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滩头年画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2013-08-15俞红艳蔡凤莲袁洪伟

文教资料 2013年34期
关键词:滩头作坊年画

俞红艳 肖 原 蔡凤莲 袁洪伟

(中国计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滩头年画是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代表,一方面,享誉学术价值、民俗价值、艺术价值,另一方面,纯手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又面临着消逝的危险。《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中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提及它与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所处的环境相连,因此,必须从整体性原则出发,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文将从滩头年画自身的价值、其传承与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等方面论述,探讨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性。

一、滩头年画的历史与价值

滩头年画,产自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渊源悠久的楚文化传统,独特的湘中民俗民风和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滩头木版年画的特殊面貌和丰富内涵。根据《隆回县志》记载,它发端于明末清初,其鼎盛时期是清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而民国初年是滩头年画的全盛时期,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作坊就有二十多家。临到年关时,滩头镇各家店铺的大批年画由画商批量销售往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江西、陕西等省,同时还远销泰国、越南、香港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年销售量高达七百多万张,居全国年画产地第三位。曾经鼎盛一时的滩头年画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当成封建迷信品而加以禁止,致使年画生产几乎停顿。更严重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滩头木版年画被列为“四旧”,大量画版付之一炬。直到2003年,在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展中,滩头木版年画获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滩头年画才得以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除了滩头年画的历史价值之外,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尤其值得一提。滩头年画的题材多表现世俗内容,主要为镇宅辟邪、吉祥祁福、民间人伦三类,对于一个重佛、重道的民族来讲,滩头年画这种题材的选择,适应了这个民族的气质,抑或是滩头年画因这种独特地民族气质而产生。

另外,滩头年画的原质纸——土纸为当地所特有,因其质量较高在乾隆年间已被列为贡物。土纸选材为滩头本地土生土长的南竹,而从选材到造出一张张轻盈、光亮细滑的土纸,经过选料、破料、扎料下凼、洗料等17道精细讲究的工序,历时90至100天。每个环节都细致入微,饱含技术与诀窍。

二、滩头年画传承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传承人缺失。据本课题组的实地调研得知,滩头镇现仅存一家正常生产年画的作坊,2009年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均已年迈或已离世,现只能依靠年轻一代来继承发扬滩头年画。钟海仙老人的两个儿子现已被确定为传承人,但他们均只在业余之时制作年画。调查了解到,当地居民虽然认为滩头年画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应该保留下来,但当论及他们是否愿意从事传承工作时,均持否定态度。这表明当下传承人缺失已成不争的事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依赖于人才能流传、发扬。没有了传承人便谈不上保护,这是滩头年画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2.适用性丧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高腊梅作坊附近零星几户人家张贴了年画,这是说明滩头年画适用性丧失的最好例证。年画,顾名思义是过年时张贴在门上以增加喜庆气氛,而现在保留较多的是贴春联,年画已很少被使用。此外,滩头年画的主题表现内容有关,镇宅辟邪、吉祥祁福、民间人伦等主题,不再符合时尚的审美需求,致使滩头年画丧失消费群体。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家更倾向于选择明星海报、卡通动漫来装饰房间。滩头年画,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其技术虽然让很多人仰慕,但年画成品却难以符合大批消费者的口味。

3.手工艺术消逝。滩头年画制作涉及众多工艺流程,可以说每一步流程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门手工艺术。土纸厂已经倒闭,现存作坊采用的原质纸已没有原有的土纸那么高的质量;雕刻模板的手工艺术和滩头年画一样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精湛的开脸技术也只掌握在几位老辈手中。这些与之相关的技艺的流失势必给本已经奄奄一息的滩头年画带来致命一击。

4.年画环境破损。在调查中发现,本来画着滩头年画中的故事或者人物的墙壁被拆掉了一半,这些画作由滩头镇小学的美术老师和滩头年画手工艺者合作完成,旨在加强小学生对滩头年画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兴趣。不仅如此,原来的滩头镇都是老街老房子,现在只剩下一条老街,而且很少有人居住,这使得滩头年画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环境。但不仅仅是滩头年画面临这样的环境变迁,这其实也是民俗学上的一个两难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自然而然要追求现代文明生活,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一旦土生土长的环境发生改变就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活力,失去保护的根基。

