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3-08-15原,王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订单式工学校企

高 原,王 蓓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管理系,安徽 合肥230031)

高职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是指高职院校针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培养及就业订单,并在培养过程中与企业紧密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培养学生,使学生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交替进行,毕业后定向去企业就职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毋庸置疑是高职教育较为理想的模式,既解决了学生技术应用性、职业针对性问题,又提前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往往由于企业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导致工学交替难以落实,而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也难以让企业满意。

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一定要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需求,让企业认识到对其的作用与意义,这样才能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愿意投入精力与成本,从而进一步推进订单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一、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

现实中很多有着丰富实践资源和实习环境的企业,却往往对与高职教育进行合作办学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企业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大部分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可以招聘到大量劳动力,也包括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所以这些企业就没有动力在在校生培养上投入过多的财力和物力。另外,有的企业担心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人才培养,学生到企业去学会了核心技术,毕业后却不在企业工作,导致企业技术外泄,给企业带来损失和风险。也有的企业规模比较小,限于资金以及技术上的限制,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客观利润上,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迅速见效的营销活动里,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和高职院校进行更加深度的合作办学。因此,笔者注意到在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伙伴,企业对此是不冷不热。需要用人时,学校能输送最好,送不来就到社会上招工,校企合作中的“一头热”现象非常突出[1]。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使得很多从订单班毕业的学生就职后,无法胜任企业岗位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最大的难题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滞后性。外部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岗位经常发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做具体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比较盲目。学生过早地确立了就业岗位和方向,结果在其毕业后,就业岗位发生了变动,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岗位的技能要求。企业仍需重新进行上岗培训,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甚至有的企业对现有岗位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订单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再加上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工作环境的历练,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工作缺乏实际的认识与经验,需要较长的学习、适应期,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初衷相差甚远。

(三)校企合作融合不足,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虽然现在大多高职院校都与数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养,但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显然不够。企业与院校大多是协议初期见见面,打打电话,后期的联系就越来越少。双方都缺乏专人负责,更没有长效运行的机制。校企合作要求双方在时间、人员、场地等各方面都达成共识,各自提供符合专业需求的长期稳定的教学支持。这是一个极为系统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通通电话就能够解决的。

合作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的企业不遵守《劳动法》,对符合实习要求的学生不给经济报酬,认为应该无偿参与企业劳动。有时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也会给校企合作带来变数。比如很多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减少了员工的需求量,单方终止校企合作的计划。这些都应该通过具备法律效应的协议、条款去约束和避免。因此在合作之初,企业与高职院校就应该明确双方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二、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对企业的意义

(一)提高高职人才供给质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现代企业需要大量理论知识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目的正是为社会输送大量一线技能型工作人才。但是,由于传统型高职教育的弊端,使得高职教育沿袭本科教育模式,理论课远远多于实践课,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过多、实践能力比较差。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以企业现实岗位要求为基准,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工学交替的培养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不仅仅包括员工工资,员工招聘、培训以及流失所带来的各种管理成本都是不能忽视的。很多企业为了节省培训成本,在招聘时刻意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培训的费用。这也造成了社会上应届生就业难,而企业却面临着招工难的矛盾现象。而通过订单式工学交替培养,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开始有目的地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为毕业后迅速进入角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由于企业与学生有长时间的交流和接触,学生慢慢地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接受企业文化。这种认同与融入将直接降低人员流动率,从而降低企业多次招聘所付出的费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重培训下,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节省了企业的培训与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用人效能[2]。

(三)有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企业在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工学交替培养,给企业和学生创造了长达3年的沟通机会。在这段时间内,企业不断给订单式班的学生上课,渗透企业文化理念,并对学生各个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对于企业文化有很好的认同感,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同时,企业也能够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安排更加适合的岗位,从而实现了企业与人才深层次的双向适应,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另外,订单培养对于企业与学生均明确了相关的权利与义务,这也对人员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推进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措施探讨

(一)寻求适合校企双向介入的产学合作教育伙伴

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其突出特点是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而工作甚至部分学习的提供者是企业,因此合作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在选择企业时,要以“育人为本”为基础,同时和企业向“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首先,学校应该让合作企业充分认识到订单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给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与现实意义,进而愿意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并得到企业自上而下的支持和配合。其次,合作企业在本行业中有较大的规模、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影响力,有足够的岗位容纳学生的实践实训学习[3]。再次,合作企业有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包括岗位、报酬及合适的培训。

