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表现意识岂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写作本位”理念的思考与质疑

2013-08-15柴小倩

文教资料 2013年36期
关键词:言语意识作文

柴小倩

(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上海 200000)

一、什么是“写作本位”

“写作本位”的说法是2004年潘新和教授在著作《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出的,他认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写作本位”的提法是对传统的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的颠覆,它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认为:单纯的阅读教学是无价值的,阅读的目的是写作,是表现;单纯的阅读,只是知识的吸收和囤积,这是人类原始占有欲的表现,为吸收而吸收是浪费生命,语文的天平应该由“吸收”倾向“表现”;一个人具有言语表现意识才是存在的证明。

《小学语文教师》(2013.03)发表了潘新和教授的《弄潮儿再向潮头立》一文,他提出了以下观点:“在我的词典里,语文课程根本就不存在纯粹的阅读教学: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表面上是阅读课,骨子里必须是写作课。”“以下位的低涵盖性的‘阅读’为‘本位’是错误的,以上位的高涵盖性的‘写作’为本位,才是应然的选择。”在文中他对管建刚老师的两个课例《理想的风筝》和《神奇的克隆》表示了认可和赞赏,认为把语文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写作上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

综上所述,“写作本位”的理念首先否定了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而强调写作教学的地位,认为所有“阅读课”的本质都应该是“写作课”;其次,认为写作是阅读的根本目的,如果离开了写作,则阅读教学是无价值的,而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变成有言说欲望的表现者,因此,言语表现意识是“写作本位”理念的核心。

二、为何提出“写作本位”

1.对写作教学现状不满

写作教学的困境在现代语文教学界中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散乱、随意、无序、低效……作文教学受到诟病不止,却没有良好的解决对策。潘教授将其症结归结为:现在语文课堂被“阅读课”占据太多,而“写作课”少得可怜。因此,要改变作文教学的困境就一定要扭转“阅读本位”的现状,把“阅读本位”变成“写作本位”。

2.时代的变化导致对语文学科要求的变化

潘先生认为“阅读本位”的思想形成于旧社会向新社会的过渡时期。叶圣陶等语文教育家提出的“阅读本位”理念是为了普及知识,为了大众的生存需要,救民众于水火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发展人的言语天性,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他认为现在以阅读为本位的语文教育关注得更多的是现实层面:即“应试”和“实用”,并没有体现出语文教育的价值,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没有灵魂的机器,这是语文教育走错了路,只有“写作本位”的语文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具有言语表现意识且能够通过自我创造和表现证明自我存在的人。

三、“写作本位”的思考与质疑

1.“阅读”与“写作”是否有必要争论谁主谁从

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这一段话中,叶先生的意思是:写作水平是基于阅读水平的,但并没有说阅读一定是“主”的,写作一定是“从”的。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本来就是由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决定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叶先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由当时的时代环境决定的,文盲充斥的大国亟待通过阅读丰富思想、武装头脑。另一方面是根据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说的,没有“吸收”哪来“倾吐”,“阅读”是为“写作”做准备,储备资源。如果一定要强调写作的重要性,那么按照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就应该加倍重视阅读的重要性,因为阅读永远是写作的“根”。

2.“言语表现意识”需要根基

“言语表现意识”需要有根基支撑,只有心中有了想表达的东西,才会有想表达的欲望。这些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呢?它们是对人生的体悟、反思,是真诚热切的对真、善、美的信仰和追求。这些都是需要依靠长时间的语文学习积淀的,通过阅读和生活养成的。“言语表现”是一个内驱力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会出现的结果。当“内驱力”还不足时,就一定要强调“言语表现”,能否“表现”得好是一个问题,学生总会有一种“被迫言语”的感受,这是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感。“被迫言语”是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的。想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言语表现意识”不是靠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实现的,而是要从“言语表现意识”的根基入手,培养根基,绝对不能揠苗助长。

