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高校人本管理方法探究

2013-08-15潘秋子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理工科文科教育者

潘秋子

(武汉理工大学 汽车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学生管理和教职工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要抓好这两块的管理必须做到“以人为本”。近年来,经济领域的“人本管理”概念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革命性思想,通过创造特定的环境与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中,人、环境、文化、价值观是基本要素,企业正是凭着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核心文化使每一位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达到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理工科高校管理同样可以沿用“人本管理”的理念,抓好高校管理中学生和教职工管理,使学生在习得理工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人文科学的熏陶,避免理工类学生陷入知识偏狭的圈子里,提高其人文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与知识更新,关注在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人文素质建设,使其在学生教育中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另外,人本管理也涉及环境建设,其中,校园文化、社团文化在学生管理中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将从3个方面针对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管理渠道和方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目前,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在学校能有所学,在社会有所用,须全面提升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理工科院校以理工类专业发展建设为特色,易造成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人文教育长期被忽视,形成重理工、轻人文的弊端,针对此类问题,笔者认为,理工科院校的教育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终身学习,实现专业技能现代化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类信息迅猛扩张的今天,没有哪类知识是长久够用的。据联合国ISO统计,人类30年前,几千年所积累的知识只占10%,而近30年来所积累的知识占人类积累知识总量的90%[1](P65)。具体到高校教师个人,其在漫长的求学阶段(本科、硕士、博士)中所获取的知识仅是他这一生所用知识的20%~30%。因此,教师在其一生的执教生涯中,应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填补空白,进行知识更新,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知识灌溉学生的心灵。

在此基础上,“终身教育”的理论应运而生,并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家所重视,“终身教育是个人或诸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准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的目的,并包括‘正规的’、‘非正规的’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2](P102)。高校教师的终身学习则包括诸如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代化接轨,与目前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经济接轨,将死知识变活,将书本理论运用于实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可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教学的现代化还要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借助现代科技使知识更迅速更顺畅地传授给学生,将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方法运用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如教学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文理皆通,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人格魅力

大学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气质的精神文化成果,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剑桥大学的“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它们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自身的要求。真正的人才必然是具备各方面深厚的知识底蕴的人才。然而反观我国现代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过多地顺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大学正逐渐被市场化,求学目的的功利性和教育目标的单一性使目前大学应有的人文精神被遮蔽和忽视,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也多是“跛腿”人才,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缺失。

面对如此现状,理工科院校已开始意识到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开办文科专业,越来越多的文科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本文主要从教育者的角度谈谈教师以及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辅导员、班主任的人文素质提升问题。《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从教师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社科知识积淀,注重学科渗透,充分挖掘学科的人文内涵,有意识地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应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一言一行,人格特征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是以德服人,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从辅导员队伍的角度来说,理工科院校中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大部分是留校生,它们在专业课方面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帮助,而在人文素养方面和审美能力方面则存在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人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具备深厚的文化素质的教育者才能完成这一育人目的。因此,理工科院校可有意识地引进一定数量的文科背景的辅导员,使其在日常管理中可以充分调动和利用大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以情感育人,以文化育人。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升既能满足教育者自身的知识需求和发展需求,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自信,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教育者人文素养的提升对学生良好人格塑造与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二、文理教学的渗透与突破

真正的人才必然是学贯中西,文理兼备的全面人才,在理工科院校中发展文科教育在我国已成一种趋势,不少著名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教育已成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缺失深厚的人文基础和人文氛围

大多数理工科院校是为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单一性和目的性,在传统的理工科院校里几乎没有创办文科,长久以来,这些理工科院校便失去了其他高校具有的因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底蕴,学校不是学生完美人格培育的象牙塔,而是特定单一人才的制造厂和研究所。在这种历史积淀不厚的院校发展文科教学是具有相当难度的。

(二)资源缺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因长期的单一发展,理工科院校文科资源相对匮乏,人文教育的相关配套设施极不完善。以图书馆为例,理工科类书籍占绝大部分,且分类齐全,而人文社科类书籍却少之又少;其二是师资,理工院校在文科教师引进数量上远远达不到实际教学需要;其三是人文社科专业课程设置较少,据统计,国外著名高校对本校学生完成人文社科类学分作了明确规定,普林斯顿大学要求理工科学生至少修7门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3]。麻省理工学院则规定理工科本科生必须在108门课中至少选修8门,共72学分,占本科生全部课程的20%[4]。而在国内理工科高校中,文科专业设置不齐全,课程开设较少,对文科学分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学生只需在毕业之前完成几门文科课程的学习即可。长期以往,文科资源的严重匮乏,教学内容的单一模式化和表层化将难以激起学生对文科学习的兴趣。

