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注释问题刍议——以“寡人是征”众家注释为例

2013-08-15惠联芳

文教资料 2013年2期
关键词:修订本杨伯峻寡人

惠联芳

(金陵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在讲授《古代汉语》的汉语的过程中,对比不同版本,笔者发现对某些字词的解释大相径庭,而对这些字词的理解不同影响到对全文的理解,本文拟从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齐桓公伐楚”一文中“寡人是征”之“征”的探讨入手,论及如何做好《古代汉语》的注释工作。

一、“寡人是征”注释探究

在《左传·僖公四年》中有一段讲道: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国溃败后,齐桓公又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臣与齐桓公派出的管仲交涉。管仲想方设法寻找攻打楚国的借口。管仲讲道: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笔者发现人们对“寡人是征”中“征”的解释持不同意见。先将其列举如下:

1.问,责问①

2.索取②

3.问罪③

如果按1、3理解,那么相应地,“征”的宾语“是”应该解释为“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这件事。即齐国因楚国未能将“包茅”、“王祭”按时缴纳,而“责问”楚国或向楚国问罪。郭锡良先生这样解释“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的意思:

你应该纳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祭祀用品供给不上,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我有责任查问这件事。

对于这句话,杨伯峻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你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

如果按2理解,那么相应地,“征”的宾语“是”则应该理解为“包茅”、“王祭”。王力先生没有连贯地解释该句话,笔者依照王力先生对个别字句的解释,将该句串起来加以解释:

应该纳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的祭祀用品供给不上,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我为此来索取它。

笔者看来,这些解释着眼点不同,不同的解释,人物的语气迥然不同。

如依郭锡良先生、杨伯峻先生的理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仲当时是带着教训的口吻讲话的,语气极其强硬:你们楚国为什么无视于周王室,竟然敢不向周王室进贡缩酒的“包茅”?也太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了吧。依此语气推断,战争的爆发如箭在弦上。齐国将要行使其权力攻打楚国,已不容商量。他是借索取包茅之名表明即将攻打楚国,索取包茅是虚,攻打楚国是实。

如依王力先生的理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仲当时顾左右而言他,语气较为含蓄:你们楚国没有向我们齐国进贡包茅,以至于我们现在没有缩酒的东西,所以现在我来索取它。对于他的这番话,楚国这样应对:“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意即:如果现在将包茅进贡给你,你们齐国按理就不应进攻我们楚国了。

那么,究竟哪种解释更合理呢?

这得从该段史实发生的背景及当时的礼仪制度讲起。

首先,从该段史实发生的背景分析。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讲到该段史实发生的缘由: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意即: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

为什么“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成了“伐楚”的导火线呢?

我们应搞清什么是“包茅”及其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包茅,即裹束着的青茅草,系周代祭祀用品,用以滤去酒中渣滓。周朝规定,各诸侯国每年都要向王室进献一定数量的包茅。不贡者为不忠,应受到严厉的处罚。④可见,包茅是古代重要贡品。“包茅”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包茅”的进贡与否象征着是否臣服于“包茅”的征收者。周王室用以缩酒的包茅,一直是由楚国来进贡的物品,至少从周成王时(公元前10世纪前后)开始楚人就向周王朝进贡包茅。如果楚人不供给的话,周天子在祭祀时就得不到包茅来缩洒,而且北方的晋国也无法提供给这种物品。因此,包茅应是楚地的特产。⑤历史上以“包茅不入”为借口发动的战争屡见不鲜。

既然“包茅”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以“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借口“伐楚”则合情合理。

但齐国攻打楚国,为什么要·找·借·口呢?因为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一个国家若无缘无故地进攻另一个国家,便要受到诸侯的指责,更重要的是“夫礼、乐、慈、爱,战所畜也”⑥,也就是说,礼、乐、慈、爱,这是作战所应当事先具备的。双方交战,其成败由很多因素决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则很有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郭丹先生说:《左传》另一重要的思想倾向是对理智的崇重。春秋之时,礼崩乐坏,礼教的一统天下被打破,各种“非礼”的思想盛极一时。《左传》对各种思想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在“礼”的思想上,却表现出强烈的保守与复古倾向。⑦作战作为重要的一环,也表现出对“礼”的信奉。因此,如凭空讨伐别国,则不符合“礼”。因此,不能凭空讨伐别国,也就是说讨伐别国是需要理由的。有时,这种理由是站得住脚的,如《左传·庄公十六年》中:

十六年,夏,诸侯伐郑,宋故也。⑧

意即:庄公十六年夏季,各诸侯联军进攻郑国,这是由于郑国入侵宋国的缘故。

但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找借口,即使有时寻找的借口非常荒唐也在所不惜。

如:《左传·隐公九年》中:

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绝宋使。⑨

再如,《左传·庄公十六年》中:

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⑩

意即:郑厉公从栎地回到国都,没有及时通知楚国。秋季,楚国进攻郑国,到达栎地,这是为了报复郑厉公对楚国不恭敬没有及时通知的缘故。

再如,《左传·僖公元年》中:

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⑪

意即:秋季,楚国人进攻郑国,这是由于郑国亲近齐国的缘故。

再如,《左传·僖公四年》中:

