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工作专业化的路径:主题化、系列化教研工作的探索

2013-08-15王冬凌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系列化研训研究成果

王冬凌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1)

研训教师是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教研工作是研训教师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的途径。教师培训专业化,教研工作也要专业化。主题化、系列化教研是大连教育学院深化教研改革、推进教研工作专业化、提升教研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核心思路,也是促进研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是什么,如何有效推进主题化、系列化教研,即如何确定主题、如何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如何表达等,是推进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的关键问题。

一、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的内涵和价值

1.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的内涵

主题化教研,其核心要义就是强调教研工作必须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必须有强烈的方向感和目标感;必须聚焦目标,既要有“推土机”式量的积累、面的扩大,更要有“钻探机”式点的深入、质的提升。具体而言,主题化教研,就是教研工作必须确定明确的研究主题,整个教研活动要善于聚焦主题,紧紧围绕主题来开展。如主题课堂观摩、主题评课反思、主题讲座、主题讨论与主题经验分享、主题成果展示等。这种教研思路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能聚焦一线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主题化教研要求研训教师必须以研究的视野、研究的态度和研究的方法,在纷繁复杂的工作和浩如烟海的研究领域中找准自己的研究问题,用工作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研究方法对所聚焦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

系列化教研,其核心要义就是教研活动不断聚焦一个个主题,并持续不断地围绕所聚焦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专业探索,善始善终,久久为功,持续不断地形成研究成果。教研活动不断解决一个个问题,不断获得一个个先进思想,不断完善一个个认识,由此就会形成系列,一线教师和研训教师的专业素养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同时,系列化也是一个个研究主题形成相互关联的体系,既指研训教师个人研究主题积累起来的体系,也可以是所有研训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的主题构成的体系。

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的本质就是以规范化教研为基础,强化工作研究,要求研训教师必须用研究的视角开展工作,做到人人“教研有问题,研究有成果。”主题是教研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的教研活动是苍白而缺乏深度的。主题化是系列化的前提,系列化是主题化的结果。

2.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的价值

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的价值,一是提升教研质量和效益。通过聚焦问题并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避免和克服教研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对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的有效管理,提升教研品质和教研高度。研训教师如果没有研究,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益就是一句空谈。[1]二是促进研训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化、系列化教研引领研训教师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没有研训教师的研究,就没有研训工作的专业化,也没有研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的愿景,就是实现教研工作的专业化。即教研机构从专门走向专业,研训教师从专职走向专家,教研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教研工作从经验走向理性,教研效果从形式走向内涵。只有实施主题化、系列化教研,教研工作才能既让基层教师满意,又能促进研训教师专业发展。只有让基层教师和研训教师双方都得到专业发展,教研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化。

3.避免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的认识误区

对主题化、系列化教研要有正确认识。一是继承性。主题化、系列化教研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改弦更张,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教研业绩为导向,注重教研的效率与效果,注重由原来量的积累不断实现质的提升。二是全面性。主题化、系列化教研不能顾此失彼,要在遵循教研基本规范基础上突出重点,强化重点意识。要善于将教研主题有机融入日常教研工作中,并充分发挥主题的引领作用,强化整合意识和统筹意识。三是草根性。实施主题化、系列化教研不能好高骛远,主题的确定要充分体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要围绕问题进行草根化研究,以科学态度、务实作风,在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成果。四是积累性。系列化并不是要求研究主题频繁变化。对某个主题的研究一定要有充分的量的积累,要有持续的研究过程,这种积累或许需要几年的持续研究,否则很难形成特色成果。只有适度保持研究主题的相对稳定,才能产生真正扎根职场的草根化研究成果。

二、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研究主题的确定

实施主题化、系列化教研,关键是确定研究主题,选择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何确定研究主题,选择研究问题呢?一般而言,研究问题应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惑、难点,是一线教师共同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正如国际教师教育学倡导教师学习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2]教研问题的研究也是如此。同时,研究问题也可能是一线教师没有意识到、注意到的问题。教研主题的设计也要“基于需求,引领需求”,总体策略是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1.大处着眼——把握研究主题的宏观视域

