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破解群体性事件
2013-08-15汪冰
汪 冰
(陆军军官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系,安徽 合肥230031)
2012年1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2013年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文中指出,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10余万起,2012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全国总工会统计,2012年1~8月,全国共发生围绕工资纠纷的规模在百人以上的集体停工事件120多起,发生在19个省、规模在30人以上的270多起。面对当前社会安全形势,作为理论工作者,理应要对当前群体性事件问题加以关注和研究。从理论界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看,有的从社会学角度,有的从经济学角度,有的从管理学角度等不同方面探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而本文是从哲学角度加以研究,主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破解当前的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又称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根据我国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公发[2000]5号),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可见,群体性事件具有潜在的危害,如果我们不重视,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干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要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正视矛盾,了解矛盾,分析矛盾原因,最终解决矛盾。因此,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性质,是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前提。离开这一前提,就有可能混淆不同性质的矛盾,甚至错判性质,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或者引发新的矛盾和事件。
一、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性质
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认识事物首先是把握事物性质,这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同样,认识群体性事件我们也应该首先是准确把握其性质。
(一)划分矛盾性质的理论依据
1、对立统一规律原理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是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并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根据构成矛盾的双方的本质对立与否以及矛盾斗争形式不同,把矛盾划分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对抗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本质上从始至终都一直是对抗的,斗争形式是爆发式的;而非对抗性矛盾是指矛盾的双方本质上不是对抗的,斗争形式是非爆发式的。
2、毛泽东关于两类性质矛盾的划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1]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在一般情况下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3、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
西方社会学家科塞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和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冲突产生于社会报酬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不均表现出的失望,只要不直接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观念,那么,它的性质就不是破坏性的,而只会对社会有好处[2]。他把冲突分为直接的现实冲突与非直接的间接冲突,前者涉及具体的经济利益性,后者涉及抽象的价值观、信仰等方面,具有破坏性。
(二)群体性事件性质分类
根据上述理论论述,可以把我国当前的群体性事件性质划分为3类。
1、非对抗性的利益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群体性事件
这一类群体性事件都是为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以实现自己特定的利益诉求,以经济领域的利益性冲突为主,具有可协调性。如维权事件,这是目前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主要诉求是利益问题。它又具体分为农民维权、工人维权和市民维权等。
在农民维权中,土地问题是造成农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如2011年乌坎村事件主要是由于土地出让问题而导致的。造成工人维权事件主要是国有企业改制、拖欠工资等方面,如2011年发生在广东潮州群体性事件就是因拖欠工资而引发的。在市民维权中,房屋拆迁、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如2012年四川什邡事件、江苏启东事件、宁波PX事件都是缘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2、带有对抗性色彩的利益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群体性事件
这一类群体性事件特点是参与群体成分十分复杂,有些与案件本身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有些则没有任何直接利害关系也参与进来;攻击目标无指向性,不光冲击党政机关,甚至破坏社会公共财物,危害人身安全,造成的社会危害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实施行为是打砸抢。如2008年6月28日贵州发生的瓮安事件。本来是一个家庭的事,最大不过是一个与家族有关的事情,但最后与案件没有任何直接利害关系也参与进来,有打砸抢烧行为,其行为方式缺乏理性,过于激烈。这一类事件还是属于根本利益一致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经济利益的冲突而非政治性的冲突,具有可协调性的特征,是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疏导的。
3、对抗性的政治性的敌我性质的群体性事件
这类事件是具有意识形态的社会冲突。如2008在西藏、2009年在新疆爆发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还有“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组织活动,它与我国核心价值观念、基本政治原则是冲突的,具有不可协调性,这类冲突的强度与烈度都比较大。
从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群体性事件的性质,极少数为对抗性、政治性的敌我性质的群体性事件。大多为非对抗性、非政治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群体性事件,他们并不具有反对社会政治制度的目的,属于根本利益一致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经济利益的冲突而非政治性的冲突。这是我们重点讨论的范围。
二、科学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是经济和社会深刻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科学分析其产生原因,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告诉我们,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是非主要矛盾;在每一个矛盾内部中的两个对立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性质,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分析当前群体性事件产生原因,可以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分析。
(一)从主要矛盾分析看
1、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
我国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大关;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源能耗高,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我们通常说我国地大物博,其实我们人均资源占用量低,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全国耕地保有量人均不到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3]。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4]。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3,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1000万亩土地被剥蚀表土。我国有沙漠化土地39.54亿亩,严重沙漠化趋势4.8亿亩,两者占国土总面积30.58%[5]。
