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适宜的方式去欣赏音乐作品——以大班音乐欣赏《赛马》的两次课例比较为例
2013-08-15国防信息学院幼儿园
■国防信息学院幼儿园 尹 娟
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学者詹姆斯·穆塞尔,就在其音乐教育心理学名著《学校音乐教学的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里,‘欣赏’即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实践的过程。”由此可知,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侧重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帮助幼儿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它与注重技能学习音乐活动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更侧重发展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能力,而不特别注重发展音乐的表演与创作技能。
我园一直尝试开展音乐领域的实践研究,力图从音乐活动的不同形式(歌曲、律动、节奏、欣赏等),来探讨有效的指导策略。本学期,侧重点就在于如何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打开音乐欣赏的适宜的渠道。下面以同一首音乐作品《赛马》为载体来呈现两个不同的课例,从而进行比较和分析。
作品分析:二胡独奏曲《赛马》的旋律欢快、奔放,较形象地表现出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群马飞奔、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乐曲的结构较工整,一气呵成,非常的连贯流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给人以振奋和鼓舞。
通过作品分析,我们发现有两个地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欢快、奔放的情绪,仿佛看到了草原上欢腾、热烈的景象;二是乐曲的曲式结构为较典型的ABA′式,非常利于用动作来表现。于是呈现了以下两个不同的课例:
课例1:音乐欣赏《赛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赛马》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草原的不同情景。
2.通过听、看、说和表演,初步了解两首乐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简单了解草原人的生活。
2.物质材料准备:乐曲《赛马》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两幅图片、哈达。
活动过程:
1.生活经验回忆:你去过草原吗?(你看过有关草原的电视吗?)草原上的人喜欢做什么?
2.幼儿第一次欣赏乐曲。
教师:老师带来一首草原的音乐,听到这首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赛马)
教师:听听第二首音乐,有什么不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3.教师出示与乐曲匹配的两幅图片,让幼儿了解乐曲的内容。
(1)观察第一幅图片,提问:这幅画上画的是什么?
教师: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湖水,马在悠闲自得地吃着草,草原上一幅安逸、祥和的景象。
(2)观察第二幅图片,提问:这幅画上画的是什么?
教师:蓝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地,骏马奔驰,草原上一幅欢腾、热烈的景象。
(3)再听音乐,提问:请小朋友再听听看,这两首乐曲分别表达的是哪一幅图片?
(1)教师:你们喜欢哪首音乐?听到它你想做什么?(唱歌、跳舞、朗诵)
(2)幼儿分成两组第一次表现。
(3)讨论:优美的音乐怎么样让它听起来更美?欢快的音乐怎么样让它听起来更快乐?(优美的音乐中加上好听的诗歌,欢快的音乐中加上快乐的舞蹈)
(4)幼儿分组邀请老师再次表现。
(5)幼儿了解两首乐曲的名字。
课例2:音乐欣赏《赛马》
活动目标:
1.1.5 遵守临床试验的双盲原则 研究者分成4组,第1组筛选和分配受试者;第2组施行治疗;第3组观察和搜集指标数据;第4组统计数据并且撰写文章;试验对象的分组对受试者严格保密;4组研究者的各自操作互相保密。
1.欣赏乐曲《赛马》,体会乐曲所表达热烈欢快的情感。
2.了解乐曲ABA′式的曲式结构,并能通过创编简单的动作来表现乐曲的各部分。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简单了解草原人的生活。
2.物质材料准备:小图片若干、图谱3张。
活动过程:
1.生活经验回忆:你去过草原吗?(你看过有关草原的电视吗?)草原上的人喜欢做什么?(骑马、跳舞、射箭、摔跤、打猎、挤奶……)
2.幼儿第一次欣赏乐曲。
教师:老师带来一首草原的音乐,听到这首音乐,你想做什么?做给大家看一看!
教师鼓励幼儿模仿草原人的动作,并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教师:这首音乐的名字叫《赛马》,那赛马是什么意思呢?
3.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尝试用动作来表现。
教师:老师是从大家的动作中选择3个动作编进音乐中,请仔细看看我开始怎么做、中间怎么做、最后怎么做。(教师从图片中选择3张图片)
(1)教师用3个动作来表现乐曲的三个段式,幼儿欣赏。
(2)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
教师:在老师刚才的舞蹈中,我开始怎么做的?中间怎么做的?最后怎么做的?(教师按照幼儿回答将图片放进图谱中)
教师:为什么只选择3个动作?动作与音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音乐有3段,所以每一段用一个动作来表现。
(3)幼儿跟随教师一起表现,教师:一起来做草原英雄,试一试!
4.幼儿分组表现乐曲。
(1)幼儿按照男生、女生分成两组,每组给自己取一个名字(草原姐妹、草原兄弟),每组可邀请一名教师参加。
(2)分组练习,先商量用哪三个动作来表现,再练习。
(3)分组表演,请“客人”(教师)评价。
比较分析:
课例1与课例2引导幼儿欣赏的是同一首乐曲《赛马》,但活动呈现的形式、效果都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活动重点不同。课例1中引入了与《赛马》风格完全不同的另一首表现草原景色的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意图通过对比欣赏,让幼儿感受草原的不同情景(安逸祥和与热烈欢腾),从而感知乐曲不同的内容与情感。课例2的重点在于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并通过创编简单的动作来表现乐曲的各个部分。
2.感知通道不同。课例1通过完整欣赏、呈现图片引导幼儿进行语言的描述,调动了幼儿的听觉、视觉和语言表达。课例2中主要是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调动了幼儿的听觉和运动觉。不过二者的目的都在于感知音乐和表现音乐。
3.活动效果不同。可以说,在两个课例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但因为幼儿对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在课例2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境,尽量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三段式,但幼儿对于动作和音乐之间的联系理解得还不是那么清晰。所以,课例1相对来说,幼儿更能内化。
我们知道,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诸多感知通道中,除了听觉通道以外,还有运动觉、视觉和语言知觉。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一般较多选用的辅助通道是运动觉;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不仅可以广泛使用所有的辅助性感知通道,而且使用的要求、方式、方法也与小年龄幼儿选择的有所不同。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不同的作品,应该有不同的欣赏要求,即使是同一首作品,也应该选择其中最适合的为幼儿所欣赏,与此同时选择相应的参与通道和辅助材料。就像这首《赛马》两次课例中引导幼儿用比较和舞蹈的形式来欣赏;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时,由于该歌曲音域较窄,便可考虑让幼儿用歌唱的方式参与到欣赏的过程中去;在欣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由于该乐曲结构工整,节奏性强,就可考虑让幼儿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方式参与到欣赏的过程中去;舒曼的《梦幻曲》,旋律优美,情感平静温柔,但其节奏不适宜舞蹈和奏乐,其音域过宽、曲调变化过细腻,也不适宜歌唱,因此便可考虑采用配乐讲述故事或诗歌朗诵的参与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或诗歌的意境,隐隐约约地感受该乐曲的意境。
总之,在为幼儿选择参与方式时最重要的原则是:幼儿能够参与操作,幼儿喜欢参与操作,操作过程能够有效地强化幼儿的音乐感受与音乐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