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原型理论视角探究一词多义现象

2013-08-15孙丽萍姚小玲

文教资料 2013年2期
关键词:多义义项范畴

孙丽萍 姚小玲

(1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8;2塔里木大学,新疆 阿拉尔 843300)

一、一词多义的界定与发展

作为一个科学术语,一词多义首先由法国语言学家、现代语义学奠基人M.Breal于1867年提出并迅速获得学术界认同。Breal认为,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聚合的语言现象(Taylor,1995)。

一词多义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任何词汇在使用之初都是单义的,每个事物或现象都有一个特定的词汇来指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认知思维能力也不断地发展着,人们将新的认知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的关联点,用同一个词表达与之相近的意思,这样就产生了一词多义。如用英语中的crane(原义指鹤)来指代起重机,用mouse(原义指老鼠)来指代电脑用的鼠标。如果这种临时替代得到了其他语言使用者的认可,并在同一语言社团内扩散,那么这一用法就成为该词的一个新的义项,该词就成为一个多义词(束定芳,2001)。

二、原型理论与一词多义现象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指导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词语意义的发展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概念形成后依附于符号而获得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些概念会不断发展,从而导致意义发展演变,产生新的意义,继而形成多义现象。

范畴化理论有两个代表性理论:经典范畴化理论和原型范畴化理论。

1.经典范畴化理论

经典范畴化理论是根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化理论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理论原则是:范畴由范畴成员共有的一组充分必要特性来界定;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同范畴之间存在非此即彼的清晰界限。例如“鸟”这一范畴,当具有“两扇翅膀”、“两条腿”、“有喙”、“会飞”、“会生蛋”等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时,才能被称为“鸟”。如果它缺少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特征就不属于这个特定范畴的成员。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虽然经典范畴化理论运用十分广泛,但是它却难以解释英语语言中广为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hold一词为例:

(1)He was holding(手拿)a knife in one hand and a fork in the other.

(2)How long will this good weather hold?(持续)

(3)How much water does the pan hold?(盛装)

在这三个句子中,“hold”各自拥有一组差异较大的语义特征,很难利用经典范畴化理论来解释,而原型理论是在批判经典范畴化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原型范畴化理论

作为对经典范畴化理论的批判,Eleanor Rosch(1973)创立了原型理论。原型是同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能最好、最典型地反映本范畴的特征。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具有共同特征,而是呈现出一种家族相似性结构。也就是说,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不是共同性而是相似性。以“game”一词为例,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而且“game”范畴的所有成员由家族相似性地联系起来。

3.原型理论指导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认知语言学认为,支配着多义现象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映射,即隐喻和转喻。Ullmann(1962)把人类造词的语义理据分为“隐喻”和“转喻”。Lakoff(1987)也指出,多义词源于不同认知域及同一认知域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即多义词源于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

(1)概念隐喻

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Lakoff&Johnson,1980)。当词汇义项以隐喻性思维结构延伸的时候,各事物之间表现为相似性特征,各义项之间均没有联系,但与本义具有相似性的特征,词义以辐射性方式延伸。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了“隐喻概念体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即“概念隐喻”。他们指出,英语中有大量的隐喻表达,普通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来自于隐喻概念,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

Sweetser(1990)指出,大部分多义现象源于隐喻的使用。例如,“人生”和“旅行”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实体对应关系,人们常常用具体的“旅行”来描述抽象的“人生”,就有了“Life isa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又如,如果我们要表示“诚实、正直”,则一般会选用表示“白色”概念的词,因为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白色”隐喻地代表诚实或道德上的纯洁。

(2)概念转喻

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人的潜意识会有意或无意地用转喻进行思维和表达。转喻是词义延伸的最基本过程之一。当词汇义项以转喻思维结构进行延伸的时候,各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属于同一域中的映射,各项之间虽然独立,却有联系,词义以连锁方式拓展。在英语里常说“John is taller than Tomby a head.”(约翰比汤姆高一个头。)事实上,在比较两个人高矮的时候,比较的是人整个身体的高矮,head处于人身体的最高位置,因此就把head作为比较高矮的参照点,head就得到了凸显,带有转喻的色彩。又如,“50 head of cattle(50头牛)”,这里把head作为人或动物的数量计算单位,head的数量就表示“人”或“动物”的数量,这是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

三、结语

Rosch的原型理论是在传统主义范畴观的基础上,为了更科学地定义词义的范畴而提出来的一种概念构建模式,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型理论对我们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的成因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词的多义化过程中,词的基本义可以被看做是这个词义范畴的原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手段,逐步向词的边缘义项引申和拓展。在多义词习得过程中,掌握了基本义项之后再向边缘义项引申和发展,词的多个义项就比较容易习得。因为作为范畴的原型,基本义项与其他非典型的范畴成员之间有着比较多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学习英语单词的多个义项很有帮助,这也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

我们在理解一词多义现象时,要充分考虑其原型义项在人类认知客观事物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原型义项来帮助理解其延伸义项。从认知语言学观点来看,知识是以网络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在这个网络中,有些知识位于中心,有些知识则处在边缘位置。位于中心的知识就是网络的原型,它们更容易被提取和记忆。利用原型范畴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词的多义化过程,更灵活地进行词汇学习,使枯燥的词汇学习变得有趣而有效。

[1]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3]Rosch,E.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3,4:328-350.

[4]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99.

[6]Ullmann,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Basil Blackwell,1962.

[7]李瑛,文旭.从“头”认知——隐喻、转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7):23-25.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赵群,罗炜东.关注词汇的核心义项——多义词习得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5(6):50-53.

猜你喜欢

多义义项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
不能把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