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纳博科夫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得与失

2013-08-15杨翠平

文教资料 2013年31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包法利讲稿

杨翠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作为福楼拜早期的轰动文坛之作,《包法利夫人》是一篇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故事很简单,无非又是通奸的话题。但在这样一个俗套的故事中,福楼拜却以自己高超的语言和结构艺术,把作品雕琢成一块无暇的美玉。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的剖析和盛赞,让我们看到了天才对天才的精彩诠释。在魔术般奇妙的语言文字中,纳博科夫充分肯定了福楼拜的创作。作为读者,自然存在着每个人阅读习惯的偏好,纳博科夫亦然。由于纳博科夫本人的偏见,《包法利夫人》中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闪光点,却没有被提及。

一、天才对天才的诠释

《包法利夫人》在发表之初,便被当局以有伤风化、诽谤宗教等罪名告上法庭。幸亏福楼拜请出了一位地位显赫、能言善辩的大律师,法庭最后才判福楼拜无罪。而这场官司的结果,反而使小说名声大振,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自此以后,《包法利夫人》的盛名历久不衰。这当然要归功于作家高超的文学水平。在小说问世之初,便有慧眼识英雄的批评家圣伯夫指出:“在许多地方,在普通的形式之下,我似乎发现新的文学标志:科学、观察精神、成熟、力量、有点严厉。这是新的特点,未来几代人的领袖们会追求这些特点的。”圣伯夫说这是一部杰作。雨果也寄来一封赞扬的信:“《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杰作……”

《包法利夫人》的成就确乎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艺术美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甚至那些文笔优美的作家,连龚古尔兄弟,泰奥菲尔·戈捷都盛赞福楼拜的作品“像诗句一样有节奏,像科学语言一样明晰,有大提琴的雄浑,有火红的羽毛似的热情”。任何接触过福楼拜文字的人都会发现,无论是天赋异禀还是后天的刻苦训练,福楼拜的文笔确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严谨的布局,巧妙的设计,如诗如画、散文诗般的语言。单就《包法利夫人》这一本小说我们就可以断言福楼拜是个写作的天才。

作为不可否认的天才——纳博科夫,也同样是布局谋篇的专家。其代表作除《洛丽塔》之外还有《微暗的火》、《文学讲稿》等。纳博科夫认为伟大的作家集三者于一身: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最紧要的是后者。他崇拜纯艺术,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强调作品的虚构性。所以他认为作品的内容并非读者应该关注的重点。他说想从书中寻找情感的寄托,或者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一个人物,或想学会如何生存的阅读,都是等而下之的阅读。一个优秀的读者必然是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在反复阅读中去感受艺术满足的颤栗,去分享作者的情感(而不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那种创作的喜悦与艰难。纳博科夫作为创作和批评同时进行的评论家,更能了解一部作品诞生过程中的乐趣与艰辛。在《文学讲稿》中,他实践了自己的阅读观和批评方法。

《文学讲稿》是纳博科夫课堂授课的笔记,由后人编辑成书,编者保留了它的讲述风格。在这本书中,纳博科夫依次品评了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等七位优秀作家的作品。《文学讲稿》开篇,纳博科夫就强调了文学的虚构性。指出读者没有必要来纠结于故事的真假问题,因为文学都是虚构的。他反复重申:“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幻想,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独特个体眼中的独特世界”,“文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我们从这里就看出了纳博科夫提出的作为一个聪明的读者所应该具有的阅读态度。客观冷静地把作品看作是作者的虚构,所以从文本剖析和解构中更能发现作者创作的巧妙和乐趣。他又说“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一个女子的寿命”,充分肯定了文学创作的意义。

接着纳博科夫指出对《包法利夫人》的分析应当与福楼拜本人的创作意图相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讨论:小说的结构、主题线索、风格、意境、人物。