2、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的矛盾
我们自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分配上,我们采取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分配政策,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大大提高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确实提高了经济效率,蛋糕也做大了;但是,另一方面,人们的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从基尼系数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尼系数总体是上升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公布的数字,2011年基尼系数达到0.5,属于收入差距较大。具体表现是城乡居民收入分化严重,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化严重,最高收入行业与一般行业收入差距明显[6]。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一些人对分配不公,对不正当致富,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忽视时,他们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不满和对抗情绪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
3、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矛盾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从总体上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立起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但是,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农村、贫困地区和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制度设计不衔接,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比较单一,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以及监督问责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必须深刻认识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仅难以保障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还会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7]。
(二)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
在群体性事件干群矛盾中,主要矛盾方面在于我们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工作作风和社会诉求渠道等方面。
叉车设备运营的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精益物流的重要组成。林德智联车队管理系统Smartlink正是面向所有叉车设备的开放式数字化管理平台。其基于优越的数字采集器和软件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专用安全云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为用户提供叉车车队运营精细化管理的强大模块工具。
1、部分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存在不足
群体性事件之所以能够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部分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存在不足有关。如,在分析矛盾性质时,过度政治化解读群体性事件,常用“不明真相人员”、“不明真相群众”、“小部分别有用心”等词句,从而夸大打击面,制造出大量假想敌,把自己推到群众的对立面,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另外,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许多领导干部在矛盾初现的萌芽期,缺乏政治上的敏感,没有及时地对问题进行排查疏导,从而使得长期的积怨得不到化解,也认识不到群体性事件有“发酵期”存在,没有做到前瞻性处置,防微杜渐;还有不及时公布真相,导致谣言广泛传播,事件升级。中国社科院群体性事件研究专家单光鼐说:“突发事件不可怕,群体性事件不可怕,群众不可怕。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守土有责,不能勇于担当,能躲则躲,习惯于把群众的不满说成敌对势力的煽动,把警察推在前面,借以掩盖自己执政能力的低下,强力压制住一时的骚动,却不去努力夯实执政党、政府和国家民族的百年基业、万世太平,那才是最可怕的。”[8]
2、有些领导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
官僚主义是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利益,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列宁指出,“我们(引者注:指无产阶级)政治组织和工会组织内的公职人员是受到了资本主义环境的腐蚀(确切地说,有被腐蚀的趋势),是有变为官僚的趋势,也就是说,是有变为脱离群众,站在群众之上、享有特权的人物的趋势。这就是官僚制的实质。”[9]近年来,我们党内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对人民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不是积极地去解决而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这样一方面,必然导致群众产生怨恨情绪;另一方面,由于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使矛盾积累愈来愈多,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优秀信访干部张云泉深刻体悟到“群众找不到基层干部的过程,就是群众对我们干部积怨积恨的过程。时间越长,群众的怨恨就越深,而且那些相识和不相识的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系,消息传播得很快,怨恨的链条也会瞬间延伸。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怨恨继续累积,一个偶然的时机,就会演变成群体事件。”[10]
3、社会诉求渠道不畅
2013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第二本《社会心态蓝皮书》。蓝皮书对一年来中国社会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社会支持、尊重和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其中问题之一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扩大、固化,导致群际冲突、社会矛盾增加。
观察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诉求渠道不畅、群众利益表达不到位造成的。群众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手段,他们在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弱势利益群体由于资源有限,合法渠道又不畅通,利益被损害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采用施压性集体行动来宣泄利益诉求。
三、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方法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化解群体性事件可以用矛盾分析法,主要包括:一分为二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一)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
一分为二的方法就是认识事物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既要看其正面,又要看其反面。群体性事件发生有其极大的危害性,危害人身财产安全、公共安全、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等;但另一方面它也暴露我们党和政府平时工作的不足,制度的不完善,必须尽快加大政府自身改革的力度。要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中国社会中群体性事件频现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改革,通过改革来完善制度、健全法治,在体制内形成公平有效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制度,提高执行力
制定好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们相关的一切活动必须依附于制度之上才能进行,这就如同计算机的系统软件,而人们要做的事情则相当于功能软件,如打字、游戏各种功能软件只有在系统软件的基础上才能运行。
政府要通过加快自身改革的力度,建立科学合理制度,给群众以信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1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22日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2、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
