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2013-08-15孙巧兰
孙巧兰
山西省盂县人民医院 045100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非创伤性出血,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操作破裂导致,由于近年来脑出血发病呈上升趋势,预后较差,及时有效的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病因:高血压并发细小动脉硬化,为最常见。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其他,如脑动脉炎、血液病等。
临床表现:脑出血易在气候显著变化,情绪紧张、兴奋、排便及用力时发病。通常发病突然,起病急骤,在数分钟或数十分钟之内病情发展到高峰。老人因出血、脑水肿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喷射性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者还有鼾声呼吸,大小便失禁,面色潮红或苍白,全身大汗,高热,脉搏缓慢有力,血压急剧升高,呼吸频率、节奏改变,瞳孔改变等全身症状。由于出血破坏不同部位的脑实质,老人可出现局灶性脑损伤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瘫痪、半身不遂,半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大约有25%的病人出现癫痫发作,多出现在脑出血后72小时内,严重者可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治疗原则:急性期,主要是降低颅内压,羗脑水肿,调节血压,防止出血再发生及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后期治疗主要是加强功能康复,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急性期护理措施:休息与安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4周,提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谵妄、躁动病人加保护性床栏,必要时给予约束带适当约束;保持环境安静、安全,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各种刺激。各项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生活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饮食;昏迷或者有呑咽障碍者,发病后第2~3天遵医嘱胃管鼻饲,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和大小便护理。每天床上擦浴1~2次,每2~3小时应协助变换体位1次。注意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有条件的应使用气垫或自动减压床,以预防压疮。发病后头24~48小时在变换体位时应尽量减少头部的摆动幅度,以预防加重出血。
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开放气道,取下活动性义齿,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吸痰,防止舌根挟天后坠窒息,误吸或肺部感染。
病情监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并详细记录,使用脱水降颅内药物时注意监测尿量与水电解质的变化,防止低钾血症和肾功能受损。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脑疝:观察病人有无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躁动不安,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一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加重,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遵医嘱给予快速脱水,吸氧,备好气管切开包及抢救药物。②上消出血:观察病人有无呃逆,上腹不适等,如胃管抽出咖啡色液体,解柏油样大便,同时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血压下降,尿少应立即报告医生,积极止血,抗休克处理。
后期的护理措施:给老年病人及其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和活动的重要性。讲解时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用缓慢的语速,重复简单的短句讲解,直到理解。对表达能力缺陷的老年人用直接回答或者提问,也可用身体姿势配合讲解,帮助理解,如需要转换话题,应提前使老年人有思想准备。
保持关节功能位和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正确使用支撑物,如:枕头、卷筒,维持正常的肢体位置,用足托防止足下垂。每日做3次四肢关节的瘸动,主动运动及肌肉的活动,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和肌肉的张力,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尽早协助病人下床活动,训练老年病人的平衡和协调能力。用支撑物训练病人床上坐起,再训练独自坐起,让患者侧手支撑身体,使着力点为臀部,以保持身体平衡。老人可用平行本练习站立,重心移动、转身、迈步、行走。训练时保证病人的安全。
避免膀胱的过度充盈,尽量不留置导尿管。进行大小便训练,白天可每2小时给老人使用便盆或尿壶1次。增加食物中的纤维素和腹部按摩,给予软便剂以预防便秘。
指导家属与失语患者的沟通时,护理人员先作示范,如视线接触,倾听姿势等。当患者主动参与沟通时,应给予鼓励,并仔细倾听,尽力理解,给老人足够的时间组织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减少挫折感。
评估老人的呑咽困难程度,咀嚼能力、食欲状况、食量监测出入量,以及每周测量体重、评估老人的营养改变情况。
病情许可时尽可能让老人坐位进食和饮水。协助老人进餐并保持其注意力集中,提供平衡膳食,注意病后对饮食的特殊要求。
鼓励患病老人运用存的感觉代替丧失的感觉功能。
评估影响睡眠的因素:维护良好的睡眠环境,包括房间的光线、通风情况、有无躁声,床褥是否舒适等。指导老人做睡前情绪行为治疗,如:喝热牛奶或热水足浴,傍晚避免喝咖啡、浓茶,晚餐不过量饮酒,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避免进行过度紧张的脑力和体力运动。
在恢复期从患侧接近老人,刺激患侧,鼓励老人使用患肢,尽可能训练老人自己进食。
同情和理解绝望老人,以温和尊重的方式为老人提供护理,帮助老人正确评估所面临的情况,制定切实可靠的目标,鼓励老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回忆过去的成就,以保证其能力和价值。
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知识和康复指导。避免诱因:情绪激动、紧张、排便用力等。控制高血压,遵医嘱正确服用降压药,维持血压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