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根管治疗牙隐裂伴牙髓病变49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3-08-15于占庆
于占庆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口腔科 071000
牙隐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牙体慢性损伤,是牙冠表面的非生理性细小裂纹,裂纹常深入到牙本质结构,引起牙痛。该病多发年龄为35-60岁。由于病变位置隐匿,临床表现不一,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处理不当造成患牙丧失,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保护患牙功能甚为重要[1-2]。本文回顾2012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我科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牙隐裂伴牙髓病变患者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49例(56颗患牙),男27例,女22例,年龄21-69岁。上颌磨牙21颗,上颌前磨牙7颗,下颌磨牙16颗,下颌前磨牙5颗。所有患牙均有明显急性或慢性牙髓炎症状、咬棉签试验阳性、2%碘酊染色试验阳性;无龋病、无牙周病、牙面无过敏点。将49例(56颗患牙)患者随机均分成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患牙构成(牙位,牙髓状态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都经过拍X线片,了解掌握患牙牙周、根尖情况及牙根牙髓形态。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即在局麻下开髓,拔髓,扩大根管至30#-40#扩孔钻,3%过氧化氢液、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吸干根管,Sealite ultra根管糊剂加牙胶尖充填根管,充填前后拍X线片,力求适填。磷酸锌水门汀垫底,银汞合金充填,全冠修复患牙。对照组进行传统多次根管治疗,即患者初诊时进行开髓减压,开放2-4天;二次就诊时进行局麻下拔髓,并进行根管反复冲洗预备,第3次就诊时,用填充剂进行填充最终完成根管治疗再行全冠修复。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疗效对比采用X2检验,细菌菌落计数比较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术后疼痛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率分别为6.90%和10.00%(P>0.05),且不适症状均在1周内缓解,见表2。
表2 术后疼痛率比较
随访:两组患者均随访半年,观察组患者27例成功,2例失败,成功率为93.10%;对照组患者16例成功,4例失败,成功率为80.00%,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
讨 论
牙隐裂的诊断在临床上常常是一个难点。尤其是细微表浅的隐裂,常无明显症状,而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又主诉不清,早期如不仔细检查极易误诊。对于隐裂的诊断首先要求口腔医师熟悉牙齿的解剖结构,了解隐裂的早期症状,单纯隐裂除冷热刺激痛外,特有的咀嚼痛是患者的主要自觉症状,即患牙在咀嚼食物时突然感到有穿透样的酸痛或尖锐痛。此时,临床还需结合视、探、叩诊以及加压咬合,冷热诊测试、电活力测试、X线和碘酊染色、局麻对比等一系列检查,细心进行诊断,尽早诊断及时给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3]。许多学者公认,只要选择合适的适应证,一次法根管治疗的效果令人满意,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半年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这减少了患者的复诊次数,缩短了疗程,显著降低了患牙纵折的机会。随访6个月,56颗患牙中7个失败,可能与麻下开髓后拔髓不完全,根尖有血液渗出,引起或加速根充糊剂溶解;根管预备中器材超出根尖孔,冲洗时压力过大,激惹根尖周组织;根管解剖变异(根管的细小分支及根尖孔过大、过小等)有关。
1 吴哲敏.隐裂性牙髓炎一次性根管治疗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杂志,2011,32(21):4432.
2 王晓仪,朱亚琴.现代根管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47.
3 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