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关照: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自信的有效途径
2013-08-15李新市
李新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学院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我们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的特色和最为珍贵的财富。全党和全国人民要进一步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进一步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领导全国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审美的眼光对待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对于中华民族进一增强自信,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
一、“道路审美”:有助于强化精神动力
以审美眼光、审美情感、审美方式和审美感受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要求,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必须首先坚信自己所走的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道路审美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通向美好未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道路审美”问题,不仅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新视角,而且对当前我们强化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我们进行道路审美,应该从中国革命选择了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刻体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深入延伸和蓬勃发展。情感的真实性来源于所感事物的客观性,来源于主体意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中国革命选择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中国近代的旧民族民主革命,经历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失败,那是因为农民阶级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虽然也被称作农民起义的革命纲领,但是透过这两个文本文件可以看出,近代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悲惨遭遇的警觉、反省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他们不知道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只有彻底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才能真正使人民获得解放。关于农民内部矛盾的解决方法问题、思想统一问题,太平军军事战略战术规划问题和军事人才的培训问题,农民政权组织内部的反腐败问题,农民政权的领导者和同盟军问题等涉及起义军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章程,更遑论具体的实施办法了。我们同时看到,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及后勤保障、政治、战时经济政策是何等的脆弱。思考问题的方式过于简单化,反衬了中国农民在争取生存和解放的道路上仅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克服遇到的巨大困难和问题。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国内开展的洋务运动,是腐败的清朝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发起的学习(确切地说是“模仿”)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严酷的事实说明,腐朽的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不可能靠自己内部的力量拯救自身。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主导的历史活动,由于这个阶级先天的不足而功败垂成。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些形形色色的救国方案和实施办法,都无法让中国人民以审美的眼光审视其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一直特别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人的尊严以及合乎人之本性的生活,表现出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强烈追求。[1]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壮大,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又经过我们党和人民的长期共同努力,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志士创业的艰辛,而且通过主体生命能量的蕴积与迸发创造了无愧于时代、适应人们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美的境界,这是人的灵性与智慧的结晶,铸造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辉煌,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这是中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现实而深厚的基础。
第二,从审美的崭新视角培育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感受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3]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道路审美”,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般性感知,必然会调动直觉、体验、感悟、想象等心理机制,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和自信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推进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人民群众会更加自觉地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这时,审美的范畴和命题在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道路上具有重要价值,会更加深刻地体认,中国人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不仅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而且也是一部社会审美史,文化审美史,审美风尚史,是一部密切关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家园建设史,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一切偏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歪理邪说都是与人的本质要求、社会的本质力量的增强相违背的,都是去审美化的,应彻底根除。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透过道路的始点、过程和落脚点,我们可以看出这条道路所展现的鲜明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美感。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不仅要考虑道路本身对人的心灵的震撼,而且要考虑由道路开辟的富于美感的社会形态对人们行为举止的塑造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实践活动,科学发展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和观念依据,发展推动了人们对社会实践丰富性的认识,不管是从科学技术的、改革发展成果普遍地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社会的适用功能来看,还是从精神的、文化艺术审美的视角来看,都为人们不断地增强本质力量和优化生存方式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道路审美有说服力的现实根据。
第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审美教育,要不断地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倾向,彰显人民道路自信的崇高意趣和特色。要用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社会美好事物”去描写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境界,不断地深化对中国道路特质的认识,不断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崭新的时代特色。“美是实体的属性,美能自美,人在对美的关照中获得超越”。[4]通过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审美意识,不断地增强道路的审美感染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客观理性地去思考自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自豪,又积极地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要积极地推动观念转变,使之更加符合人的本质力量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把道路审美转化为道路自信,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精神和积极的实践活动。
二、“理论审美”:有助于把握正确方向
在这里论及“理论审美”,意在培养和强化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我们前进征程中的思想理论指导。要通过情感关照的中介,开启并不断地培育人们对理论的兴趣,接受党的理论体系的指导,进而协调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自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科学地指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强大功能。强化理论审美意识,有助于人们深刻地理解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要价值,是深刻理解党的理论魅力、充分发挥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现实作用的重要手段。