例如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12年起与“安徽金农惠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招生的“金农惠民”订单班,就基于企业对订单培养的高度重视。企业与该校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并负责企业内的实践教学工作。从第一年开始,企业提供学生每年至少4个月的一线工作培训。课程的设计将不再是传统的你我各半的分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合作关系。“金农惠民”班的合格毕业生,将全部进入企业一线营销岗位,第一时间独立承担营销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决心、企业的参与均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同时,企业为高科技涉农企业,先后多次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重点技术创新”、“国家重点新产品”、“省市科技攻关”、“合肥市重点工业投资”等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于2012年全面规划上市,这一发展战略将大大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源及岗位接纳学生就业。

(二)制定科学的订单班学生激励机制

企业往往认为订单班的学生在企业实践是按照三方签订的协议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的企业可能会忽略对学生的激励。其实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些学生是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去的。而对企业而言,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是提高其工作效率最好的办法。因此,要想让企业所支付的培训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必须建立订单班学生的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表现和工作能力提供奖学金甚至是学费的支持。学生学习期间的表现可以作为工作以后薪资起始标准的主要依据,也可以根据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表现给予适当的物质激励,可以以生活费补助的形式发放。

另外,企业应该意识到参加学生培养计划的益处之一是对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会比较了解,这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政策,满足其最迫切的需求,使得激励的有效率大大提高。

随着学生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挑选部分学生给予带薪实习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学习之余也体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也可以用缩短或者免除毕业后试用期的方法,对其进行激励,使学生愿干、肯干、能干,并尽可能延长其职业稳定期。

(三)寻找利益结合点,实现多赢

订单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合作,要想推动这种模式,并使其良性循环下去,归根到底还是要从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力上着手。寻找三者的利益结合点,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多赢,才是使该模式持之以恒的源动力[4]。

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企业可以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中切实得到利益。同时,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一样,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工作。企业与学校之间应该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在于合作之初就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做好充分的调研,选派富有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去实地与协议单位共同分析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的工作时间,人才需求淡旺季合理安排课程,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让企业感到学校是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也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按照协议提供必要的设备和生产实习场所,承担部分课程或实训项目的教学活动,校企在教育过程中承担同样的作用。尤其企业在文化及岗位特点上都各有不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需求。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而学校则将在学科建设、教师素质提高等多方面受益[5]。同时,校企合作应成立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地将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从组织到细节执行全方位保障合作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的局面,进一步推进订单式工学交替模式的开展。

例如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金农惠民”市场营销订单班,每一项的合作内容都由院领导、教务处、招生办、系部领导及专业老师共同讨论拟定,企业方则由企业总经理、销售经理及人力资源经理参与拟定。因此在整个合作中任务明确、责权清晰。人才培养方案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从人才所需、企业资源、学校现状等多方面脚踏实地的制定。高质量的合作必将带来高质量的人才。企业也很清楚地看到,现在的投入实际上是将必须的就职培训内容提前到学历教育中,使得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独当一面的职业好手。因此企业愿意承担学生在校3年全部的学杂费用,预算仅2012级40名学生3年将投入经费160万左右。这样的合作关系可以保证企业与学校的紧密配合,深入合作。学生在入校之初签订的三方协议,保证了学生在校利益、毕业后的工作待遇,同时也保障了企业至少5年的人才稳定期,而对于学校则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持,职业教育的成熟也离不开企业的共同参与。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它不仅可以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的“瓶颈”问题,又能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论兼顾实践、能力素质相长的职业教育模式[6]。作为学校,需要站在企业需求的角度,研究推进订单式培养,落实工学交替的途径。我们必须认识到订单式与工学交替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工学交替提高订单式培养的人才质量,订单式又使企业有动力也有义务参与工学交替,从而实现良性循环,逐步实施订单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1]何 雯.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理论导刊,2011,(10):90-93.

[2]黄 麟.工学交替企业中人力资源效益分析——基于企业的培训视角[J].企业管理,2009,(17):157-158,166.

[3]曾 超.校企合作连锁企业课程开发探索[J].企业导报,2012,(21):202-203.

[4]范秀仁.简析高等职业教育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职教论坛,2011,(31):76-79.

[5]刘合群,陈小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7):32-37.

[6]王 慧.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68-70.

猜你喜欢

订单式工学校企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