(三)文理脱节,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文理脱节是目前国内理工科院校文理科共同发展的一大障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未能找到较好的连接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带动彼此的发展,教学中亦造成学生在接受过程的脱节,文科知识与理科知识相割裂,接受者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被破坏。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初步的建议:第一,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补充文科教学资源,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培养学生文科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第二,避免“大而全”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特色文科。相比于那些历史悠久的文科院校所拥有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优势专业,理工科院校中后起步的文科发展要想与前者一较高下并不是理智的选择。探究文科正确的发展定位和方向才是理工科院校的当务之急。首先,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应着重理工科与文科的融合,在两者的交叉领域发展新型的应用学科,实现人文与科技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例如对文法学院的相关专业就可建成数码钢琴实验室、社工实验室、模拟法庭实验室、行为认知实验室等4个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实验室[5]。同时,针对文科生开设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管理、统计分析等实验课程,在文科教学中充分利用理工科院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共同发展。第三,重视文科发展之路,教学与科研共创精品,教学依赖于科研,同时也推动着科研,两者相辅相成。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既有利于文科专业的发展,也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职称评定密切相关,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文科教师研究和教学的积极性。

正如前述,人本管理依赖于人、环境、文化以及价值观。而教育者的个人提升和教学体统的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以人为本”,但学校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尤其在高校,其中每一部分都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校园大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环境管理中的“以生为本”

高校对于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成员来说是一个小社会,其间每一个要素,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这个大环境建设如何做到“以生为本”,本文将从大学精神、校园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学精神的文化熏陶

大学一直被认为是当今社会最后一块“净土”,然而,它在市场化的冲击下,也逐渐变质为社会机构,教育腐败、学术腐败、官学勾结等等事件频频出现在大学校园内,致力于学术研究的教师和众学子们也变得浮躁和功利化,大学的“育人”功能正逐渐退化,面对当今如此众多的消极因素,大学如何重拾往日的纯洁,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自身正确的价值导向?笔者认为,大学既要保护内部环境的纯净,给真正的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大学也应采取开放的姿态与社会经济保持同一步伐,汲取有益因素,与现实接轨。要把握好这个度,应重视大学精神的培植和发扬:一是开放,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推行的“兼容并包,网罗百家”的思想使当时的北大吸引了大批重量级的学术人才,同时也为学术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有开放,才能集万家之长,发展自我;二是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指大学应当在中国特色的官本位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杜绝学术研究和教学中“急功近利”的趋势,避免过度依附于政治权力,导致知识分子丧失独立的思想与判断;三是创造,创造是大学精神乃至整个人类精神的核心,“真正的人性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整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从事文化创造的历史,因此可以说创造是文化的本质特征。”[6](P263)一切学术研究都源于创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是大学的核心目的。

(二)校园环境的“人文要素”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P243)美好的校园环境以审美的形式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学校建筑、布局、雕塑、校标等向人们传递着文化内涵,让置身于其中的学子们不自觉地接受到高品位的文化修养,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受世人敬仰的校友都会对学生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要素,融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于一体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高雅的审美享受,更能传达出深刻的文化教育意蕴。

除了广义上的大环境外,校园内的各种活动也组成了无数个小环境,生动活泼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起到推动作用。首先,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发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在充分展现自我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各项能力。第二,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不是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而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应意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落实学生进行实践的场所和渠道。

“以人为本”是个大的系统工程,理工科院校要做到“以人为本”须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学系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在调整过程中注重文科教育的贯穿,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本”理念,才能培养具有全面系统知识的人才。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者贵昌.高等教育改革论——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刘 莉.咬定青山不放松——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探析及启示[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3):51-56.

[4]夏人青.强化人文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对国外高等教育改革一大趋势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4):33-34.

[5]石 瑛.理工科一般院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288-291.

[6]孙玉丽.自由实践的教育管理:美学的视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理工科文科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孙文科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