三、整体性保护理念

1.完善法律法规和组织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引和规范,2012年《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对于开展保护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意见》中并未涉及经济支持,由于对文化遗产类的保护中经济投入并不能带来太多的经济产出,地方政府容易忽略这类投入,因此迫切需要法律给予规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应的经济来源谈何保护工作?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主体,制度的保护必不可少,一方面传承人制度应该切实给予传承人应有的地位、尊重、保障。另一方面要规范传承人的义务,传承人首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与时俱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作出相应的努力。应避免调查中的出现的“兼职”情形。当然这些制度的制定需要展开广泛地调查,尊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发展规律,并以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基础。

2.主体联动。这里借用学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涉及的主体分为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观点,传承主体指传承人,是保护工作中的关键主体。而保护主体涉及各级政府、学术界、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以及商界人士。这类保护主体各自具有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资源,各级政府的行政资源、学术界的专业技术知识、新闻界的话语权和舆论影响力、商界的经济实力都可用于保护之中,甚至社会大众也可以作为单独的一类主体参与其中。当然传承主体、保护主体、社会大众的整体合作与联动能够促进保护工作的全方位开展,各个主体也要把握各自的角色。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管理,大力支持传承主体展开工作。商界应担当起“社会人”的角色,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避免最大化追逐经济利益的行为。

3.生存环境保存。任何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源于人民生活实践,与其生活环境相伴相生。因此在保护文化遗产时应树立和强化整体性保护意识。另外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文化生态”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层次构成的复合结构。故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与特定区域割离开来。滩头年画与老街息息相关,张贴在滩头镇木门上的年画才能称之为“滩头年画”。所以最好的保护不是将滩头年画装裱起来置身于博物馆,而是最大可能地保留老街,保护老房子的外在形式。

滩头年画本身复杂的工艺过程要求保护工作要涉及与之相关的工艺,这同样能带来其他非物质遗产(喜钱、香粉纸等)的保护与传承,这就激活滩头镇的遗产保护工作,有可能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也是实现非物质文化与环境紧密相连的一种方式。

4.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结合。植根于民间的活态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应处于不断更新与创造之中,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与生活之中。静态保护只反映了人民过去创造的文化和生活,现实中要综合利用媒体、作坊、旅游开发实现保护、发展、开发并重,与时俱进。滩头年画的静态保护将通过标准化年画作坊实现,那么动态保护就是要与现代科技结合,与人民大众生活相结合,出现新品种和题材,如启动民间传统节日用年画记录下来方式充实年画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只有通过生产性方式保护,产生经济效益,改善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和传习条件,促进当地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的、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目标。(指导教师:李惊涛)

四、整体性保护实现路径

结合滩头年画的特性和实际问题,笔者认为以整体性保护为理论基础,有效实现保护的方式是建立标准化年画作坊。这是一种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式,不但能重拾滩头年画手工艺术,使其获得更多的保护,而且为其进一步开发创造了条件。标准化年画作坊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为实现滩头年画技艺传承,民间大众尤其是手工艺人广泛参与的组织机构。它一方面是政府发挥行政优势,履行公共责任方式,以组织机构式的作坊具体落实工作。另一方面是民间艺人发挥技能,保护传承滩头年画的场所和机构。

具体实践中是由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组建作坊的硬件设施及后期的运作,例如房屋建设、原材料采购,年画成品的销售,即政府为传承主体提供平台、场所,将民间散落的手工艺人联合起来实现技艺的传习,并且辅助传承主体在滩头年画原有文化内容之上结合市场的需要开发新的产品,提高年画的适用性以融入民间大众的生活之中,例如结合廉政文化制作相应的年画。这里必须明确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是成品本身,而是其中的传统手工艺术,在标准化年画作坊运作中要引导传承主体原汁原味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守传统手工艺术,不能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而失去滩头年画的精髓。

[1]陈庆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2]徐文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分析.世纪桥,2010(23).

[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学习与实践,2006(11).

[4]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25).

[5]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江西社会科学,2005(1).

猜你喜欢

滩头作坊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
凭海临风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唐启辉
汾酒老作坊
牛年画牛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黑龙潭
《徽墨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