对于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他也做了详细的考察,包括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生卒年,列举了这部小说的简要大事年表。福楼拜小说创作的过程以及人物阶级背景等。在这里他提到:“狄更斯于一八五三年夏天写完了《荒凉山庄》,当时福楼拜刚写到《包法利夫人》第二卷,此前一年,在俄国,果戈理去世了,托尔斯泰则已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 《童年》。”纳博科夫将福楼拜与这些经典作家相提并论。可以看出对福楼拜创作的肯定和盛赞。

在接下来的文稿内容中我们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纳博科夫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文本研究,纳博科夫用超冷静和精确的反复阅读观察来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结构。他对作品的归纳和分析中提出了几个福楼拜创作的特点。一是“千层饼主题”。这个主题源于小说开篇13岁的查理上学时戴的帽子。“这是一种混合式的帽子,具有熊皮水獭皮帽、骑兵盔圆筒帽和布便帽的成分。……帽沿闪闪发亮。”还举了另外三个例子,一层又一层,一级又一级,房套房,椁套棺,意向层次分明,且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查理未来生活——同样寒怆又俗气。在分析了查理结婚蛋糕和果酱湖泊的先兆之后,纳博科夫精炼地概括和提取了小说中作者有意设置的一些隐喻和情节。这也正说明了纳博科夫所提倡的反复精细阅读的重要性。若读者只是带着寻找类似情感的心情来阅读以消遣,绝对不可能发现文中所蕴含着如此之多的瑰丽的设置和隐喻。而纳博科夫的巧妙正在于这里。

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在结构方面的发现。福楼拜完美的结构得到了纳博科夫的极力称赞。他将福楼拜作品中的结构的巧妙称作“多声部配合法”。他从作品中选取了许多具体的例子来讲述福楼拜的多声部配合法的巧妙运用。

纳博科夫指出这种“多声部配合法”,也可称作平行插入法、打断两个或多个对话或思路的手法。第一个例子是在赖昂·都普意出场之后。爱玛和查理第一次来到永镇客店,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平行交叉式谈话。客店宽敞的大厅里,四个人参加谈话。爱玛和赖昂,他们的谈话常常被郝麦的独白和偶尔插言所打断。郝麦的主要谈话对象是查理。纳博科夫详细分析了这场谈话的进行,从第一个“动作”开始。逐句分析。像是拿着显微镜的科学家一样观察着研究对象。纳氏对文本的严谨态度和反复琢磨似乎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地步。比如郝麦谈话中的错误。纳博科夫分析道:“市侩穿的盔甲上总会有小裂缝的。他的温度计上的读数应当是华氏八十六度,而不是五十四度;在换算测量温度的单位制时,他忘了加三十二。谈到牲畜呼出的空气时,他差点又说错了,不过这次他自己救起了险球。他想把他了解的所有物理、化学知识都塞进一个冗长不堪的句子;从报纸和小册子上读到的一鳞半爪零星知识,他倒是记得挺牢。”如果不是像纳博科夫这样秉着侦探式的观察来看文本的话,读者很难发现这样细微处的错误。接下来纳博科夫还用自己科学家式的精微观察来分析了爱玛的故作风雅和赖昂的无知。

他分析道,福楼拜除了多声部配合法之外,还运用了另外一种技法,使叙述主题在同一章内以尽量自然、流畅的方式进行转换。他称作结构式转换。并与《荒凉山庄》作对比。纳博科夫认为《荒凉山庄》中的叙述主题转换可比作阶梯式运动,《包法利夫人》中的转换则是柔和的波浪式的运动。并举了几个例子来证明《包法利夫人》中转换的巧妙运用。

在文章后面附录的评注部分,纳博科夫就文体、意象和马的主题进行了一些补充性讨论。尤其是马的主题部分,让人看出批评家的独具慧眼,可以说注意到了小说中所隐含的每一处谜语。无论是不是福楼拜的有意设置,马的意象确实是在《包法利夫人》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通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纳博科夫品评文学作品的特点,细致,精微,像拿着放大镜的侦探一样读书。比起作品的内容,他更加欣赏形式和技巧。比起读者的欣悦,他更加注重剖析创作的过程。在纳博科夫的实验室里,他的笔变成了解剖刀,小说被他仔细地一点点剖开,连每根毛细血管都看得一清二楚。正是这种偏执的认真和精细,让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品,从而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审美的愉悦。

