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桔梗最适采收期的综合评价体系探讨
2013-08-15叶胜明
叶胜明,黄 力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院,安徽 亳州236800)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又名包袱花、四叶菜。桔梗是朝鲜民族的传统食品,桔梗的嫩叶与根均可食用。其根入药为中药桔梗,属常用中药材,具有补肺泻火、散寒邪、止咳化痰等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等症。我国南北各省区都有桔梗种植,安徽亳州地区所产的桔梗,品质较好,远销东南亚、日本与韩国,从而使得桔梗在亳州的地产药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桔梗的采收是栽培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从源头保证桔梗的品质,适时采收非常重要。而要确定最适采收期,则首先应确定最适采收期的综合评价体系。
1 亳州桔梗采收现状
山东、黑龙江、吉林等桔梗主产区,已有对桔梗采收期的专门研究[1-3]。亳州地区桔梗的采收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药农们以往都是根据经验或者参考其它桔梗栽培区的采收时间,一般在4月份或者是9月至10月份进行采收。这种采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因为影响采收期的因素很多,包括产地气候、桔梗品种、播种时间、物候期等,这就有可能使桔梗的采收不在最适采收期内,从而影响桔梗的品质与产量,使得桔梗的品质不可控。
2 综合评价体系
目前,中药材最适采收期主要通过该中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来确定,但这种方法过于依赖检测设备,并且要求操作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对于亳州目前以小农栽培为主的现状来说,采收完全由药农决定,因此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为了便于药农准确把握桔梗的最适采收期,本文探讨建立以有效成分含量为主的兼有多种辅助指标的桔梗采收综合评价体系,部分评价指标药农利用日常观察即可确定。
2.1 有效成分指标
现代研究表明,桔梗根中的化学成分包含皂苷类、甾醇类、黄酮类、多聚糖类等。而皂苷类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又可分为三萜皂苷、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A、桔梗皂苷C等,而桔梗皂苷D含量较高,药效学试验证明其具有镇咳的功效,与桔梗的中药功效一致。研究表明[2],不同采收期内的桔梗,其桔梗皂苷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各检测月份结果依次为:4月0.34%、5月0.55%、9月0.64%、10月0.57%、11月0.30%,以9月和10月含量高,此期采收桔梗品质较好。因此,可以选择把桔梗皂苷总量及桔梗皂苷D的含量作为评价桔梗质量的标准。
2.2 物候节律指标
物候节律又称物候现象,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季节变化的反应现象。栽培的桔梗,其生长周期一般是2到3年,多在第2年采收。第1年为长苗期,一般第2年为采收期,第3年桔梗产量增加不明显,但桔梗易分叉,使得桔梗品质下降。桔梗花期6月至9月,在开花期内,地下部分的根体形减小,经研究证明这一期有效成分桔梗皂苷D含量减少。果期9月至10月,9月后地上部分开始衰退,营养成分向根转移,使根的生长迅速,并呈肉质化,这时候也是桔梗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时期,桔梗皂苷属次生代谢产物,因此,这一期非常关键,研究这一期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地上部分枯萎的关系,对于准确把握桔梗的最适采收期非常关键,药农通过观察法就可了解枯萎的情况,操作的可行性高。进入11月份,根部进入休眠期。
2.3 生物学性状
桔梗的生物学性状较多,如地上部分的株高、茎的粗度、果实数量、分枝数、地上部分鲜重等;地下部分的根的饱满度、分叉度、单根鲜重、主根长度与重量、侧根数量、主侧根重量比、折干率等。地上的性状与地下性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如地上部分生长快速时,地下部分则生长缓慢,甚至萎缩,反之,当地上部分生长迟缓,则地下部分则生长迅速。
在中药材市场上,性状是药材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桔梗则以主根粗壮、顺直坚实、侧根少为优,而对地上部分适当的掐顶、打芽、疏花疏果,能够有效地促进根的正常生长。根的饱满度、折干率影响桔梗的最终产量,与药农的经济效益密切联系。饱满度反映出桔梗根充实程度与含水量,饱满度大者,含水量相对较少,根较粗壮,晒干后折干率高,一般桔梗的折干率约为4∶1。经实验比较[4],1年生的桔梗不仅产量远低于2年生的,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比2年生的要低一半。2年生的与3年生比较,3年生的产量略微增加,而有效成分的含量与2年生的相比也没有明显增加,因此,多数药农选择第2年采收。
3 影响最适采收期的因素
3.1 栽培品种
桔梗属只有桔梗一种植物,但桔梗分布全国各地,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生态类型。传统的桔梗品种主要依据产地划分为不同类型。王志芬[5]等对产于辽宁恒仁、山东临朐、吉林船营、内蒙古赤峰、河南三门峡、安徽亳州、山西新绛等地桔梗作了比较,证明各产地的桔梗初花期有早有晚,单面积产量与根条数目均有一定的差异。石俊英[6-7]等对不同产地的桔梗的有效成分桔梗皂苷总量作了比较,得出产地不同,其有效成分含量也有差异的结论。
