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2013-08-15向华平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心内科感染率内科

向华平

湖北省钟祥市旧口镇卫生院 431928

我国目前老年人正逐渐增多,社会已呈现老龄化。随着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增多,在临床中广泛引入了各项侵入性操作和各类手术,但相对的,心血管疾病在医院发生感染的概率也会增加[1]。如何才能有效的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医院发生感染的几率,已成为众多心血管专科医院以及普通医院心血管科室的重点研究课题。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文通过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月-2013年3月之间的100例住院感染(占心内科住院患者9.8%)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57,女性患者例数为43,其最小年龄为32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57.8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21年,平均11年。其中心功能为二级的有22例,三级、四级的各有39例,采用侵入性操作的有54例,23例应用抗菌药物;患者合并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方法: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感染部位,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疾病及心功能、并发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等因素和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住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感染特点及预防措施。

患者医院感染特点

许多老年患者年龄偏大,因免疫力低下、自理能力较差或丧失、同时可能各种疾病并存、且时间长、病情反复、住院时间久、摄入不足、营养不良等而导致其在医院感染的机率增大。侵入性检查与治疗是引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本资料显示,医院感染中进行侵入性操作为57.5%,气管插管损伤鼻咽部黏膜影响吞咽及纤毛清除功能,消弱咳嗽反射;鼻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了极好通道;留置尿管即对尿道黏膜有损伤可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静脉导管可引起血液感染。并且随着导管保留时间的延长,感染的概率增大。住院时间长感染率升高,住院时间>30天,感染率明显升高达37.5,原因为长时间住院增加了患者交叉感染的机会。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最常见占60.0%,与国外报道相符,原因为患者心力衰竭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肺淤血、肺水肿、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对入侵病原菌的防御、抵抗能力下降;患者卧床多、活动少,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气管内侵人性操作多、脱水剂的应用;病房空气质量差,探望者多。预防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感染率。许多医者认为,服用预防性药物不仅不能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反而更容易引起致病菌和真菌的继发感染,以及产酶菌株的增加,甚至可能引发其它不适症状。医院感染症状可不典型,仅表现为萎靡不振、食欲减退、低热等或心力衰竭加重;感染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合并感染者的病死率,合并感染是造成病情加重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2]。

心内科住院患者感染因素:本研究经过对100例感染的心内科住院患者资料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感染的因素主要为:①年龄因素:年龄较高的患者因为生活无法自理,免疫力降低,合并多种疾病,病情反复,且病程及住院时间长,容易发生感染。②住院时间因素:随着住院时间的增长,患者感染概率上升明显,因为在住院期间,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③侵入性操作因素:在留置尿管、鼻胃管、静脉导管等过程中如果损伤黏膜,会引发血液感染和逆行性感染,且留置时间越长,感染几率越高。④抗菌药物因素: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实际上对于感染率降低并无好处,其会带来更多的条件致病菌,且引发继发性真菌感染,增加产酶菌株的数量,还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

心内科患者感染部位及症状:本文经过论述表明,心内科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跟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因为患者在心力衰竭的状态下,很容易存在肺水肿、淤血及支气管黏膜水肿充血等,抵抗力下降,不利于防御入侵性病原菌。另外,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没有进行活动,很容易阻碍呼吸道的正常引流,加上病房探访人员多,空气质量低,使用脱水剂及侵入性操作等,都可能引发呼吸系统感染。心内科住院感染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食欲下降、萎靡不振,发烧及并发症多等,严重一点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老龄化社会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也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其自身的疾病特征,感染作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仍时有发生。本结果医院感染率10.10%,与文献报道的6.64% -14.20%一致,远高于一般疾病医院感染的水平。结论表明,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3]。究其原因,第一,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功能减退、全身各组织系统机能下降,自身抵抗力较差,病原菌容易侵入;第二,其住院患者多为年龄大、病程长的人群,其人体生理免疫功能随增龄以及长期生病而减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心脏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侵入性手术被实施,而抗菌药物不断地更新并应用,甚至是滥用,也直接使得耐药菌株产生,从而加大了患者感染的几率。针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在医院发生感染的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尤其是介入治疗发生感染的因素;加强介入导管室的环境管理,严格划分区域;对于感染病人的专用物品以及空气、器械进行定期清洗消毒;加强介入治疗使用器械的消毒和各类管道的清洗消毒管理;改善患者的营养摄入,增强其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治疗基础病时,需用抗菌药物,最好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药物,密切监视有无菌种失训;科学处理医疗废弃物,如介入治疗和各项处置的医疗废物放置专用的黄色医用垃圾袋内密封处理。

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变化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各项侵入性操作和各类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医院发生感染的可能增加。因此,纠正心力衰竭、改善患者基础疾病,提高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加强心血管内科对患者在医院发生感染的危险意识,分析危险因素,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为避免经验用药,应尽量根据检查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操作时必须做到无菌操作,应尽可能避免侵入性操作;减少导管在体内的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在医院发生感染的几率。

1 王红雷,李长岭.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1):1567-1568.

2 张彦.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5):104-105.

3 潘嘉西,孙庆丰.心血管内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9).

猜你喜欢

心内科感染率内科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