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013-08-15范金花
姜 楠 范金花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山东 平度 266700)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脑血管疾病高致病性和高致残率成为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科学、合理的中西医结合预防措施对预防脑血管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是很重要的,主要是控制和干预其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的和不可干预的两种。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是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和颈动脉狭窄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代谢综合征等。
1.1 高血压:应加强宣传预防高血压的力度,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高血压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的认识。对于早期或轻症高血压患者应先改变生活方式,若3个月后效果仍不理想者直加用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1.2 心脏病:成年人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心脏病。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可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同时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或口服阿司匹林50~150mg/d。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可用阿司匹林50~150mg/d。
1.3 糖尿病: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查血糖,必要时可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等。糖尿病患者首先应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若经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治疗,同时应积极治疗高血压,降低体重和血胆固醇。
1.4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者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时应改变生活方式和注意在控制上述危险因素的同时定时复查血糖。若仍无效者应用降脂药物治疗。若患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史胆固醇高者可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三酰甘油增高者可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
1.5 吸烟:应戒烟。
1.6 饮酒:不提倡饮少量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7 颈动脉系统动脉狭窄:颈总或颈内动脉狭窄超过70%以上,特别伴有症状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1.8 肥胖: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体重指数(BMI,kg/m2)应控制在28以下或腰臀比≤1,体重波动范围在10%以内。
1.9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若血浆半胱氨酸水平高时可考虑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族药物。
1.1 0 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为腹型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为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故又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此综合征聚集了多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所以治疗的目的有两个方面:①控制病因如肥胖、体力活动过少;②加强对同时存在的脂质和脂质危险因素。
2 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发生再次卒中.特别:是再次卒中明显加重神经系统体征和增加病死率。一般而言,脑血管病患者在第1次卒中后,常常于6个月内容易发生再次卒中,所以应尽早开展二级预防。
2.1 要正确评估第1次卒中的发病机制:对脑卒中应选择必要的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尽可能明确患者卒中的性质,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卒中的临床分型和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便针对病因采取更合理的治疗措施。
2.2 卒中后的血压控制:卒中后血压的控制仍是很重要的措施,因为高血压仍是一种首要的危险因素。卒中后的血压可能发生两种情况,有的卒中后血压仍高,有的卒中后出现正常或偏低,所以应特别小心地进行控制。有高血压时应缓慢降低,若血压偏低绝对不宜降压,以免导致全脑低灌注或脑白质疏松,是卒中后发生痴呆的重要基础。
2.3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应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明显降低再次卒中的风险。可单独应用阿司匹林(50~150rag/d)1次服用;也可用阿司匹林50rag(每日1次)和双嘧达莫(潘生丁)200mg,每日2次;或用氯毗格雷75mg/d。
2.4 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变性房颤引起的脑栓塞适合用抗凝治疗,以预防再次卒中,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0~3.0是比较安全的。
2.5 其他:心脏病的干预其他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引起的脑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脑栓塞等,应对心脏病的原发疾病积极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卒中复发率。
3 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
是脑血管病发病后期的预防,主要是患者的康复问题。目前脑血管疾病发病后期所采用的康复措施有以下几种。
(1)瘫痪肢体的康复应及早进行体疗和理疗来预防并发症,防止瘫痪肢体肌肉萎缩和挛缩,并可促进运动代谢功能的改进。
(2)言语障碍的康复失语症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其康复医疗有言语失用的康复治疗和听觉言语刺激疗法等。有的患者后遗有构音障碍,其康复医疗训练可分为呼吸训练,发音训练.共鸣功能训练和调音器官的运动训练。
(3)记忆力的康复脑血管疾病患者多有记忆力减退或丧失,所以需要进行记忆力的康复治疗,可让患者写日记、回忆往事和训练记数字等。
(4)心理康复脑血管疾病患者意识清楚者多有恐惧、烦躁、焦虑、抑制等症状。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和亲属给予热情关怀、鼓励,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若患者的抑郁症状比较突出时可考虑抗抑郁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