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思想对构建新时期和谐统一战线的启示
2013-08-15
(武夷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一、朱熹“和”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辩证思维
朱熹“和”思想是我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为封建统治者赢得民心,稳定社会,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起了重要作用。朱熹的政治志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是圣人之人格。为此,他非常注重“和”。朱熹“和”思想,主要着眼于如下几方面:
第一,个人身心和谐、人格和谐。朱熹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1](P134)信五德,其身心是和谐的,其志趣是纯洁高尚的;圣人和谐人格的最高境界是“中和”。所以,朱熹主张;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本”,刻苦修炼,努力成圣,“圣人与我同类”,使自己的身心和谐、人格和谐。
第二,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社会和谐。朱熹说:“和以处众曰群。 ”[2](P181)又说:“人和,得民心之和。 ”[2](P250)人们处世要以“和”为纲,“和为贵”。人格和谐是人际关系和谐、群体和谐的最基本的前提和保障,而人际关系和谐又是人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人类战胜困难与邪恶的保证,是完成理想大业的必须具备的客观环境。朱熹同孔孟先儒一样也主张“和而不同”、“君子不党”,倡导“中和”的和谐辩证观,既主张在“不同”的基础上,宽厚待人,求大同存小异,以德服人。
朱熹认为,要人际关系和谐一致,必须“贵德重礼”和“明职分履道义”。“贵德”是重视伦理道德,加强伦理道德的修养,提升人民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人人都是有道德的人;“重礼”是重视礼仪、法律、制度,就是用礼仪、法律、制度来规范、统一人们的言行,人人都讲礼仪、守规矩、讲法律、重秩序,人人都是懂法守法有规矩的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程子话说“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又引范式话说:“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又说:“敬与和,亦只是一事。敬则和,和则自然敬。”[1](P519)可见,“贵德”与“重礼”的目的都在于促使人们互相尊敬,求大同而存小异,从而使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和谐,进而达到群体社会和谐。“明职分履道义”,强调人人都要懂得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社会和谐。朱熹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1](P2845)又说:“为君当知为君之道,不可不使臣以礼;为臣当尽臣之道,不可不事君以忠。君臣上下两尽其道,天下其有不治者哉。”[1](P625)
人人都“贵德重礼”,都“明职分履道义”,那么人人就都具有了君子心诚之德——中庸。朱熹说“中庸者”惟君子惟能体之,小人反过是。……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2](P24)贵德重礼,诚实无妄,戒谨处中,则为君子;无德无礼,虚伪妄行,肆无忌惮,则为小人。朱熹教人贵德重礼、明职分履道义、心诚处中而做君子,不要反是而做小人。人人都为君子,人与人的关系能不和谐吗?群体社会能不和谐吗?朱熹这些思想,与先前儒家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和谐辩证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朱熹强调“天人合一”。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2](P163)又说:“天人本只一理”、“天即人,人即天。”[1](P387)朱熹明确指出:“天人万物一体”、“天人万物一理”,天人是合一的。什么是“天人万物一体”、“天人万物一理?”朱熹认为,“中”为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大道。大本为“道之本也”,达道为“道之用也”。依次而行,便可“极其中而天地为也”。这就是万物一体、万物一理的道理。如此者,便能天地立、万物育,与天地同参。因此,人们的生产活动就必须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对人法天”、“天者,理势之当然也”、“顺得这势,尽得这道理。”若不顺天而获罪于天,那必被天惩罚。因此,人类不仅要爱护自然,关爱万物,而且还要不断地调整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规律,不断承担修复人类破坏了的自然环境的任务,以使生态环境得到平衡。
朱熹说:“‘赞天地之化育’。人在天地之中间,虽只是一理,然无人所为,各自为分,人做得底,却有天做不得底。如天能生物,而耕种必用人;水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焙物,而薪炊必用人。栽长辅相,须是人做,非赞助而何?”、“至于尽物,则鸟兽虫鱼,草木动植,皆有以处之,使其各得其宜”。[1](P1569-15707)人物各自有分,各得其所,各成其宜。人类馆爱自然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使人类文化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人类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这才真正是人类生存的本质。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而天地这气亦顺矣。”[2](P537)天人万物一体、天人万物一理,天即人,人即天,人类就要与自然沟通,我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我之气顺,则天地之气顺,就可保持天人平衡、天人和谐,万物也就生长发育,欣欣向荣。朱熹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3](P53)
第四,人类和睦、世界和谐。朱熹说:“仁者爱之理”[1](P464)人有了仁爱之心,就能“立人”、“达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仁爱”之心的人,就会讲推己及人,向众人施行仁爱,而且还能宽容待人,与人为善。就会做到朱熹在《中庸章句》中所说的那样:“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这就是“忠恕”之道。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2](P345)又说:“问‘如心为恕’。曰:‘如此也比自家心推将去。仁之与恕,只争些子。自然底是仁,比而推之便是恕。”[1](P689)忠,尽心尽力,忠实厚道,忠诚坚定,诚信有加;恕,己心如人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对人宽恕。施行“忠恕”之道,宽容待人,于人伪善,忠于民众,忠于人类,把仁义爱推向天下之人,使人类和睦、世界和谐,天下太平。
