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模式研究

2013-08-15王金玲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俄语中俄国际化

王金玲

(长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长春 130022)

中国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模式研究

王金玲

(长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长春 13002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90年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以长春大学与俄罗斯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例,对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了中俄教育科研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为进一步加强长春大学与俄罗斯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出构想。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理念融合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等项功能中的过程,主要方式是跨国际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的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和竞争。”[1]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更加以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化的行列之中,并把加速高等教育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2]

长春大学与俄罗斯高等院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始于1989年,目前已与26所俄罗斯高校开展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俄罗斯高校中享有较高声誉。长期以来,我校一直立足于吉林省与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和两国人文、科技、经贸等领域的合作需求,确定了全面开展对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战略,优先发展俄语学科,加大俄语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计划地派遣俄语专业教师和工程技术类专业青年教师到俄罗斯留学,培养了18名赴俄留学归来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我校在教育、人文交流、科研等方面的对俄合作奠定了人才基础。多年来,我校正是由于拥有这一批赴俄留学归国的教师资源,才使我校对俄合作战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如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建立了俄语中心、与梁赞国立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与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合作建立了《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两个专业、与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俄语》专业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俄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赴俄留学培训基地、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俄国际交流与合作科研项目等。本文对我校与俄罗斯高校之间20多年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进行论述,分析了中俄教育科研领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长春大学与俄罗斯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出战略构想。

1 中俄教育科研领域合作的问题与瓶颈

在20多年的对俄合作实践中,我们虽然收获了大量的合作成果,但同时也发现中俄高等教育的合作仍然面临着种种困境。主要表现在:

(1)中俄两国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合作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使得双方人员的交流只能依赖翻译,而高端的俄语、汉语翻译人才的缺失导致双方大学之间的合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实质性的、深入的教学、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难以实施。

(2)双方高校的学生交流层次单一,学生质量不高。交流局限于本科层次的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学科方向,理工科研究型人才的联合培养面临着很多问题,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难以胜任中俄科技合作领域的技术研发、项目推广等岗位的工作。

(3)缺乏大范围的奖学金支持政策,奖学金形式单一。奖学金是吸引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中俄学生的交流奖学金来源主要是两国教育部提供的政府奖学金,优秀学生申请奖学金的渠道单一。缺乏地方政府和学校等奖学金政策的支持。

(4)中国基础教育阶段俄语教学缺失,现在中学保留俄语教学的少之又少,导致几乎所有学习者都要从大学一年级零起点开始学习俄语,即使是俄语专业的学生4年本科毕业后也很难熟练掌握俄语。

(5)中俄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中俄各领域合作的人才需求脱节。中俄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但是目前高校缺乏对合作领域的了解平台,缺乏人才的培养需求标准,毕业生往往很难胜任合作项目对语言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2 中俄教育领域合作的出路与对策

针对如何卓有成效地解决中俄两国合作中人才的缺失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政策上、机制上寻找问题的源头,制定出符合中俄两国人才培养战略。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我国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要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规划,结合自身实际与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新变化。[3]两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中俄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尽快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俄语特区”和“汉语特区”,制定特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把俄语和汉语教学列入教育的各个阶段,制定升学优惠政策、免试入学政策、定向培养与就业对接等配套教育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转变观念,使俄语和汉语教育规模化、常态化。

(2)在人才培养领域,中俄高校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高生源质量。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举办旨在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的各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标准要充分评估引进大学的专业优势和主办大学的师资能力、办学水平是否有利于项目的质量保证和持续发展,引进的专业是否为中俄合作领域所亟需。同时,俄罗斯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大力支持在俄罗斯高校举办旨在引进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国教育合作项目,如可尝试采取在俄罗斯某些大学的某些专业试点,按照中国模式招生和培养,毕业后直接服务于中俄合作项目。

(3)加大各类奖学金的建设和扶持力度。扩大两国政府奖学金生的培养院校数量,制定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研修、暑期语言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在校大学生享受政府奖学金的力度和范围。设立地方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企业专项奖学金等,扩大双方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质量。

(4)中俄高校要联合培养符合教育合作发展需求的包括俄语、汉语在内的各专业师资力量。同时加强俄罗斯汉学家和中国俄语学家之间的语言学、翻译学和教学法领域的科研合作,确定他们之间的定期学术交流机制;制定双方共同举办俄汉互译学术讲座、口译实践培训班、同声传译人员培训班等计划。

