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材料有效投放
2013-08-15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实验幼儿园杨婷婷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实验幼儿园 杨婷婷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要有积极活动的权利,让幼儿通过各种方式的活动去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发展幼儿自身智力。”以往,幼儿的美术活动通常是在课堂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集体活动教学往往更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提出统一的教学目标让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忽视了幼儿间的能力差异,使幼儿在被动地模仿和服从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美术区域的创设应该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从而挖掘出他们的创造潜能。
针对美工区域材料的投放,我说说自己的一些经验。
一、及时更换、补充、丰富材料,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游戏和活动有着广泛的兴趣。幼儿有参与活动的兴趣是首要前提,但是兴趣却是短暂的,容易受到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变化。单一的美术材料往往使幼儿很快觉得乏味,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因此,美术区域材料的投放应该改变这种单一、乏味的情况,让幼儿从丰富的生活材料体验到更多快乐。比如,我们为幼儿提供的美术绘画工具有:水彩笔、纸、蜡笔、油画棒、颜料等;各种手工工具有:剪刀、糨糊、橡皮泥、牙签、抹布等;还有各种辅助材料:棉签、亮片、各种纸、布等;除此之外还有师幼共同收集的各种废旧物材料,如: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木条、泡沫板等,用于自创作品。
活动中,我们不会因为“卫生”而收起了颜料盒;不会因为幼儿的“乱张贴”而藏起了糨糊。相反,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对袖套,在美术区中工具中提供报纸,并布置创意空间美术墙。在具体操作中,让幼儿自己制定计划,让幼儿始终处于开放、自由的状态进行创作活动。由于美术区域中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因此,幼儿创作的作品可谓是千姿百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开展海底世界活动的时候,有的幼儿会用水彩笔、蜡笔在纸上进行丰富的构画,有的幼儿会用陶泥捏出各种栩栩如生的海底动物,有的用纸剪出各种海底动物的轮廓,然后再进行描绘……在幼儿与材料的作用中,幼儿们新奇的构思与大胆的表现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不仅画得形态各异,而且表情、动作都非常生动、有趣。通过一次次与丰富材料的作用,增强了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创作兴趣。
同时,美工区投放材料时要非常注重层次性。教师在平时要多观察幼儿,了解本班幼儿特点和发展水平,以此来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根据班中幼儿的特点、喜好投放个性化的材料,能使美工区的材料更加多样化。有了多彩丰富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比如在制作贝壳手链或项链的活动中,不同的材料能够产生不同的作品。
1.钓鱼线等硬线、贝壳:大部分幼儿能够串出手链或项链,个别幼儿在穿珠时还有一定的难度,线较细,手眼协调不是很好。
2.钓鱼线或者细皮筋等有硬有软的线、贝壳:能力强的幼儿已能够用细皮筋串出手链或者项链,部分幼儿能找同种颜色的贝壳串在一起。
3.钓鱼线或者细皮筋等有硬有软的线、贝壳、吸管、珠片:幼儿都能较好地进行制作贝壳手链或项链的活动,并且规律性较强,特别是对细小的贝壳、吸管表现出极其强的挑战愿望。
二、制订具体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投放相应的美工材料
美工区域活动的时候,有部分幼儿经常不能从始至终地做某一件事。比如小瑜在画画,唯宁在制作龙虾,小瑜在画了一会儿后觉得制作龙虾很有趣,就将还没画好的画放在了一边和唯宁一起制作龙虾。这种虎头蛇尾的现象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时有发生。经过谈话、观察后发现,是幼儿游戏目的不明确造成了这种现象。为了使幼儿在美术区域活动时更加地专注,每项美术区域活动材料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活动目标,然后通过这个目标开展相应的美工区域活动。如下面三组的材料。
1.串贝壳手链或项链:提供各种贝壳、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吸管,鼓励幼儿用鱼线有规律地串贝壳项链或手链。
2.贝壳吊饰:提供扇贝、小挂坠、碳素笔、毛根,鼓励幼儿用碳素笔将贝壳进行彩绘,并用毛根将彩绘贝壳和小挂坠连接在一起。
3.贝壳拼贴画:提供各种贝壳、橡皮泥、纸盘、蜡笔等材料,鼓励幼儿将纸盘涂上颜色后用贝壳装饰成简单的蝴蝶、乌龟、小鸟、小花、小树等,并进行添画。
三组材料的目标很明确,都是制作贝壳工艺品,那么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就应根据不同目标投放不同材料,这样幼儿就有了具体目标和相应的材料,才会兴趣十足地投入到活动中,才能在活动时慢慢养成互不干扰、专心致志的习惯。
三、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变化,投放与主题相应的材料
美术材料的选择定位应与主题活动相关。因为美术区域活动内容既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又要避免幼儿表现形式多,杂而无主线的情况。因此,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变化,投放与主题相应的材料,较为适宜。
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美术表现题材,比如可根据幼儿近期的热门话题来确立美术活动材料。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相联系,能充分调动幼儿内在的活动动机;主题活动的形式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能使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因为幼儿对各种海洋生物很感兴趣,于是我们班开展了“海底世界”这个主题活动。在投放美术区域材料时,我们就得保证投放的材料与“海底世界”的主题相契合。在投放材料之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投放的材料如何能制作出与主题相关的作品,从而帮助幼儿明确目标,创作出符合主题的作品。将每个幼儿的作品展示到美术墙上或者主题墙上,每一个幼儿都能看到用自己作品装饰的教室。这样,孩子们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才会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幼儿的兴奋点也不断变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
除了以上三点,我个人觉得在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材料,也需要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区域中,我们投放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工艺美术品,如:水粉画、工艺盘、瓦片、国画等,这些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很有帮助。可是幼儿对于作品的欣赏往往仅凭自己的喜好,无法理解作品深刻的意境。此时,我们就必须适当介入,以开放性的言语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研究画法,启发幼儿对比思考、展开联想,诱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让幼儿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扩展思维的广度,感受不同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得到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进而提高欣赏技能、提升审美概念。
总之,丰富美术区域材料、体现层次性,明确美术区域活动目标,以主题活动定位美术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这样不仅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真正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原则。而且创设丰富而多变、自由而广泛的学习空间,能够支持推动我们的孩子自主而轻松地探索世界,从而更好地完善美术区域活动,实现美术区域材料的有效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