朱熹又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2](P678)“中”是天下一切情感和道理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普遍原则。面对事物的矛盾和道德价值的冲突,采取“中庸”、“中和”的方式来处理,即在坚持根本、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交换意见,互相理解,互相宽恕,统一认识,达到共识,使事物向和平和谐的方向发展,即向最好的方向发展。朱熹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4](P1)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采用“中庸”、“中和”方式来处理,既坚持了原则又化解了矛盾,使人类处于和睦与友谊之中,国与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世界和谐、天下太平。
从上所述,我们认为,朱熹的“和”思想包含四个层次:一是个人身心和谐,即人自身和谐。朱熹强调要学做圣人,进行道德修养,使个人的身心和谐、人格和谐。二是人际关系和谐,即人与人和谐。朱熹一向把“贵德重礼”、“明职分履道义”作为人们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的崇高道德观念。因为“贵德重礼”、“明职分履道义”能使人们具有君子心诚之德——中庸。人人都是君子,人与人的关系就和谐,社会就自然安定、和谐了。三是人与自然,即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朱熹强调“万物一体”、“万物一理”和仁者“爱物”;还强调“中和”为万物一体之大本、达道,把“中和”的德行升华为天地万物一理的整体和谐的宇宙观。四是人类和睦、世界和谐。朱熹强调推行 “忠恕之道”、“中庸之道”,把仁爱推向所有社会成员,使社会成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诚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和谐社会;使世界“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保和大和……万国咸宁。”[5](P44)人类和睦、世界和睦、天下太平。这也是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的 “中国古人却正有见于人类生命之和谐——人自身是和谐的;人与人是和谐的;以人为中心的整个宇宙是和谐的”这实质上是提倡以“不同”为前提而保持“多元和谐”的“大和”即“太和”——最高境界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多元和谐观。总之,朱熹“和”思想是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化、通俗化 ,以化民成俗,使孩童、成人、老人、妇女、各种阶级阶层、各色人等在日用言行、起居生活都遵守着一定的道德规范,使社会和谐有序、百姓安居乐业、万物欣欣向荣。所以,朱熹“和”思想是儒家一贯提倡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世界和谐的辩证和谐观,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仁爱和谐”观。
二、朱熹“和”思想是构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资源
和谐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和谐价值取向,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在构建和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切入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就是和谐的统一战线。朱熹“和”思想是我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为封建统治者赢的民心、稳定社会、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它对促进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友好交融,维系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朱熹“和”思想对构建新时期和谐统一战线仍然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第一、朱熹“和”思想中的辩证思维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传统的哲学基础和智力支持。朱熹“和”思想,体现了天地人三者和谐合一的本体论世界观,也表现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辩证思维。在朱熹“和”思想中,我们看到了“和”的本质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而不是无原则的附合、同一;在人与人和谐关系上,是在承认“和而不同”,承认差异的前提下,通过“贵德重礼”和“明职分履道义”,采取“中庸”、“中和”方式,即在坚持根本,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统一认识,达到共识,使事物向和平和谐的方向发展。朱熹“和”思想及其“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辩证思维,既体现了中华传统和谐文化的思想精髓,也从某种层面道出了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这种历史的巧遇包含了历史的必然性,恰恰说明了中华传统的和谐文化是我们今天统战工作的理论源流。新时期统一战线是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根本目的是构建全面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其哲学基础或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及其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世界上一切现象和过程,其内部均包含着两个相互排斥,相互关联的对立方面。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而斗争是手段,和谐才是目的。和谐是矛盾着的事物和最佳结合方式,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同样,和谐本身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是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交互作用下实现的。李瑞环同志曾指出:“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同’主要是统一战线成员基于共同利益和确立的共同目标和要求。没有‘同’就建立不起统一战线。‘异’主要是统一战线成员的信仰上、世界观上、具体利益和要求上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差别。没有‘异’,就没有必要建立统一战线。统战工作,既要‘求同’,也要‘存异’,二者不可偏废。统一战线的首要任务是‘求同’,对于共产党来说,放弃求同,就放弃方向,放弃领导,放弃工作。在统一战线中,有些差异可以通过工作加以限制,缩小及至转化,但有些差异是应当而且可以长期存在的。”[6](p8)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必须运用和谐辩证观,以大中华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化解矛盾和冲突,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凝聚各社会政治力量,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切实发挥好团结人、争取人、凝聚人的作用,朱熹的“和谐”辩证观无疑能为我们提供理论源头和智慧支持。
