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法研究

2013-09-21李庆瑞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理论课教学法

李 阳,李庆瑞

(阜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法研究

李 阳,李庆瑞

(阜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项目化教学法能够深化和推进高校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公益活动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价值,以公益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有助于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实现知识点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从确定项目主题、项目过程实施、结果评价考核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设计,以期更好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公益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法(Project-oriented Teaching)来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充分利用以项目带动教学的特色,较为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意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旧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接受度和教学实效性较低,如何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载体的内涵和形式,从而提高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感染力是高校面临的关键问题。将公益精神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法进行探讨,对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高校思政理论课项目教学法概述

1.1 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项实践型教学模式,较早的雏形是美国的合作教育,真正在高校教学中运用则源于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德国,是指将传统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整合为若干教学项目,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分组的工作方式直接参与项目全部运作过程,最终完成既定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1]。瑞士著名的教育与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经提出过“建构主义”学说,他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刺激和外部影响,实现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加工重构过程”[2],也就是学生在环境体验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信息体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自主意识,积极思索、勇于尝试、探究问题,更易于完成知识的传递和转化。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法特点

现今各大高校都意识到了理论融于实践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项目教学法也已在部分应用性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却不尽人意。主要源于此课程的理论性强而实践操作性较弱,不仅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符合教育部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而且项目教学任务安排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项目过程必须考虑到高校教育资源的实际现状。诸如此类的难题使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以生为本。项目化教学目标和内容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性在高校教育中主要表现即为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必须要注意的是,现今的大学生是处于信息化时代的“90后”,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度高,信息和知识储备较为丰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从而表现出个性鲜明、思维敏捷、自信张扬的优点,同时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脆弱、敏感和自私的负面特征。因此在思想政治课项目教学法中处理好师生间诱与思、导与行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人本性决定了在思想政治课项目化教学法改革中必须充分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方案,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2)目标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法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项目任务为中心,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不同的项目,以项目活动作为载体,充分做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完全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团队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组织协调、探索创新、合理评价、分析总结等综合素养的提高。

(3)双向互动。如今的高校课堂如果再以满堂灌的方式来教学已不能够适应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必须做到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互动。项目化教学法正是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和目标,学生分析论证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全程观察和指导,以启发引导、研讨分析的方式增强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4)实践多样。项目教学法的主题设计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利用多种不同的实践形式来进行操作,针对于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点的实用性。让学生在社会调查、政策宣传、环境保护等多种不同的实践形式下提升兴趣、掌握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2 公益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行性

2.1 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公益活动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承载着提高大学生价值观念、塑造健康人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载体合乎现今高校教学规律和目标,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如何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向健康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公益精神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公益活动以团结奉献、友爱互助为思想引领,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使大学生不断了解社会审视自我,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在奉献过程中完善提升自身价值,逐步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育人。高校思想政治课承载着教育、培养、转化、完善人的教育目标,育人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指出,教育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2]。这种发展就其内涵来说,包括生理心理、品德智力、知识能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在公益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融入社会、服务奉献的对象首先就是人,而这种人与人的关系互动是锻炼能力、提高素养的最佳方式。

(3)激励。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点“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而在公益活动中获得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外部肯定尊重激发了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在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主流价值的正能量,用先进道德品质要求自己,将其内化于心,真正实现助人自助。

2.2 公益活动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项目化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引入项目化教学法,必须增强其教育针对性和丰富项目实践形式,公益活动作为思想政治课教育载体能够充分提高教学实效性。①公益活动体现了隐性教育模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属于显性教育模式,而隐性教育则是通过“无教之教”方法实现教育目标。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著作《教育生活》中提到隐蔽课程的概念,通过潜在、间接的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力量[3]。公益活动正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于各种项目化的实践操作,以潜移默化的的方式使学生接受,体现了外部良性环境和个体内在交互作用并自觉内化的过程,“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教育目标。②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育形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群体中接受度较低,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即使有一些主题日活动作为课堂补充,仍然是以上级下达文件学生比照执行,难以达到自我接受和融于内心的程度。公益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百姓生活,在若干个紧密联系生活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知识、感悟教育内容、认可并接受,最终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项目化教学目标。③实现教育主客体双向转化。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主体是有意识能动进行认识活动的人,而客体则是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4]大学生同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接受的主体和教师课堂讲授引导的客体,本身就存在一个主客体之间相互依存并能够转化的现象。在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运作过程中,首先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选择公益实践活动的主题。其次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和深入理解,将教师的讲授要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具体实施项目计划书,公益活动本身的特点促进了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此时学生完全成为发挥主要作用的主体角色,而教师连同讲授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也即学而行之。项目完成后师生共同进行项目评价,这种交流总结由学生分析经验教训,教师结合项目实施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评价,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共同进步,即行而知之。在此过程中师生可以同态存在,均为主体又为客体,最终教学效果是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

3 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高校思政课项目教学设计

根据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特点,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新课程方案的要求,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初步项目化教学成功案例,可以对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课项目化教学做以下设计(见图1):

