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情感教育的回归

2013-08-15张丽芳

文教资料 2013年34期
关键词:人文教材情感

张丽芳

(陇南师专继续教育中心,甘肃 陇南 746000)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这一特点被体现得越来越少。语文课程标准在描述语文课程的特点时写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见,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哪一国讲教育的人,都公认教育最高的、最后的目的,是道德教育”。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便是德才兼备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文的人文性情感教育的回归呢?这必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具体到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有课后与学生的交流等方面。

一、学习与品味:汉语言文字之美

汉语言文字,就是对中华民族整个文化的一种浓缩,汉语文化就体现在汉语言文字里面,因为母语决定人一生的精神格局。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

最能体现中国的文化内涵的则是汉字,因为 “精神特性,或者说人文性,才是语言的本质”①。这是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的,他认为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

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我们应该超越这种局限性的汉语学习,可以通过汉字的学习学到更多更广的文化内涵。采取多种形式的故事或活动,培养他们对汉字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2.倡导多读书,勤于写作。

教材所选的文本是经过许多专家筛选的,这些材料是历史沉淀的经典,是学生学习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只有广泛阅读好书,才能体验更多的情感。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比如课本里的只有一两首诗,教师可以多给他们阅读几篇,或者鼓励他们课外读一些相关的诗,或者与作者有关的文章,这样学生对学的诗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同一类体裁的文章也会有更深层的印象。如果课文里节选自一篇小说,那么课外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把小说整体地看一遍,完整地体会小说所要表达出的情感等。

除了阅读外,写作也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内容,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写作的训练。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体会阅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妙,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从生活中提炼出好的材料用于写作。

二、传授与感染:教师在人文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教师在人文教育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个人形象与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1.提高教师素养,完善自我。

昆体良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坚持把良好道德的培养放在教育任务中的首要位置。他说道:“教师应该像荷马中的费尼克斯一样,既能教学生怎样演讲,又教学生怎样做人。”②

语文课其实最深刻的内涵其实就是教会我们做人的一门课程,如果教师修养不够,道德素质不高,这样的教师即便教书技能再高,也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教师这些基本的人文素养是应该具备的,他可以将这些素质带到课堂中,带到学生生活中。一个道德高尚的教师,体现在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他做人的原则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2.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文本中的人文关怀。

新课改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教材产生困惑,提示少了不知道怎么教。其实,我们应该从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这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解读教材的角度。不再依赖其他的教材解说,而是自己充分挖掘书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给教师很大的空间思考安排。

一篇好的文章情感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材料,给学生上一堂丰富的人文课实现“教材心理化”,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融入学生的经验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将作品中的“情”移到学生的心理面去,使之受感染,受教育,升华心灵。

3.创建符合文本内涵情韵的课堂,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教师不仅是教书的,而且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者和设计者。在经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挖掘与提炼之后,就需要一个符合文本内涵情韵的课堂来实施它。

课堂气氛很重要,不应该是枯燥的,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听课的热情,对此课的期盼等。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方面要多下工夫,充分发挥语言的特色,以自己的感情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在这之中,教师发挥的是他的正确导向的作用。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重在抓住与父爱这一角度,结合学生自己深刻的感受,谈谈他们对于父亲的爱在他们的生活中都体现在哪里,给他们每人发一张纸条,叫他们写上对父亲所要说的话等,这是课文与学生经验的一种结合,容易引起共鸣。

三、关注与交流:学生的情感与人生价值观

1.关注学生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健康情感

教师不应该除教完课就离开课堂,而应该多一些时间与他们交流,作为课堂的延伸,了解他们的情感差异。每个学生的理解与领悟能力是有一定差异的,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与他们讲几句鼓励的话,兴许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而且,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家庭给的压力,考试的重担,考试成绩的排名,等等,使他们顶着重重的担子在学习,被分数弄得郁郁寡欢。长久这样,许多学生都有了心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及时地帮他们排解,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所以,教师要鼓励他们不断进步,遇到困难不低头,要一直乐观向上等,将这些积极向上的情感传递给他们,学生需要的正是老师给予的关怀。

2.对话与融合,学会倾听,实现教学相长。

人与人之间能够共同学习,传递不同的思想,并同时交换不同的思想,这是动物没有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与学生交换不同的思想,获得他们的信任。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倾听者,倾听不同学生的心声,让他们表达对文章对生活的感情,把自己的意见与心声讲给老师听。这些是给老师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反馈,老师在这些反馈中可以得到新的建议。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相互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解决,学生新的意见和问题都会引起老师的重新再思考,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对文本产生新的解读,得到新的感悟和新的知识。这种与学生间的对话与融合,既能增进师生的感情,又能教学质量提高,这样的交流何乐而不为。

3.注重学生亲身感悟的重要性。

拉伊在《实验教育学》中说:“一定要把‘文字’和‘书本’的学校,转变成根据在社会中活动的教育学基本原则的‘行动’的学校。”让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行动起来,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做知识的奴隶。课堂上所感受到的情感,在生活中也同样可以简单地获得。

教师可以把课堂设在教室外,让学生体验雪,感受秋的韵味,一起交流。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会有真实感。另外可以安排一些活动,去敬老院与老人们玩,体会他们那个年代与这个年代的不同与变化。让学生照顾这些老人,帮他们打理一些生活小事,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体会到爱的教育。学生的天性是爱玩的,不能总把他们关在教室里,偶尔让他们出来,体验不同的人生,体会生活的教育,也是教学中必须注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质,我们不能忽视语文人文情感的教育,情感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不应当培养出工具性的人,而应该是更具有人性化的人。让语文教育从单纯的“知识教育”拓展到更广泛的“情感教育”或“文化教育”,让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思想情感相互统一,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注释:

①申小龙著.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39.

②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

猜你喜欢

人文教材情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教材精读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