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需要我们用生命来融化——学习十八大报告有感

2013-08-15张晓明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道路马克思主义特色

张晓明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广阔视野上,就新时期如何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事关国家旗帜、道路、理论、制度的重大政治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与阐述,经验地用生命去感悟十八大精神,对于实现我们用“一面旗帜”凝聚人,用“一条道路”引领人,用“一个理论体系”武装人,用“一系列制度”服务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旗帜的思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流行语,也成为我们学术研究的关键词,也频频出现在我们党的文献中。之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不仅仅是因为这句话是邓小平说出来的,也不是因为在党代会的开幕词上提出来的,而是因为这句话从问题变为议题,进而写进党中央的文件,经历了一个由下而上,从经验到理论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蕴含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与智慧,凝结着十几亿人民的鲜活经验。

为什么我们说政治只有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才能感受到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因为只有结合我们身边的鲜活经验,才能感受到党的政策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我们生存发展困境的理论概括,是对来自基层老百姓合理诉求的承认与合法化表达。从1982年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到2012年正好30年,这30年的变化有目共睹。这30年之所以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仅是因为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顺应了广大人民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用胡锦涛的话来说,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经验地理解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经验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所谓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做出了简洁明了的概括。这一理论概括,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总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为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蓝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这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这一理论概括凝结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心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蕴含的历史容量可以这样来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曲折而艰难孕育的,是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中始终扭住不放才初步形成的,是在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经受重大历史考验才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在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与完善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走出这么一条超越历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我们党对道路的认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有可持续性,也就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用生命去融化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且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所以说,不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还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质上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这两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尤其是在国际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在面临国际国内各种挑战与考验的情况下。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经受历史考验中形成的,面对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境遇,邓小平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面对国内八九风波,邓小平是这样说的:“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大小的问题。而现在,对我们比较有利。最有利的是,我们有一大批老同志健在,他们经历的风波多,懂得事情的厉害关系,他们是支持对暴乱采取坚决行动的。虽然有一些同志一时还不理解,但最终是会理解的,会支持中央这个决定的。”面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所取得成就和教训。邓小平是这样说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反复强调,要排除“左”右的干扰,扭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现代化建设路线不放松,为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而奋斗。他反复重申:“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正是因为邓小平以上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智慧与力量,才使得邓小平理论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我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三句话,而是一个体系,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江泽民在经受特大洪水、亚洲金融危机后,面对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而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而提出的,其发展与完善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的。正如胡锦涛所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从以上不难看出,在当代中国,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邓小平曾经用自己一生的三起三落来诠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真信、真懂、真学的,江泽民曾经为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彻夜难眠,胡锦涛曾经在我们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雪灾、地震等重大特大灾难面前,如何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因此,我们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用生命去感悟,用生命去融化,这样才能体现其中的真谛和奥妙。

四、要全面理性地去把握我们党九十多年来所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胡锦涛在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从层次上把我们的制度区分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标志的根本政治制度;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共同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的法律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个层次属于体制层面,即建立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之上的具体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上对制度所做的层次性阐释,有利于我们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目标下,坚持我们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通过改革我们的具体体制来完善我们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我们的基本制度和根本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之所以符合基本国情的制度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根源在于具体的体制,所以我们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要通过改革我们的具体体制来实现。因此,我们所说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渐进的,这个渐进不是说别人是一夜之间完成,我们是慢慢地完成,也就是说,我们的渐进改革与激进改革不是时间上的区别,而是在于我们是在坚持基本制度和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来进行改革的。

以上我们主要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旗帜、道路、理论、制度四个方面,分别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进行了简单地阐述,其目的在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从而为进一步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行动力量。

[1]中国共产党员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发表讲话[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7-01/12/3227403.

猜你喜欢

道路马克思主义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