第二、朱熹“和”思想中的“尚中贵和”原则,为新时期做好统战工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朱熹认为,要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在方法论层次上,必须坚持“尚中贵和”的原则,既把中庸之道作为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和个人修身处世的主要手段。朱熹集成了孔子“中庸”思想,把孔子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之说进一步加以细化,推导出实现“和”的方法与途径,朱熹说:“两端,为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度量以取其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极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如朱熹所说,在分清是非曲直的基础上,即于善之中,把握事物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无过不及,不偏不倚,适度而为,则必将无不合于常道,亦无不达到和。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是具有不同利益、目标的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盟,只有采取“贵和”、“尚中”的方法,才能做到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统筹兼顾,凝聚人心,集聚力量。朱熹“和”思想所藏到的“贵和尚中”,恰恰能为我们构建新时期的和谐统一战线,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借鉴。
第三、朱熹“和”思想中倡导的人格和谐理念,为新时期统战工作提供了传统道德力量的支撑。朱熹所追求的人格是圣人之人格,而圣人之人格的最高境界是“中和”,因此必须进行道德修养,使个人的身心和谐,人格和谐。而社会成员人人都称君子与圣人,则可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为此,朱熹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德内涵及其修身的办法,这本身就能为新时期统战工作提供传统的道德支撑。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有些人反而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把追逐财富、物欲当做人生的唯一目的,并由此而自私自利、奢华无度乃至于滥用职权、贪污腐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朱熹的人的身心和谐、人格和谐的“和”思想给了我们启示,就是我们在对财富进行合理追求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更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进而论之,新时期统战工作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就必须努力找准统战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结合点,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使统战成员能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地精神保障。为此,必须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全面提高统战成员的道德情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确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三、弘扬朱熹“和”思想,促进新时期统一战线五大关系和谐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因此,统一战线要实现广泛的团结,必须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趋势,在始终坚持并不断增进共识的基础上,以博大的胸怀对待不同党派、民族、阶层、宗教信仰者以及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广大成员,实现“和而不同”基础上的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古代思想和智慧,能给后人以巨大的启迪。朱熹“和”的想,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它不仅可以为我们在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以一致性引领多样性,以多样性促进一致性,提供现实的可能和参照。
第一、弘扬朱熹“和”思想,促进政党关系和谐。要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体的就是继续推动党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坚持重大问题协商于决策执行之前和决策执行之中,拓宽协商民主的范围,完善协商民主的机制,为党外人士提供更加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和途径,使党的主张充分体现各方面的智慧,使党的领导在团结合作和民主协商中得到加强,这就要求我们努力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支持和鼓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成为我们的挚友和诤友,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共同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朱熹在政治生活中主张“公议”,君民共同公议朝政,这可以充分发挥臣民的作用,也有利纠弊,以实现开明政治。朱熹和孔孟先儒一样也主张“君子不党”。“不党”就是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不搞阴谋诡计,不同的意见之间应通过协商。“公议”求同存异,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朱熹在处理政治生活中提出的“公议”、“君子不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给我们在新时期统战工作中构建和促进政党关系以深刻的启示。
