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013-08-15黄云
黄 云
(闽江学院 旅游系,福建 福州 350108)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境内群峰耸峙,林海苍莽,溪流纵横,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近年来,屏南白水洋—鸳鸯溪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发展迅速,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却相对滞后,而屏南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因此,发展屏南民俗文化旅游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一、屏南民俗文化内涵特色
(一)建筑民俗
廊桥。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现存的木拱廊桥仅100多座,主要分布在闽东北和浙西南地区。屏南境内现有木拱廊桥53座,是全国现存木拱廊桥数量最多的县份之一[1](P23~26)。主要包括万安桥、千乘桥、金造桥、龙津桥、惠风桥、清晏桥。屏南廊桥飞檐走梭,顶盖双披青瓦,气势雄伟,古朴端庄,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庙宇。龙漈仙宫位于甘棠乡漈下村,又称马氏天仙殿,为龙漈开基拓主马仙娘的祀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屋面重檐,下檐作四面坡,上檐为圆形攒尖顶,木构架,颇有特色。屏南城隍庙建于清雍正年间,是典型的明清宫殿式建筑,戏台是庙内保存最好的木构建筑。经了解,该戏台是目前闽东乃至福建全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木构戏台之一,具有较高的考古、文物价值。
古镇古村。其一,双溪古镇。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古镇,镇内民风古朴,古街巷、古建筑、古民居保存较好,是福建省保护最好的古县城之一。其中陆氏宗祠占地1600平方米,是屏南最具明清风格的建筑之一,曾入选《福州十邑名祠大观》。2006年双溪镇荣获“福建最美的十大乡村”。其二,漈头古村。漈头村居于屏南“四大书乡”之首,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墓群、古龙井、古楹联、古牌匾无不古色古香,古意盎然,蕴含着丰富的科举文化、武术文化、戏剧文化。2010年,漈头村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其三,漈下古村。2008年,漈下村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村庄坐东朝南,房屋傍山沿溪建造,整个村落成“臼”字形布局。村中民居是典型的江南天井民居,其因地制宜,渗透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于布局,显示出特有的建筑风格[2](P141~144)。
(二)艺术民俗
四平戏。又称“庶民戏”,被戏曲界称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遗响”,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屏南平讲戏。屏南平讲戏是以地方方言演唱的高腔剧种,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杖头木偶戏。源于黄河流域,明末清初传入屏南,因戏偶头部与偶身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乱弹戏。清中叶由北方传入闽东,与当地民间戏曲结合而形成,是闽剧“江湖”声腔的源头,对闽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舞香龙。屏南人民为了庆祝丰收,祈求吉祥、富贵、平安,祈望神龙庇佑,便制作香龙。人们因陋就简,以稻草捆扎成龙身,捆钉在每节长约1丈,宽约1.5尺的木板上。每节木板又用凹凸形楔头活动相接。龙长取吉利数字6与8为尾数,整条龙长约16或18丈。龙身扎满特制的精香。舞龙时分只见龙灯闪耀处,香龙如火龙出海,蜿蜒腾跃,翻江倒海,气势磅礴,场面壮观。
(三)节庆民俗
双溪元宵灯会。双溪元宵灯会始于北宋,源于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在双溪元宵灯会上,不仅能看到制作精美的花灯,还有铁枝表演、踩高跷、舞狮子、鼓亭音乐、彩坪、巡游和舞香龙等活动。
马仙娘祭典。马仙娘为闽东与浙江南部盛行的民间信仰,信徒众多。漈下村每逢农历六月都要祭祀“马氏真仙”。活动期间三天三夜演戏酬神,村民踩街、舞香龙、舞狮、表演武术,活动隆重而独特。
(四)饮食民俗
米烧兔。米烧兔制作工艺独特,先在铁锅里放入大米,再用竹架托住宰杀的兔子,烧起微火慢慢烘干兔肉,同时让米香逐渐渗入肉中。它色香味俱佳,油亮的兔皮呈米黄色,兔肉溢出阵阵米香。
鸳鸯面。鸳鸯面俗名“苦椎面”,采野生柞树果实,去壳,浸泡,漂去苦味,磨浆,晒成粉,煮熟,切成细条,其色泽如琥珀,质地滑腻而富有弹性,炒之不糊不碎,条条伶俐,食之清滑鲜嫩。
二、屏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困难、机遇及对策
虽然屏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但开发面临重重困难。首先,交通不便制约了屏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屏南县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县城至福州市170公里,至宁德市100公里,至赛岐港135公里,至三都澳130公里。2007年以前,从福州市到屏南县需要5个小时,从宁德市到屏南县也要3个小时。其次,屏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不集中。如万安桥位于长桥镇,千乘桥位于棠口乡,龙井桥位于寿山乡,各自间的距离较远。独具一格的屏南古民居分别散落于屏南4个镇7个乡100多个自然村之中。最后,不被重视也是目前屏南民俗旅游未能得到充分开发的重要原因。屏南县发展旅游业,一直以“白水洋—鸳鸯溪景区”为主打品牌,重点关注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对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应有的重视。
笔者认为,屏南应采取以下对策,促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
明确定位。应充分认识屏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和独特魅力,以及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订屏南旅游业的总体规划,明确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地位,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休闲为载体,为发展屏南民俗文化旅游提供资金、税收、土地等各项政策支持。
加强营销。邀请媒体共同拍摄屏南民俗文化专题纪录片,在各级媒体上宣传屏南民俗文化,借媒体力量,扩大宣传力度和效果;到主要客源地举办旅游新闻发布会或旅游展览会,进行屏南民俗文化巡游,提升屏南民俗文化的知名度。
塑造形象。木拱廊桥集中体现了屏南建筑民俗文化的地域特点,可将木拱廊桥作为屏南民俗文化旅游的标志物,设计新颖的廊桥纪念品、朗朗上口的旅游广告语,增强屏南民俗文化旅游的感官效果。
建设载体。发展屏南民俗文化旅游,必须构建民俗文化的载体。屏南素有“福建武术之乡”的美称,传统武术门派众多,有单鞭罗汉拳、将军拳(该拳种系国内罕见的拳种)等。可以针对游客举办短期武术培训班;成立武术表演队,定期到重点景区进行武术表演等[3];举办屏南民俗文化书画、摄影大赛等文艺活动,吸引海内外广大书画、摄影爱好者参加,使屏南民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区域合作。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利用周边知名景点的品牌效应,主动与政和县、周宁县、寿宁县、古田县联动,“鸳鸯文化”、“鲤鱼文化”、“临水文化”、“廊桥文化”等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
体验产品。在屏南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开发相关的建筑、节庆、信仰、饮食、竞技等体验型民俗旅游产品,让游客参与屏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领略屏南内涵厚重的民俗文化。
[1]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升荣.屏南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3]田迎芳,郑耀星.屏南旅游业开发探讨[J].福建地理,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