3 中国地方高校与俄罗斯高校战略合作模式

3.1 中俄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2013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教育法的纲要。根据俄罗斯的新教育法,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将进行全面改革,其中心思想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化程度,突出科学研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性,鼓励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全面提升俄罗斯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建校于1968年,是远东地区唯一一所隶属于俄罗斯文化部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与文化部隶属的各地区专业艺术类院校实施联网式教学,定期邀请莫斯科、彼得堡的专业教授来校讲学,为远东地区艺术专业的教师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讲座。该校在音乐表演、舞蹈、器乐、声乐、乐队指挥、民族音乐、社会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学研究等方向具有本科、专业硕士、硕士、专业博士、博士等多个培养层次,在专业演员、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文化团体演出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校对艺术类人才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以及对文化产业管理类人才的实训式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我校与该校自2010年建立合作关系以来,针对两校如何为促进文化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两校如何为吉林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并就加强文化产业管理和音乐艺术领域的人才联合培养、教师进修、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合作共识。我校将针对音乐学院、人文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需求,与该校开展在校生的免费交换生项目、互派学生参加学历生项目、进修生项目、教师短期进修项目、本硕连读项目、本科直升专业硕士项目、硕士直升专业博士项目。在今后的合作中我校将与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实施资源共享,我校教师可免费参加该校定期举办的俄罗斯文化部院校之间联网式的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师的培训讲座,根据我们的需要也可共同邀请莫斯科、彼得堡地区的专家来我校讲学。这将为我校充分利用俄罗斯比邻地区文化艺术类院校的优质资源、扩大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并将有效促进我校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质量的提升。

3.2 中俄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模式

在工程技术领域我校在远东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为太平洋国立大学。太平洋国立大学是远东地区办学实力最强的院校。我校于2009年与该校签订了校级合作协议。曾开展过俄语、汉语专业的学生互派、邀请对方专家举办对外俄语教学法学术讲座、学生汉语短期夏令营等项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划与该校合作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该校曾于2012年代表俄方全程参与了第十届中俄大学校长论坛的筹备工作,在此期间多次访问我校。2012年11月,该校曾派出5名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教授到我校讲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展了学术研讨,共同申报了5项合作科研项目,其中1-2项拟通过长春市科技局申报中俄科技部项目。2013年5月20日,该校将举办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教授参加,我校派出4名教授参加此次学术会议。双方就特殊教育、残疾人康复设备研发、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及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学生互派等方面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共识。尤其在残疾人高等教育领域,该校对我校的特殊教育、残疾人设备康复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与我校开展面向中俄两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和就业需求的合作项目。双方经过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合作模式的设想,供双方深入讨论实施,具体如下:

模式一:在我校特殊教育学院现有的盲人中医推拿、盲人声乐、聋人中国画、聋人艺术设计等专业实行资源共享,共同招收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听障和视障学生,可采取1+4、1+5、2+3等模式,即学生先在太平洋国立大学学习一年或两年的汉语语言、汉语盲文、汉语手语和专业课程预科,第二阶段来我校完成本科教育。在此期间,我校可派教师到对方培训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模式二:与太平洋国立大学合作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本土开展残疾人教育,除我校现有专业外,增加适合残疾人学习和自主创业的应用技术类专业,我校派出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和管理,俄方教师到我校进修学习。

模式三:双方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范围内合作建立中俄特殊教育学院,可实施中等特殊教育与高等特殊教育的贯通模式,同时招收中俄残疾学生。可考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3.3 中俄高校战略合作模式前景展望

为扎实有效推进合作成果,实质性推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合作,结合长春大学发展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

(1)以特殊教育学院为主,联合相关部门,与太平洋国立大学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鼓励特殊教育走国际化道路,争取在2013年10月份太平洋国立大学校庆期间签订协议。

(2)以音乐学院、人文学院为主,与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在音乐、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互派、教师互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争取早日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

(3)以科研处为主,联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与太平洋国立大学、远东国立渔业技术大学在科研领域的合作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争取与上述两校建立相关学科领域的定期学术研讨会制度,促进我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为深入做好上述工作,同时我们建议学校在以下方面进行政策研究,以便推进我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1)对全校公共外语教学进行改革,建议除开展英语教学之外,开展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韩语等小语种教学,学生从大一起可以任选外语语种,以便为学生在学期间或毕业后出国留学做语言准备。

(2)在重点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区域进行合作的学院,开展面向教师的俄语、日语、韩语等语言培训,提升教师的对外交往及对话能力。

(3)建立教师国际化培训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教师到我校合作伙伴进修提高,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积极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当前中俄经济合作全方位快速发展、人文合作和民间交流蓬勃发展、战略协作越来越密切的大背景下,培养精通语言、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两国交际文化的人才已经成为我们两国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希望两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中俄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的合作,搭建中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切实提高教育为中俄两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服务质量,以教育国际化促进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1]高永红.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2]佟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5):40.

[3]李晓.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及其推进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226.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c Models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ese Local Colleges

WANG Jin-l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academic field since 1990s,especially after China’s entering into WTO.This paper,taking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angchun University and Russian Colleges as an example,reviews and summaries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existed problems,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academic fields of Chinese-Russian education and presents solutions,providing an idea to strengthen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angchun University and Russian Colleges.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strategy

G641

A

1009-3907(2013)12-1614-03

2013-05-26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218号)

王金铃(1970-),女,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张晓辉

猜你喜欢

俄语中俄国际化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聚焦港口国际化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