第二,弘扬朱熹“和”思想,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在中华文明史上,儒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多民族在交流中求生存,在斗争中走向和谐,在团结中共同发展,在保持多民族丰富多样性的前提下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朱熹“和”思想传承了孔孟先儒这一思想传统,对我们新时期搞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和谐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之精华,进一步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把党的民族政策同新的社会实际、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完整、准确地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三,弘扬朱熹“和”思想,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朱熹早年师事刘勉之、刘子翚和胡宪三先生研经习儒,也曾有过出入佛老的历程,在他以“而立”之年恭执弟子礼于李侗门下,才又复归儒家的传统,朱熹创立的博大精深理学体系,集理学之大成,也融合了佛、道的思辨哲学思想,开创了中国文化以儒学为主,以兼容并蓄佛、道的理学体系。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和朱熹一贯倡导的多元共存,协调发展的“和”思想,为我们新时期正确处理好宗教关系,促进宗教和谐,无疑也是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的。当前要促进宗教关系和谐,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全面正确的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方针,改进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真正将依法管理、社会管理、民主管理落到实处,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推动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和谐相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把主要精力集中用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勤劳致富。
第四,弘扬朱熹“和”思想,促进阶层关系和谐。目前,新的社会阶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总量已近8000万,成为统治工作新的重要着力点。做好新进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长远之计,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激发社会活力的现实之需。在朱熹“和”思想中,“诚”与“诚之”的关系就是“中”与“和”的关系,认为“所为诚其意者,毋自欺也,须是隐微显名,大小表里,都一致方得。”朱熹还认为“诚”的道德向外发用就是忠实守信,是人们品行操守上的真实态度,这些都为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提供了传统道德力量的支撑。促进阶层关系和谐,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和实现各阶层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要按照“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密切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倾听他们的呼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表彰和宣传他们中的先进典型,同时也要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第五,弘扬朱熹“和”思想,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当前,香港、澳门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港澳人心回归仍然任重道远。两岸关系打开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但部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对发展两岸关系持有疑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仍然面临着艰巨任务。海外华侨人数迅速增加、资源优势日益显现,但我们在团结心生代华侨华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改革开放以来儒家学者大幅度增加,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他们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以弘扬包括朱熹“和”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文化为载体和纽带,调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开启和维护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复兴的良好局面。坚持人心、力量、平台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着重推动港澳爱国阵营力量建设,着重加强对新侨领、新移民和华侨华人新生代的团结引导。尤其是在台海关系上,我们既要坚决揭露、打击台独分裂阴谋,又要弘扬朱熹“和”思想,弘扬“大同”的崇高和合目标这一和谐文化旨归,使两岸人民理性了解仁爱和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大道理,懂得台海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大道理,懂得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坚持两岸人民的“平等协商,互利双赢”的原则,着重做好台湾内基层众工作,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1] 黎靖德.朱子语录(理学丛书)[C]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3] 吴兆基.武春华.中国古典文化精华[C].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4] 佚名.中国古典文化精华 [C].北京:中国文化史出版社,2002.
[5] 寻国宾.解读五经经典[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8.
[6] 李瑞环.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几个问题 [J].求实杂志,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