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专业教学改革管见
2013-08-15侯朝阳
侯朝阳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任何一项事业的人才储备都对其本领域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档案事业亦是如此。随着百姓对档案工作的不断了解,社会大众利用档案的意识不断增强,档案自身价值和独特作用的突出体现,档案专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现有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越发受到各级档案部门的重视。为更好地适应这一新形势,档案专业培训机构作为向档案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摇篮,必然要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工夫。为此,党和国家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档案学专业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必须坚决走改革和发展之路,以社会发展及档案工作的自身变革为契机,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档案人才的需求为牵引,深化档案学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新型档案专业人才。
一、档案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档案学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在档案高等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教学的发展。
1.课程设置。目前高校档案教育的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有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课程比较重,有的历史学、秘书学、文书学或管理学的课程比较重,但在几大课程模块的构建中,专业主干课程内容的确定仍是基本相同的。职业涉及的技术学科没有能够在课程设置中得到应有的体现,这种课程模式导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单薄,与档案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有着很大差距。在高校档案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档案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性较强,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课程明显偏多,以职业教育操作技能方面的课程相对欠缺。
2.教育模式。迄今为止,高校教学模式大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往往是“粉笔加黑板”,坐而论道,述而不作,不注重教与学的双向性,不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虽然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运用不够充分,不少教师只是把原来板书纲目搬上演示文稿,教学方法仍以理论性教学方法为主,缺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或找工作,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大部分档案专业的毕业生不经过岗前培训而无法直接上岗,学校的有些课程又让学生感到在实践中“无所适从”。这与目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档案教育模式有着直接关系。
二、强化思想意识和领导队伍
要想发展档案事业就必须抓好继续教育,而开展继续教育就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者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档案人员必须从保管型向智能型转变,像过去一样的机械式管理已经不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了。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档案管理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和相关知识。例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编辑技术、信息科学知识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应用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既要社会化又要现代化。
档案管理是一项服务性、针对性较强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热爱档案工作、深刻理解和认识档案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任务、地位和作用,才能奉献精力,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具有学习的无限动力。因此,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从思想道德意识抓起,使档案专业人员摒弃“档案管理就是借借还还、看摊守业的简单劳动”的旧观念,使提高本职工作能力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高校档案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中之重。教师要积极利用有限的条件,以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克服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考试背书本”的不良现象,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讲授档案检索时,可启发学生对图书馆的检索进行分析比较;讲授会计档案时,引导学生研究国际上的反倾销诉讼,借助案例,让学生领悟会计档案的重要作用和整理工作。
2.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档案保护技术、缩微复制技术等实验室,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档案的立卷、编目、著录、标引、鉴定、保护、缩微、复制、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档案管理、保护的环节。联系地方档案馆,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条件,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学习方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用人制度的变革,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势必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考虑颇多。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熟练的操作人员,还是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者,可能是始终困扰中国高教界的一个问题。同样,也着实困扰档案学专业,从而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
1.理论研究型人才。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将此种类型的人才作为直接的培养目标其实并不可取,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对理论研究型人才的评判过于狭窄,好像只要能出理论研究成果就是研究型人才,因此会将其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其实不然,所谓理论研究型人才,必须是实际工作能力很强的人才。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指导新的、更普遍、更创新的实践,再产生新的理论,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事实上,我们无法将研究型人才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直接培养目标,它只能是经过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操作型人才(只不过有的是真正从事一线操作的工作人员,有的是指导一线工作者从事专业工作的指导人员),再由大量的操作型人才经过实践磨炼后,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研究型人才。
2.实际操作型人才。也许对于从事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同志来讲,将培养实际操作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似乎太低估自己,因为此类人才应当完全由中等教育和档案专业职业教学承担。但是,为了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学生的择业需要,无奈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管是开设新型实用型科目,还是在引导学生方面,或是在学校临毕业前在教学以外所做的努力,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其实,如果我们对上面一点能够达成共识,那么这种所谓的心理压力就完全可以摒弃。因为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首要的、理所当然的就是能够胜任档案工作,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自己曾接受过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成为本单位业务工作中的骨干,然后才能谈得上朝行政管理或是理论研究的方向发展。
五、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档案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科学设置该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力争使各门课程做到按需按岗设置,贴紧市场需求,同时关注该专业最新技术发展,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授,从而满足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的要求。档案专业的改革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这是由新形势、新任务决定的。我们要以市场对人才的未来需求确定办学方向,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切入,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确定专业特色。在专业能力开发上,在考虑搭建宽口径专业平台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定向培养,专业设置上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相统一,并以此实现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平衡,做到适时、合理地调整、设置教育专业结构。
我国正在逐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各行各业均要求员工持证上岗。为了弥补学历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技能证书与各专业对应,推行“双证制”,也就是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除了学历证书,还需有一至二本资格证书。这样,使专业模块课程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模块课程有机结合,实施学历证书、非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并重的教育制度,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和适时转岗、换岗就业的实际需要。
高校档案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伴随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数字化平台将成为文件、档案的主流媒介,在文档数字化环境下文档工作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存。我们既要加强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又要研究档案学专业内核,使档案学像有些成熟发展的学科一样,始终在具有档案学科内核的基础上变化与发展;既要联系现实社会需要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又要考虑如何适应社会长远需要,培养出在社会变化中具有长久价值的高质量人才,使档案学教育得到持续发展。在发现了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之后,应积极努力解决问题,培养更多的档案专业型人才,培养档案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其理论知识,让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这样我国才会涌现出大量档案专业人才,为我国档案专业继续教育事业尽一份力量,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探索出一条培养高质量档案专业人才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