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2013-08-15韦波
韦 波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糖尿病可分为两型:I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缺乏而致高血糖;II型——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是β细胞功能低下,胰岛素相对缺乏及胰岛素作用环节不健全而致血糖水平升高。
糖尿病的治疗是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以及治疗措施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目标是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在此,笔者总结了糖尿病药物最新治疗进展,以进一步了解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特点,更好地控制血糖。
1 磺酰脲类(SU)
对于多数II型糖尿病患者,SU及双胍类降糖药,是首选的降糖药物。SU降糖药可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现已发展到第3代。第1代有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2种。第2代SU降糖药常用的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波脲。第2代较第1代作用强、不良反应小且症状轻微,其降糖作用维持时间达24h。但这种长时间的降糖作用极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第3代SU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其作用强,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较第2代药物短,导致低血糖的可能性减小。第3代以格列美脲和格列喹酮为代表。格列美脲效应可覆盖24h,是真正可以每天只服1次的SU药物。
2 双胍类(BG)
常用的双胍类降糖药有苯乙双胍、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II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特别对超体质量而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疗效更好。二甲双胍的作用是拮抗高血糖,降低血糖,即使服用较大剂量,亦不会引起血糖过低,这是不同于SU的一大优点。二甲双胍其降血糖作用主要是抑制肝糖原异生,增强糖酵解,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3 噻唑烷二酮类(TZD)
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这是一类新型的治疗糖尿病药物,主要机制是选择性地激活广泛存在于脂肪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受体),从而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而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
4 α-糖苷酶抑制剂(CIGE)
目前医学界已将CIGE列为第3类口服降糖药。此类药物对I、II型糖尿病均适用。主要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利波糖和米格列醇。能可逆性地抑制小肠黏膜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消化复杂多糖和蔗糖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可作为T2DM的一线药物。不良反应有胃肠胀气、腹痛、腹泻,而其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5 非磺脲类口服胰岛素分泌促进药
新的胰岛素促分泌剂在结构上是苯甲氨酸衍生物,因药名的最后都带有“列奈”两字,可简称为列奈类。瑞格列奈(诺和龙)1998年作为“第一个餐时血糖调节剂”上市,它是一种促胰岛素分泌剂,最大的优点是促进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曲线的恢复,低血糖较磺脲类药物少见。口服给药后迅速经胃肠道吸收入血,15min起效,1h达峰值浓度。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水平,进餐之前口服即可,不必提前半小时,适用于空腹和餐前血糖水平正常但餐后血糖高的病人,常见于早期II型糖尿病和年长的患者。因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对磺脲类药敏感性差或效果不佳者,不推荐使用,与磺脲类药不可联合应用。
6 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治疗原则:对于I型DM和有适应症使用胰岛素治疗的II型DM,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以有效地控制血糖,解除高血糖对人体的伤害,延缓和减少DM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对新发的II型DM,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部分患者不用任何药物,仅通过饮食控制便可使血糖维持正常达数年。胰岛素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是新型的胰岛素,保留了胰岛素的全部生物活性,能更好地替代或补充内源性胰岛素的不足,已逐渐成为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胰岛素种类。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弥补了常规胰岛素起效时间偏慢、作用时间偏长的缺点,使用方便,可在餐前甚至餐后即刻注射,较好地模拟进餐后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既可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又很少发生低血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药物吸收稳定,作用缓慢,每日注射1次,无明显的峰值出现,可以较好地模拟正常基础胰岛素的分泌。
7 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
胰高血糖素样肽-1属于小肠激素的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已成为治疗II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主要通过以下作用调节血糖:(1)刺激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2)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3)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4)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5)抑制胰岛β细胞的凋亡。因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有高度葡萄糖依赖性,所以不易发生低血糖。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等。这类药物给药方式是皮下注射给药,使用不便,所以人们正努力研制口服有效的非肽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小分子激动剂,目前上市的药物有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
8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
二肽基肽酶Ⅳ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多功能酶,它可以裂解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抑胃肽在内的多种肽类激素。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IV的活性,使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抑胃肽的水平及活性增高,进而调节血糖。最新研究表明,不管在动物研究还是临床研究,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作为一类新型的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它还有不增加体重、不易出现低血糖等优点。不良反应有头痛、胃肠道反应等,目前上市的二肽基肽酶抑制剂有西他列汀和维格列汀。
[1] 赵炳康,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展,中国执业药师,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