养计划,将硬笔书法教学随堂渗透进语文课,课上留5分钟讲解硬笔书法要点,课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每次课前抽查学生的练习字帖,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笔法,久之,学生便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再如,教师批改作业时,若遇到学生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应坚决退回重做,一次,两次……,直到学生认真书写才给予批改打分;还可将课文生字词的读音释义,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上课时认真抽查,以督促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凡事贵在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能会感觉操作难度较大,或因学生抵触,没能坚持下去。如果连教师都没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又如何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需有持久的耐心和坚定的决心,并通过不厌其烦的要求,耐心的督促以及细致的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走出对多媒体技术过度依赖的误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然而,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盲目追求漂亮的形式,反而弱化了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使本应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机械的课件演示,活跃的师生互动变成了刻板的人机交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应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的过程。成功的语文课,要求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语言、神态、动作甚至板书,往往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
语言表达和板书书写,是教师的两项基本职业技能。读和写本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用朗诵录音代替范读,用课件代替板书,而应做到言传身教。教师的朗读示范比播放录音更具现场感和感染力,教师的板书也比课件更具有强调和提示的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情感碰撞,常常能够擦出引人入胜的美丽火花,这些都是人机交流无法给予的。只有走出对多媒体技术过度依赖的误区,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打动学生,让他们爱上语文。如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或利用幻灯片播放相关资料图片,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教师的范读和板书书写能产生榜样效应。教师的亲身示范,远比播放录音和文字更有说服力和号召力。当学生被教师深情款款的诵读所打动,被教师潇洒遒劲的板书所吸引时,他们自然会去模仿学习,这是再华丽的课件都无法做到的。这也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特别是朗读、板书这样的基本教学技能能力。
三、立足教材有效拓展知识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立足教材,对文本抽丝剥茧,层层展开分析,但对于如今的中职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其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课前都会准备一些关联知识,以丰富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眼球,如相似文本的介绍和比较,或相关新闻、典故、传说、轶事的讲述等,但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一堂课下来,学生也许仅记住了几段稗官野史,名人趣闻,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却如蜻蜓点水,在学生心中没有留下痕迹。这样本末倒置的教学,即使氛围再热烈,学生再感兴趣,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知识的迁移拓展必须有度有效,而立足教材和文本,则是知识迁移拓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入选教材的文本都经过精心挑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知识及其应用规律。它们内涵精妙,语言优美,对学生具有人文教育和工具性教育的双重教益功能。[2]因此,无论是学科内的知识迁移还是学科外的知识拓展,都必须以文本为核心辐射开去,不能脱离文本,天马行空,更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尚不成熟的趣味,而传递一些负面信息。
教学中,教师应将课文的语言运用实例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以激发学生举一反三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作家作品的介绍为依托,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学常识的普及,也可将相似文本以同一线索连成整体,以构建综合性知识拓展平台。例如,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离太阳最近的树》、《像山那样思考》,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即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破坏,人类开始思考怎样捍卫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笔者在进行该单元教学时,恰逢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由此联系到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这一概念,进而将书本知识向历史、人文、环保、时政等多个领域拓展,让学生领会到,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保护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单元教学就构建出了有效的拓展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向学生传递了知识和正能量。在知识拓展中,每一个涉及到的知识点无需过度展开,因为教师只是打开一扇窗,好奇心自然会让学生想看窗那边的风景。学生心中有了疑问,自然会激发其深入探究的兴趣。
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时间和毅力是最好的魔术师。年轻的学子缺乏良好的习惯和坚韧的毅力,这需要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培养。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语文教师既要有创新的勇气,又要有保护传统的责任感。传统的教学法或许有点“笨”,但却非常有效。
[1]任丽丽.历练是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熊洁.“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之我见[J].科学咨询,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