政府要在注重效益、发展经济的同时,从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的角度调整我们的政策,来解决中国社会长期积累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甩包袱”将医疗、教育、住房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忽略了民生福利建设,我国公民在税收负担方面高居世界前列但在享受的福利方面却居于世界末位,民生问题非常突出。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体性事件,就要真正关注弱势群体,让大多数人都能够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必须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构筑社会稳定的坚强基石。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在分析矛盾时,要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对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分清性质,区别对待
要解决当前群体性事件,首先必须分清性质,区别对待。
对于对抗性的政治性的敌我性质的群体性事件,要有专政的方法解决,这里不用多讨论。
对于带有对抗性色彩的利益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群体性事件,该“强硬”的,当然要“强硬”,如发生了打、砸、烧,就要果断处置,并迅速转入司法流程,保持对其违法行为的公正的处置,同时也应该对其事件的根源进行妥善解决。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春华曾说过:“比如讲我们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时候,毫无疑问会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但是我们该硬的是要硬的。那采取强制性措施以后,发现大家没有更多的问题,那该放的我们会所有都放了。那就是说该硬的时候硬,该软的时候软,没有说一定是柔性,或者一定是刚性的。”
对于非对抗性的利益型的人民内部性质的群体性事件,要建立利益协商机制。群众和基层政府都要理性、平和,双方都要学会谈判、妥协,学会良性互动。
2、建立利益协商机制,探寻化解矛盾的机制
观察众多的群体性事件,都存在老百姓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政府与民间沟通不到位的问题,为了让我们的民众不抱怨和不走向街头,我们就需要给他们抱怨的机会,让他们有正常的渠道发泄他们心中的不满。应该学会协商和对话的方式,学会以让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在大的原则确立下之后,就需要大家用让的态度来解决问题了。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大人阅过来信,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到信,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邻居一家人为之感动,于是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这就是地处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双方都让一步,矛盾就会化解。
(三)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打蛇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当前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工作的重点是抓好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和能力建设。
1、抓好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进一步强调了新形势下改进工作作风与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说明当前党建工作重点是抓好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风,反映素质,体现能力,关系形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具体来说,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在任何时候我们党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相信人民,始终密切联系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凝聚人民的力量,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
2、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能力水平
党员领导干部身居重要的工作岗位,面临的情况更复杂,担当的责任更重大,具备的能力要更强;另外,新形势下,由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引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面临“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这些都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
首先,加强学习,提高学习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学习,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号召全党同志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邓小平同志倡导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学习;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学习、学习、再学习;胡锦涛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
其次,勤于思考,提高思维力。学习力提高的过程就是思维力提高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边学习边思考的能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通过思考深化对理论的理解,通过思考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而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规律。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勤于思考,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保证科学思维能力的正确方向;才能想得更深,看得更远,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有效应对各种危机和难题;才能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尽快转变思维方式,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最后,勇于实践,提高领导力。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领导干部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要深入到改革发展的第一线,加强调查研究,走基层,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请教,集中民意,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地区部门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有机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丰富和拓展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要围绕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围绕解决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工作水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深化规律性认识,提高领导力[12]。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洛 涛,王一娟.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N].经济参考报,2007-04-24.
[4]杜 丁.研究报告称我国单位GDP废水排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N].新京报,2012-09-04.
[5]陈幸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威胁我国生态安全[J].共产党员,2007,(17):12-13
[6]北京师范大学.2012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EB/OL].www.gov.cn 2012年07月20日.
[8]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家:应对群体性事件不力曝官员执政能力存缺陷[J].瞭望新闻周刊,2009,(26):20-21
[9]列 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徐 鹏.“村官”坐班解民忧[N].徐州日报,2012-06-12.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学习出版社,2012.
[12]汪 冰,金 迪.学习力、思维力、领导力[N].合肥日报,201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