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对高校党建正向激励功能研究

2013-08-15

文教资料 2013年3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办学文化

温 巍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8)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要素,是一所学校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的升华与凝练。校园文化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追求高品位,彰显新风致,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在自由、和谐、上进、博学的育人空间里,实现理想与希望升腾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优化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

1.校园文化的正向激励功能解析

1.1 精神文化的科学武装功能

德以修身,德以正行,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它以校风、校训、学风等为载体,集中展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维和办学特色,承载着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反映了学校群体的主流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这种文化是一种内敛、含蓄、无形的教育手段,它存在于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各个时空,能生发出不同寻常的风气和力量,使身处其间的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自觉且自然地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凝聚共识、集结智慧的重要思想武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要坚定突围,选择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校园精神文化的正面导向一旦确立,便会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和稳定性,进而对校园内的成员产生鼓舞、激励和鞭策,形成明确而积极的正能量,让学生的学习、成长、进步都在良性轨道上运行,最终结出以德育人、以德化人的丰硕果实。

1.2 制度文化的规范教育功能

制度是对个体行为加以约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是引领人们遵循科学尺度走向崇高道德境界的关键路径。学校的规章制度往往是学校办学规律和经验的累积,是对优秀办学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它记录历史,作用当下,更影响未来。高校的健康发展必须以成熟规范的制度为保障,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方面的导向作用,将制度的绝对原则性与管理的相对灵活性有机联动、高度整合,刚柔相济,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开放发展、思维创新保留足够的弹性空间,以严谨理性的制度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和驱动力。制度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根基,是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是一种有形、有力、有效的办学保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直观、更具体、更形象。只有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供给,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引导和激励功能,才能从根源上推动高校持续快速发展。

1.3 物质(环境)文化的积极引导功能

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显性特征,是校园文化的实体标志,是“硬件文化”的集中体现,它通过校容、校貌、校园环境、建筑布局、设备设施等方式展现学校的办学内涵、办学成就,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软件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动静协调的文化体系,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调整着学生的行为。物质文化对人格的塑造是多元、宽泛的,独特建筑设计、幽雅校园环境、品质人文景观,凡学生视线所及,都可以插上德育教育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品味环境的同时深入思考、感悟人生,让校园环境成为教育学生鲜活的教材。同时,积极创造融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为一体的文化环境,是推动学生增加求知自觉性与解惑主动性的有效渠道,学生通过有选择地参与丰富多彩的专题学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求实求是、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思想心灵净化与知识才能提升的有机统一。

2.优化高校党建工作的载体机制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受盲目提升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及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观念等因素的制约,部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被边缘化的倾向日益严重;二是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力量不足、人心不稳,基层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显著下降;三是大学生的角色失当、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功利化趋势,导致部分学生党员不讲党性原则,缺乏政治分辨力,无法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高校党建工作要实现创新和突破,就必须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和谐校园进程中的生力军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党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相关责任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党的基层组织,选配高水平人才,组建高质量团队,提升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要努力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多元育人功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相通,真正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入党的关键问题。

3.校园文化与高校党建的良性互动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教化功能已经成为共识,应牢牢把握校园文化的优质教育功能,拓宽思路,开阔视野,积极寻求校园文化与高校党建工作的契合点和着力点,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发展。

3.1 坚持正确方向

校园文化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沿,必须定准目标,理清方向。这个明确的方向,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将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有机结合,全力打造高度吸收社会优秀文化成果,体现先进性和时代性,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高雅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建设的健康舆论氛围、正确价值观念和良好文化条件,把高校建设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才库、创新源和辐射区。

3.2 弘扬正气风尚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构成要素,必须坚持与社会主流文化同频共振,与时俱进,与时偕行。这个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必须加强对主流文化的调控和把握,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下,积极引导大学生明是非,辨主次,牢牢掌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生命线,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方位地开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正气风尚,全力确保校园文化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健康发展。

3.3 传播正面能量

校园文化作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动力,迫切需要培植和传递正能量,这个正能量就是中国梦,是在中国道路指引下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能量蕴含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要推动能量按照既定的目标正向前行,就要由校园文化承担起规划设计的责任,周密部署,协调统筹,形成体系。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知识能力教育、校风学风建设、文化活动调配、校园环境整饬等各种能量高效正向运行的科学机制,畅通信息决策、沟通、传播、反馈的渠道,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育人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出彩的机会,用点滴的正向能量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

[1]王威沫.发挥校园文化功能构建和谐校园[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2]韩喜平,徐景一.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办学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