图1 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法设计框架

3.1 内容设计

能否确定一个科学的课程项目是这种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必然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为重点,目的是引导青年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三个方面[5]。因此在项目设计上要以此为依托,注重公益活动项目为载体下的综合能力培养。

第一步是由教师详细讲解课程内容,并帮助学生将知识点梳理细化以加深理解,然后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不同院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确定具体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使大学生在直观感受社会现象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不断的接触不同阶层人群的同时学会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标准判断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比如阜阳师范学院地处我国农民工输出主要地安徽省阜阳市,留守儿童在该地区已超过50万,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阜阳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充分将实践育人和服务地方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长期性开展“关注留守儿童,青春公益之行”系列活动,内容涉及法律普及、心理辅导、科技宣传、爱心捐助等多方面;另外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义务环境监测、义务法律咨询、大型赛事服务、社区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贴近学生实际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使得近些年该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接受度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增强。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可以考虑结合自身教学资源进行适当安排,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建设“教,学,行”一体化课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创新的能力,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6]。

3.2 过程实施。

高校思想政治课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步骤就是整个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项目分组、方案策划、具体分工、项目实施、总结评价四个方面。

(1)项目分组。根据项目内容确定小组及成员。可以根据院系的不同和班级的大小来划分,比如超过30人的班级每组12-15人,而对于体育、音乐专业等20人左右的艺体类小班可以每组6-8人,分别推选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每组承担一个具体项目,有计划的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由组长将疑难问题汇总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解决。

(2)项目策划。小组成员针对项目内容,在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基础上进行组内研讨,拟定包括活动主题、具体时间、实施步骤、预期效果、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在内的项目策划方案,并提交指导教师修改完善。为了避免项目的重复操作,允许在项目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专业进行区分和细化,由小组自行创新和选题,比如针对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化学专业同学可以进行水质环境监测与调查,而法学专业的同学则可以进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这样既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3)具体分工。项目完成以个人参与为主、小组合作为辅的方式进行,每个学生在一学年至少参与2-3项公益实践活动,并将实践效果计入学分。因此每个人在小组中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组长和副组长的协调之下将任务细化,比如根据个人特点分别承担资料搜集、宣传外联、组织协调、活动实施等方面,使得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任务达成的成就感,以促进积极性的提高。

(4)项目实施。由组长带领各小组成员按照策划方案进行具体实施,这一环节对于整个项目而言至关重要,要求保留并整理实践中涉及的原始资料以备活动总结,比如调查问卷、访谈记录、数据影像等。

(5)总结评价。活动后认真全面的总结和评价才能真正做到“行而知之”,每个小组先在组内进行总结,所有组员进行个人心得体会的交流,以切身感受进行汇报,鼓励形式多样,内容生动丰富。然后每组推举一名代表进行班内汇报交流,并接受其他组成员的提问,最终由指导教师和各组成员针对汇报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3.3 评价考核

合理全面的成绩评价考核制度关系到公益活动和项目化教学的长效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必须考虑设置一定的考核评价机制,基于知识转化能力是项目化教学法的最终的培育目标,因此项目完成情况必然要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可设置过程形成性评价考核和总体性评价考核相结合的机制。①考核机制。将项目化教学结果的形成性考核纳入整体课程考核,以百分制为例,项目化教学建议占到考核总成绩的60%,包括小组项目完成情况、个人心得体会汇报情况、以及个人总结三个部分,基于实践操作过程是项目关键,以6:2:2的分值分配较为合理。而课程学习的平时成绩占到40%,平均分配课堂考勤和表现、个人自主完成项目两个部分的分值。②评价机制。平时成绩考核由指导教师完成,可以根据平时表现酌情加减分。最终的项目完成情况根据项目完成小组提供的影像资料、调查问卷等资料,以及小组总结、展示汇报环节表现进行测评,由教师打分、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三部分组成,建议以4:3:3的分值分配进行。在这种评价考核机制中,学生能够极大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工作中,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协调配合能力。

4 小结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项以应用型专业为主要阵地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还是一项崭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完善。以公益活动为载体进行逐步推广,有利于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不断地了解社会审视自我,深刻体会青年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王国富,王秀玲.澳大利亚教育词典[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让.皮亚杰(JeanPiaget).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9.

[4]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6.

[5]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6]王光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36.

[7]黄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Research on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by the Carrier of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LI Yang,LI Qing-rui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Fuyang Normal College,Fuyang 236041,China)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can deepen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ans,as well as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 and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that takes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as the carrier is helpful to elevate courses'pertinence and appeal,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use knowledge flexibly.This paper designs a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rom three aspects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ject theme,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process and the evaluation of results,hoping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better.

public welfare activ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project-oriented teaching;design

G410

A

1009-3907(2013)12-1672-04

2013-07-17

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013DJSZ177);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A13)

李阳(1981-),女,安徽阜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法制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

刘 琳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理论课教学法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