但并不是说天才的评论就是无可指摘的。偏执的人总会有缺点,因为他们总是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东西,无论它们存不存在价值。纳博科夫亦是。

二、傲慢与偏见

在纳博科夫的艺术观里,有很多深刻的偏见,如以上已经提到的他对于伟大作家的定义。他还崇拜纯艺术,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强调作品的虚构性。他说“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是辱没了艺术,也辱没了真实。”他反复重申:“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幻想,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独特个体眼中的独特世界。”他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世界。

他还提倡用“脊椎骨阅读”,认为它的“微微震颤是人类发展纯艺术,纯科学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情感宣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真谛,才能体会到这种领悟带来的兴奋与激动。在对《包法利夫人》的文本剖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种分析风格:一直都是对于细节处的侦查与剖析,反复阅读寻找文章隐秘之所在。太关注细节,反而失去了从整体上来感受作品魅力的机会。文学批评在纳博科夫手中,也似乎变成了一种文字游戏。批评家在玩弄文字游戏的同时,得到创作和探究的乐趣。

这种研究似乎太过偏执。例如一直分析到爱玛自杀的小说结尾,纳博科夫着重讲评的还是多声部配合法。每个动作的意义,以及作者设置的先后顺序都有什么意义。能从作品中提炼概括出多声部配合法和多结构转换等概念,已经让我们看见了作家的匠心独运。但是当文学研究只陷入了文字研究和结构研究之后,自然是有得有失。在《文学讲稿》的扉页上印有纳博科夫的一句话:“我的课程是对神秘的文学结构的一种侦察。”

只关注作品的结构和风格,使得纳博科夫已经偏离了客观和冷静。他的批评更像是带着个人偏见的创作。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我们知道这恰恰是一个批评家不该有的态度。以个人的喜好来评判文学作品,虽然可能以激情昂扬的语言打动读者,但是并不能客观真实地还作品一个原貌。纳博科夫说,一部伟大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是诗的激奋和科学的精确,我们同样可以借用这句话来概括其《文学讲稿》的风格。从细微处出发,无人能否认纳博科夫的确是做到了科学的精确。掺杂着个人情感的表达和溢美之词,也像一首激奋的诗一样。例如他对一些作家的评价。他认为福楼拜的小说将讽刺和悲悯相当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称赞斯蒂文森的 《化身博士》“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葡萄酒的味道”。他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普鲁斯特的语言风格:“这层薄雾宛如静谧中的沉睡。”指出用比喻套着比喻,是对常识的打击,从而显示出极其丰富的内容。

因为在个人感情的过多投入后,他似乎将文学批评变成了创作。作品无疑是优秀的,但是就像他自己质疑的一样,文学创作或多或少都带着虚构的成分。并不能等同于客观真实。

这样分析,并不是否定纳博科夫的成就。天才的成就是无人能否定和抹杀的。《文学讲稿》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的。历经时间考验能留存下来的都是真正的经典。天才因着其突出的个人才华和观念,往往容易形成偏见。与此同时,就会在创作和评价中忽略作品的某些部分。也许每个批评家都难以全方位地来品评一部作品,做到完美。也许我们总是会抱有对天才的求全责备。但是瑕终究是掩不了瑜的。纳博科夫独特的批评视角给读者们一个新奇有趣的角度,去更深层次地思考文章文本的含义。在这部文稿中,流光溢彩的语言和情趣盎然的机智,艺术家的气质和科学家的精确都巧妙地融为了一体,使纳博科夫成为一个奇妙的魔术师,为我们展开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带给读者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

[1]居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周克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3]布赖恩·博伊德纳博科夫传[M].刘桂林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陈樱读书读得像侦察——读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J].世界文化,2009.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包法利讲稿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医生身份设定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讲话
美国总统讲稿是这样出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