近年来,亳州桔梗种植品种呈现多样化趋势,山东与辽宁品种已被引种栽培。此外,各药材种子公司也积极利用杂交等技术培育新品种,相继获得了一批产量高抗性强的新品种。目前栽培较为广泛的是由安徽太和县培育的太桔一号。魏建和[8]利用雄性不育的杂交方法,培育出了中梗1号、中梗2号、中梗3号等系列品种,其中中梗1号与中梗3号与中梗9号生长期较短,生长期均为1年,4~5月份播种,10月份可收获,产量与两年生桔梗相当,已于2010年5月在国家级中药材示范基地亳州地产药材研究所种植。不同品种的桔梗,其物候节律存在差别,因而最适采收期也因品种而异,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
3.2 栽培方法
适时采收是中药材规范化栽培(GAP)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栽培方法不仅影响中药材的产量,而且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桔梗可春播,也可冬播;既可点播,也可移苗;种植密度可大可小。但冬播要好于春播,移苗会增加桔梗的分叉度,而密度过大,会影响主根的粗细与产量。相关研究[5]证明,GAP桔梗种植基地生产的桔梗,无论是有效成分,还是生物学性状以及产量方面,都要优于普通种植产品。并且规范化的种植,还有利于指导药农准确把握采收期。
3.3 产地环境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产地的气候及土壤,是影响植物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环境因素,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累积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中药材的采收期。桔梗宜生长在腐殖质丰富、肥沃的砂壤土中。亳州地区土壤属皖北黄泛区土壤,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类型主要以砂姜黑土与黄潮土为主,略呈碱性,较适合种植桔梗。但由于土地的连年耕作以及化肥的使用,使得亳州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处于低水平,全氮分布不均匀,而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分布都极不平衡,这给桔梗采收期的确定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
桔梗产我国各地,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广。但不同气候条件对桔梗的开花期、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会带来不同的影响。郑景云[9]等对我国近40年来气温升高对植物物候变化做了研究,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物候期提前,并证明温度每升高1℃,植物的发育期提前1天。作物的生长发育还与水分有密切关系。亳州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接触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4.7℃,年降雨量约800mm。近50年来,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特别是最冷的1月份气温升幅较大,但最热的7月份温度却略有下降。降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差异较大。气候变化对桔梗物候节律及采收期的影响,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研究。
4 小结
综上所述,适时采收是从源头保证桔梗药材品质的重要措施。而要做到适时采收,必需要先确定采收的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要求能准确评价桔梗的品质,还要方便药农实际操作,并且该体系要考虑药农的经济利益,做到药材品质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该评价体系应首先确定桔梗的有效成分为硬指标,并通过研究,确定桔梗有效成分的累积规律与桔梗的物候节律及生物学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增强该体系的可操作性。制定该评价体系,还得综合考虑桔梗品种、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最适采收期的影响。推广桔梗规范化种植,则不仅可以保障桔梗的药材品质,还有利于最适采收期的准确判断。
[1]施东,冯继承.桔梗采收期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2006,19(5):365-366.
[2]许传莲,郑毅男,杨腊虎,等.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及不同部位桔梗中桔梗皂苷D含量[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1):58-60,64.
[3]郝昕,王雪,崔树玉,等.长白山区桔梗最佳采收期的研究及聚类分析[J].中成药,2006,28(11):1595-1597.
[4]宋键,包华音,王颖,等.桔梗生长年限和采收期与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齐鲁药事,2011,30(6):313-315.
[5]王志芬,苏学合,单成钢,等.不同产区桔梗主要产量性状的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6:57-58.
[6]石俊英,王颖,巩丽丽,等.HPLC法测定桔梗不同部位、不同产地药材中桔梗皂苷D含量[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6):501-503.
[7]石俊英,董其亭,巩丽丽,等.不同产地桔梗中总皂苷成分与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247-250.
[8]魏建和,杨成民,黄璐琦,等.利用雄性不育系育成桔梗新品种“中梗1号”、“中梗2号”和“中梗3号”[J].园艺学报,2011,38(6):1217-1218.
[9]郑景云,葛全胜,赵会霞.近40年来中国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3,24(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