第一,用形象直观的方式,把中华民族的当代发展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遇相比较,就会更为深刻地体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品格及吸引力、凝聚力。可以“以某一重要事件为叙说主体,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其 ‘台前幕后’的萌生、发展以至高潮、结局的脉络”,[5]通过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耀眼成就来强化理论的科学性和对群众的号召力、凝聚力,能够产生良好的类比效果,对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的强烈的理论学习与现实践行,具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在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运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向人民群众展示近代中国的悲惨际遇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在形象直观的类比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命直觉和学习智慧,进一步弘扬理论审美与现实结合的热情和创造精神。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标志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特征的独有话语,是当代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不受物体具象的制约直接构成审美意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审美,是对现实生活的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丰富、更理想的科学概括,因而,更具有普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境之美有鲜明的特点:它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准确把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不断地揭示和深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使人振奋的审美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加强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建设的能力。
第三,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崇和谐,重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永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史观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已经和正在收到巨大的成效,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无论是实践创新还是理论探索,都应不断地强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审美意识,同时注意理论运用于实践过程的审美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事,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充分彰显时代美的执着追求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贯彻到现实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第四,学习和实践党的创新理论,还应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新期待。不断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审美意识,倡导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地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和人格倾向,使总结历史经验的方法会更科学,更客观,更细致、更丰富。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积极地探索和科学把握具体领域的实践规律,不断地提高实践的质量和效益,追求审美新境界,永葆我们伟大时代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活力,把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作为凝聚民心、提高实践质量和效能的重要途径,在党和人民的富有创新性的实践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的前景。
三、“制度审美”:有助于归约实践行为
制度审美,是人的社会实践审美的根本保障。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现实,充分发挥制度审美功能,对于我们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审美放到当代人制度建设的全局中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更能清晰地感受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倍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社会制度。
第一,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而且也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力是否得到持续发展。经过实践检验,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一些具体制度即 ‘体制’尚不完善。改革是坚持根本制度、克服具体制度、具体环节上的缺陷和弊病。”[6]我们的社会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当前,中国大地上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在通过改革克服某些具体制度、具体环节上的缺陷和弊病,比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厉行节约,反对大吃大喝,反对铺张浪费,严厉地惩治腐败,既打苍蝇,也打老虎,积极推进党风和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在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和发展。在中国优越的制度环境中,人的生产能力在空前广阔的范围内和诸多互相联系的地点上发展着;广大人民群众是管理国家的主体,我们的社会制度秉承这样的建设理念,改革发展的成果普遍地公平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反映和促进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之美,为每一个人加强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倡导和弘扬整体美、和谐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制度审美”对制度制定者和制度执行者有着不同的审美要求。“制度审美”强调审美之于人们的人格涵养与精神教化发挥的重要的作用,高扬审美之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命运的巨大价值,使得人们希冀通过制度审美潜藏的实践功能机制触及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世界观的改造等深层次问题,通过制度审美,可以纠正人们传统观念中存在的对权力的种种错误认识,优化现实社会中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心理倾向,能够更好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的重要指示;倡导“制度审美”,有利于从审美的崭新视角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地提高我国制度建设的质量效能。制度审美对制度的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这样,就使得制度制定朝着社会审美的方向健康发展;有助于规范制度制定者的行为、促进制度制定权力的科学使用,提高我国宏观、中观和微观诸领域制度创新的质量和效能,同时,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和自信,规约实践行为,从制度落实的基础领域、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质量和效能。
第三,把制度审美产生的深厚情感转化为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制度审美”的强大的社会功能在于,有助于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健康发展并通过制度审美转化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竭的精神力量。我们倡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制度审美,是一种对制度的情感教育,就是要陶冶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美的、善的情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地、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人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美好社会制度完善发展共通共融,并且将这种价值塑造推向更高的水平。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要充满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把制度设计的过程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的过程,追求通过制度设计和创新促进社会美好事物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老区阜平县(这里曾经是晋察冀边区首府)的贫困山村看望乡亲们,旨在号召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障和谐思维的普遍性和均衡发展合理性的双重重要特征,我国的制度设计要更加凸显审美意蕴,就要通过制度创新,积极地探索实现不同区域的人的全面而均衡的发展,追求和体现的是不同区域的均衡和谐发展之美;另一方面,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广大人民群众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致力于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从美感生成和强化审美意识的双重视角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注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注意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实现通过制度审美启迪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良性和谐发展。
笔者在这里所述的“审美关照”,涉及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三个重要理论维度、实践领域及相应的关护措施。我们对于极具时代美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应以审美的眼光去维护,用审美的心灵去践行,以审美的态度去遵循。这样,既能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又有助于强化人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精神,提高实践的质量和效能。诚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美丽中国”的绚丽景象和国人翘首期盼的“中国梦”变为现实的那一天,定会早日到来。
[1] 汝信,曾繁仁.中国美学年鉴 2006-2007[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34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4]贾玉明.实用审美解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31.
[5]王晖.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3(2).155.
[6]钟哲明.中苏不同的改革开放源于不同的理论指导[J].政治学研究,200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