大处着眼是指研究领域的广泛性。要明确研究的视域和范围,清晰描绘出研究领域总体架构和视角。教研主题的确定应重点关注“六个点”:一是基本点,即教师课堂教学和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二是关键点,即教师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架构能力;三是着眼点,即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四是切入点,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五是出发点,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六是生长点,即促进教师和研训教师素质的双提升。如以下七大领域,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教研工作、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校长专业发展、研训教师专业发展等,都可以作为选择研究问题的视域范围。在上述每个领域中又分成不同层次的若干领域。以教学工作为例,教学工作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部分,每部分又由几方面组成。如教学设计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和评价设计等,目标设计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述三维目标又要具体落实到每个单元、每节课中。再如内容设计包括学科思想引入、内容结构设计等,也要具体落实到单元内容和每节课的内容。

2.小处入手——找准深入研究的具体问题

小处入手是指选择问题的草根性。在大的主题确定范围内,要确定具体研究的问题,研究问题应该是具体而明确的,切忌大而空、宽而泛,切忌言之无物、面面俱到。不要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次教研活动加深对一个小的研究问题的认识,只有选择小问题才有可能研究深透。[3]如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班级文化等这些都是大的领域和范围,应该在大的领域和范围内选准具体的切入点,聚焦一个个微观问题。因为教师的实践是具体而微观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是要细化分解为一个个具体行为的。只有基于具体而富有操作性的问题研究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研究主题例举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既关注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又注重选择问题的草根性,两者有机结合,这是选择研究主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路径。以教学工作为例。如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型,但作文教学是个大概念,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哪些具体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如为了描写人物性格,必须进行动作细节描写,而动作细节描写往往是学生作文时遇到的难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内容。可以把“如何进行动作细节描写,绘出人物个性”这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问题。这一问题应从理论分析与实践训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理论分析应根据他人和研训教师个人对动作细节描写的认知,概括出细节描写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细节描写的主要方法,如确定典型动作并对动作进行分解的方法,准确使用动词并对动词进行恰当修饰的方法,等等。这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阐述对于问题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理论阐述反映出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也直接影响研究成果的迁移。因为只有抽象概括的知识才能有效发生迁移,具体情境性的知识由于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是不容易迁移的。在实践训练方面,研训教师应寻找一线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动作细节描写的典型课例。这种课例应包括教师是如何选择材料或者选择命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导的。要分析每个材料和命题的寓意、写作要求,要对学生写作的精彩案例进行分析,如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梯度训练的。按照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这样一个总体思路进行研究,就能形成“如何进行动作细节描写,绘出人物个性”的专题研究成果。

三、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研究方法的确定

教研主题确定之后,选择研究方法就成为至关重要的要素。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或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有方法的支撑,不存在没有研究方法的研究。没有研究方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的研究。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问题探究式研究,另一种是经验总结式研究。

1.问题探究式研究方法

问题探究式研究,即按照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研究。以“高效课堂研究——基于小学语文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为例,这一研究问题的选择,总体架构是探索高效课堂,具体是研究作业的高效性问题。遵循问题探究式研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研究对象要有明确指向性。如研究对象是小学一至六年级,还是具体研究低段、中段或者高段;是研究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是研究骨干教师、一般教师,还是新教师。上述问题都要有具体而明确的限定。二是研究方法具有规范性。作为学术研究,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文本研究。文献资料法是不可或缺的方法。首先应该查阅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占有资料越多,研究基础就越雄厚。在分析文本资料基础上形成对课题的基本认知,如内涵界定、功能作用、基本原则、注意克服的误区等。其次是开展实证研究,即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完善思路。要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了解研究对象关于作业设计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作业文本,掌握一手资料,并具体分析教师作业设计的现状,包括优点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

2.经验总结式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式研究,就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丰富事实,审慎分析教育现象,深入挖掘并梳理概括经验材料内涵的哲理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更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分析其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运用规律更加理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经验总结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等相关理论,要有意识地搜集积累有关的事实和现象,并对这些事实和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和提炼,并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

