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临床疗效分析
2013-08-15吴劲波
吴劲波
四川省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610011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病疾病之一,传统血管收缩剂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欠佳,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且近些年来随着功能性鼻内窥镜在耳鼻咽喉科中的广泛应用,手术方法在不断优化[1-3]。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慢性肥厚性鼻炎手术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笔者采用内窥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我院耳鼻喉科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86例,现将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耳鼻喉科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86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有慢性肥厚性鼻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②患者符合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诊断标准;③患者使用血管收缩剂滴鼻治疗无效;④患者无言语和交流障碍,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⑤患者均为单侧下鼻甲肥大;⑥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⑦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呼吸系统其他疾病;②患者为儿童、妊娠期和哺乳期;③患者既往鼻腔及鼻窦手术史;④患者因言语习惯、听力或智力等而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⑤患者为重型精神疾病,对自己的行为无完全刑事承担能力。其中男性47例,占54.65%,女性 39例,占 45.35%;年龄 18~65岁,平均年龄(39.65±12.67)岁;病程范围为 0.5 ~13 年,平均病程为(5.92±3.89)年。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和平均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①B组患者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体位,在常规消毒、包头和铺巾后行下鼻甲黏膜局部浸润麻醉后,在采用WOLF鼻内镜手术器械并在电视监控系统下进行操作。使用15号小圆手术刀片经肥厚部下鼻甲游离缘沿下鼻甲长轴由前向后作一楔形切口,术者根据患者鼻甲肥厚情况和鼻腔大小来决定楔形切口的大小,切开患者黏膜和黏膜下组织,将楔形切口间的下鼻甲组织作条索状切除。②A组:采用下鼻甲剪切除部分下甲。其余与B组相同。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4]:①显效:手术治疗后,患者鼻腔通气良好,下鼻甲大小和黏膜色泽完全恢复正常,患者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间距>3mm,可见到患者的中鼻甲;②有效:手术治疗后,患者鼻通气较术前明显好转,患者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间距<3mm,黏膜表面不光滑且黏膜色泽暗红色;③无效:手术治疗后,患者鼻腔通气与术前比较无任何改善,患者体征无明显变化。本研究笔者认为治疗总有效率为治疗显效率与治疗有效率之和。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所需时间、术后恢复通气时间、术后黏膜恢复时间、术后伴随症状(嗅觉下降、头痛、术后换药不适感)消失时间等临床指标。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B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通气时间、术后黏膜恢复时间和术后伴随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患者(P<0.05);B组患者所需要的手术所需时间长于A组患者(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所需时间(min)术中失血量(ml)术后恢复通气时间(d)术后黏膜恢复时间(d)术后伴随症状消失时间(d)B 组 43 36.82 ±9.86 26.50 ±6.49 4.67 ±1.15 6.45 ±1.577.52 ±0.93 A 组 43 25.23 ±9.65 43.65 ±9.70 8.64 ±1.26 15.51 ±7.89 18.28 ±1.18 P值 <0.01 <0.01 <0.01 <0.01 <0.0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9.59%,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A组患者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讨 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该病进行手术治疗主要是在保证患者下鼻甲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对患者的下鼻甲进行减容来达到改善通气的目的,最终恢复患者鼻腔的正常生理阻力和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5-6]。传统下鼻甲部份切除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具有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该术式一并切除患者的下鼻甲黏膜和黏膜下组织,术后创面为瘢痕性愈合而严重破坏了患者下鼻甲黏膜表面正常纤毛结构,术后丧失下鼻甲正常生理功能。为此,优化慢性肥厚性鼻炎手术方案是学者们和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笔者采用内窥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我院耳鼻喉科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86例,结果发现:B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通气时间、术后黏膜恢复时间和术后伴随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患者(P<0.05);B组患者所需要的手术所需时间长于 A组患者(P<0.05),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A组患者的(P<0.05)。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的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内窥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能够保护下鼻甲黏膜纤毛功能,不仅能够达到下鼻甲减容和改善通气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下鼻甲的基本正常形态及解剖结构,减少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通气时间、术后黏膜恢复时间和术后伴随症状消失时间。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临床疗效确切,优于传统的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1 龙振华,王玲.鼻内窥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99 ~100.
2 何清泉.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与黏膜下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6):40 ~41.
3 龙益兴,应根东,邱景山,徐展,朱能,俞亮,刘白梅,章晓妍.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切口的改良[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7):377~378.
4 肖元武.鼻内镜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2(5):35 ~36.
5 周丰,涂海螺,张耀明,张盛金.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105例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4):237 ~238.
6 江剑桥,杨何.鼻内窥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