3.“写作本位”是否也是一种功利

潘新和教授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是“阅读本位”的,“吸收”只是为了实用、为了应试,认为这是一种功利的表现。然而,“写作本位”强调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认为通过阅读“吸收”的东西如果不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就是无价值的,这样的观点是否也是一种功利呢?首先,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写作吗?除了写作外,就没有其他价值了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其次,一味地强调写作,强行施加压力,写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有价值的吗?一味地要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是否会将学生培养成只会无意义叫嚣的“聒噪的青蛙”呢?最后,言语表现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让学生感觉到阅读就是为了写作,这样,阅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这样功利化的教学是与语文教育的浸润性的美学原则背道而驰的。

4.目前的语文教学是否真的忽略了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

语文学科的属性分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语文不仅要授予学生将来生活、工作所必需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工具性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思辨精神,这一点从高考作文的导向中就能看出来。以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举例:如2010年北京卷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年上海卷 “曾被舍弃的微光”,2013年浙江卷 “三句话看青春”、湖北卷“人生方圆之间”,都有明显的人文性导向。由此可见,现在的语文教育并非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心灵的成长,高考作文占语文总分的将近一半,可以看出语文教育的旨归还是偏向人文性的。潘新和教授对语文教育的批评:“无视言语、文学教育的超现实性、审美性、哲思性和历史感——诗性”、“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文学和诗意教育,基本上扫地出门”过于言重了。

四、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由何而来

1.夯实言语表现意识的根基

“言语表现意识”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言语表现需要有一定的内在资源作为基础,有了基础才会产生言语表现意识。这种内在资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的,而方法就是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浸润心灵,吸取养料,丰富思想。就好比一颗小树苗不断地吸收土壤的营养,阳光雨露的滋养,这样经过几年、十几年的时间,这棵小树苗才有可能成材。想要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就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真、善、美,并为之喜悦、感动,从而将表现真、善、美作为一种内驱力。此时,言语表现意识则如满杯之水自然溢出。

2.培养学生敏锐、善感的心灵

敏锐、善感的心灵是言语表现意识的源头之一。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有些学生的作文读来就是充满了情感,读了心也会跟着热,而有些学生的作文则是干干巴巴的,读时似乎能感受到他写时的艰难。其实,对于同一件事情,学生的认识、感受可能天差地别,有的能够从中体味到丰富滋味,有的却对之冷漠无感。究其原因,就是有的学生有敏锐、善感的心灵,而有的则显得比较麻木迟钝。这当然和学生天生的性格有关,但是后天的培养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对音乐、美术等的艺术兴趣爱好,对于学生发展敏锐、善感的心灵有极大的帮助。

3.提供学生充分成长的空间

繁重的课业是扼杀学生言语表现意识的重大因素。“闲暇是好奇心的起源”。言语表现意识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养成,让学生的心灵能够自由地舒展,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真正地体验生活,有能力言语,愿意言语。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应试”为重的教育,把“语文”学科逼到了边缘,语文越来越不受重视,课余阅读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这样学生在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情况下,必定会有狭窄的视野和幼稚的思想,对学生的言语表现自然就成了奢求。

4.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是没有真正的言语表现意识的,言语对于他们来说缺乏真正的对象。这并不是说学生一定要对当今发生的社会事件有多么深刻的见解和评论,但至少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要有社会参与意识。言语表现意识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表现,对于学生来说,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发展其言语表现意识的前提之一。

写作本位理念的初衷是增强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本无可厚非,然而言语表现意识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并非仅仅靠大力号召提高写作教学的地位、削弱阅读教学的地位就能实现的,而是应该严格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认清言语表现意识的根基究竟在哪里和哪些因素阻碍了学生言语表现意识的发展。笔者认为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的培养,并不仅仅是由语文学科决定的,还有许多外部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整个教学大环境给学生提供的成长空间、学生的个性、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学生善于用言语表现,愿意言语表现,是一件好事,但是并非靠强迫得来的,因为“强扭的瓜不甜”。

[1]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8,第2版.

[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第6版.

[3]潘新和.让语文、写作本体归位[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2(3).

猜你喜欢

言语意识作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