秋,伐陈,讨不忠也。⑫

意即:秋季,齐国和江国、黄国进攻陈国,这是为了讨伐陈国对齐国的不忠。

其次,从春秋时期的礼仪制度分析。

春秋时期,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而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⑬尤其是在战场上,双方对峙时,外交辞令使用的妥当与否更是生死攸关。

西周及紧接其后的春秋时期,宗法制度最为典型,最为严密。在周王室统治下,尽管各诸侯国具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但先民们都奉行着共同的道德准则,遵从着共同的典章制度和礼仪,使用共同的雅言,同样受着《诗》、《书》、乐舞的文化熏陶。这种社会因素潜在地对说话者产生影响,从而使那时的外交辞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言谈的目的在于“昭礼”,那么言谈时就要懂礼、行礼。说话要“慎辞”(见《襄公·二十五年》),要“文而有礼”(见《襄公·三十一年》)。合于礼的,讲求说话技巧的,就会受到赞扬。比如郑人子羽就称赞鲁国的叔孙穆子说话“绞而婉”,称赞宋国的左师“简而礼”(见《昭公·元年》)。他们因言辞恰切、简洁、委婉而又彬彬有礼而受到赞扬。子产也称赞过子太叔“美秀而文”,称赞子羽“善为辞令”(见《襄公·三十一年》)。相反,不懂礼、不善文辞的人就遭人耻笑和诅咒。比如:齐国的庆封、宋国的华定既不懂礼,又不能用赋诗对答,因此受到鲁国的叔孙穆子和叔孙舍的批评(见《襄公·二十八年》和《昭公·十二年》)。⑭

《襄公·三十一年》中:

十二月,北宫文子相卫襄公以如楚,宋之盟故也。过郑,印段迋劳于棐林,如聘礼而以劳辞。文子入聘。子羽为行人,冯简子与子大叔逆客。事毕而出,言于卫侯曰:“郑有礼,其数世之福也,其无大国之讨乎!《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礼之于政,如热之有濯也。濯以救热,何患之有?”

大意是,十二月,北宫文子陪同卫襄公到楚国去,这是由于在宋国结盟的缘故。经过郑国,印段到棐林去慰劳他们,依照聘问的礼仪,而使用慰劳的辞令。文子进入国都聘问。子羽做行人,冯简子和太叔迎接客人。事情完毕以后文子出来,对卫襄公说:“郑国讲究礼仪,这是几代的福气,恐怕不会有大国去讨伐他吧!《诗》说:‘谁能耐热,不去洗澡。’礼仪对于政事,好像天热得要洗澡一样。洗澡用来消除炎热,有什么可担心的?”

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否遵守礼仪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在各诸侯国中建立威信,礼仪犹如润滑剂,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具体到“寡人是征”中,如果“征”解释为问罪,那么齐国进攻楚国的动机未免太赤裸裸了,亦与春秋时期的礼仪规范相违背。

综上所述,我认为王力先生的解释更切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礼仪制度。

二、古代汉语的注释问题

古代汉语的注释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不能单纯地依靠字典。

在古代汉语中,同一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因此我们在给古籍作注时,如果一味套用字典中的注释,不联系上下文或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礼仪等方面),则或百思不得其解,或贻笑大方。正如袁行霈所说:“掌握语言首先靠字典、辞典,然而字典、辞典的解释只是字词的训诂,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诉读者。一般的注本也不过是注出词义、典故。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得到。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反复玩味,才能逐渐体会。”⑮

譬如:

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字典中“间”的义项举不胜举。如果一一排除,则费时费力。那么,该如何探寻该词的含义呢?要准确地解释该词,应该联系上下文。

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匄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郄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大意是,郤至指出楚国的六个最为致命的破绽,正是有了这六个破绽,晋国在与楚对垒时,必胜无疑。因此,“间”应该解释为“可乘之机”、“破绽”、“漏洞”等。

在古代汉语字词的注释中,除了做到正确之外,还需做到精确而完善地表达意思,讲清来龙去脉。

譬如:

郭锡良先生将汪琬的《传是楼记》“间命工木为橱”中“间”解释为“隔些时候”,可谓做到的“精确而完善”。如果我们查字典,则会找不到与郭锡良先生的这种解释完全一样的义项。当然,也有一些义项与此类似,但如果套用在该句中则不合适,因其不会精确地表达意思。

再如: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该句中“发”时如果解释为“发放”,虽然正确,但不完善,因为这个解释没有解释清楚“发放”什么?完善的解释应为“发放仓粮赈济灾民”。

在《古代汉语》字词的注释中,有的采取意译的方法,令人搞不清这种译法的来龙去脉;有的采取直译的方法,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对于理解全文的意思,收益不大。因此,应该将直译与意译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方可使人既搞清了字词的字面意思,又对其有深层的理解。

注释:

①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第1版:135.

②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第3版:14.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290.

④周文柏主编.中国礼仪大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36.

⑤后德俊.楚国科学技术史稿.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5.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236.

⑦郭丹.左传国策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第1版:30.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202.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65.

⑩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202.

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

⑫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

⑬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0.

⑭胡明扬,金天相,等著.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第1版:265.

⑮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第1版:117.

猜你喜欢

修订本杨伯峻寡人
《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修订本)
寡人的自信撑爆宇宙
张元素修订本《五藏论》辨伪
郭文斌作品目录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
《傅雷传》(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