经验总结式研究与问题探究式研究不同,这种研究不是具体明确指向研究对象,而是对“事”不对人,通过研究“事”起到指导人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经验,基于教研工作经验,基于研训教师个人的思索与提炼,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和概括。这种研究方法既要基于文本研究,更要基于实践观察和草根发现,研究成果既要有理性分析,更要有具体明确的案例来支撑研究成果,做到“以例释理”,切忌从文本到文本。具体说,运用经验总结法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经验的科学性,经验所蕴含的思想一定符合新课改理念。二是经验的真实性,要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三是经验的全面性,经验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注意克服片面性。四是经验的理论性,要善于对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如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是教学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导入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问题。文本研究应注重研究概括导入的意义、价值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实证研究应注意收集归纳一线教师的积极经验,有的教师归纳出新课程教学导入的32法,如温故导入法、衔接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布障导入法、情景导入法等,每个法都有若干具体课例。研究中应透过教师一个个导入的课例概括分析出导入的关键要素和关键方法以及实施策略等。

研训教师工作任务异常繁杂,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专门的研究,与问题探究式研究相比,经验总结式研究更符合研训教师工作特点,是研训教师进行主题研究最便捷、最有效、最适宜的方式。

四、主题化、系列化教研研究成果的表达

无论是运用问题探究式研究,还是经验总结式研究,都必须通过书面文字来表达研究成果。没有书面表达,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没有形成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表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构对教育的基本认知

表达研究成果的过程就是建构教育思想的过程。科学建构教育思想,首先应建构对教育的基本认知。其实建构教育的基本认知,不但是表达研究成果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个人都应首先回答的基本问题。大家可以用不同语言来表达对教育的基本认知,笔者试图用四句话来表达,即教育有规律——道,教育无定法——术,教者有思想——理,思想有表达——文。首先,教育是有规律的,无论是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还是研训教师的培训实践,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恪守教育之“道”,如教师培训必须遵循成人学习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等。其次,教育又是无定论的,教育具有丰富的职场性,任何教育理论都不能直接决策教育行为。每个教师都应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探索自己的成功之“术”。再次,教育是思想者事业。因为教师必须基于职场决策自身的教育行为,而教育行为的深处一定有思想的光芒。每个教师都可以建构自己的教育模式,建构自身的教育思想。最后,教育思想要进行表达,要言而有文。教师在教育经历基础上形成教育经验与系统梳理并通过书面语言表达经验,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把个人知识转换成人际知识,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过程,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非常重要的历练策略。

每个研训教师都应在教研工作中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成人学习规律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等,积极探索教研新策略、新路径,自觉建构有效教研新模式,积极表达个人教研思想,建构个人教育理论,不断增强理论自觉与自信。

2.掌握理论的话语系统

许多一线教师不是没有个人教育思想,而是不善于运用理论界约定俗成的话语系统来表达个人教育思想。诚然,教师研究成果表达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与专业研究人员表达研究成果的话语体系有所不同。但正如网络有网络的语言一样,教师研究要用大家约定俗成的语言来表达研究成果。如教师积累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一般称为个人知识。教师通过公开发表日志、叙事、案例等表达出的知识,就称为人际知识。表达教育思想要尽量采用“大众化”语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经常阅读别人的研究成果,关注最新研究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最新话语系统,做到既符合话语规范,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表达研究成果。

3.多元表达研究成果

主题化教研研究成果的表达与一般学术研究成果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但要形成学术论文或专著,同时还要形成教师培训课程。一般而言,学术论文与培训课程要遵循两种不同的表达范式。学术论文一般要遵循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一个程式,遵循读者“读”的心理感悟和认知程式,遵循文字交流、书面交流的规律和特点,往往是以“以理示例”,在阐释概念和论证说理过程中展示实例。培训课程一般要遵循成人学习特点,遵循成人“学”的心理感悟和学习程式,遵循即时交流和口头交流的规律和特点。逻辑结构往往是先抛出教师耳熟能详却又熟视无睹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达到“以例示理”。如前文所述“高效课堂研究——基于小学语文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这一研究,如果以培训课程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往往先把研究所得的作业设计文本进行对比,对“增负”作业与“减负”作业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再概括出作业设计的核心思想与核心策略等。

[1]杨玉东.教研活动要有“研究”含量[J].人民教育,2010(1):51.

[2]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挑战 [N].光明日报,2013-05-22(16).

[3]顾嫣宏.教研活动如何打造主题[J].江苏教育研究,2013(2):51.

猜你喜欢

系列化研训研究成果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系列化主题制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主题班会系列化研究
开展系列化阅读指导 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东风猛士军车立足未来战场需求实现系列化车族化平台化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