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家软实力中的基层文化建设

2013-08-15倪愫襄

关键词:群众基层社区

倪愫襄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基层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基层文化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不仅是衡量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必要环节。

一、基层文化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

基层文化不仅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维护公民的身心健康方面也发挥着保障作用,因此,基层文化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有着基础性的奠基作用。

(一)培养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手段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进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公民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层文化有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点,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塑造,以直观的方式让人们在充满情感的艺术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完善品格,进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基层文化是一种审美教育,它让公民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各种美的形象的欣赏,引发情感的愉悦,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基层文化有着其他文化形态不具有的优势,即自我教育。基层文化的价值在于它以来自群众、教育群众的独特方式,影响群众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和生活情趣,它能使群众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以说基层文化是建立在群众性的精神需要和兴趣爱好基础之上的一种自我教育和审美活动。这种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于审美文化活动中的自我教育,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基层文化建设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弘扬先进文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通过基层文化建设来推动先进文化建设并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基层文化建设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不容忽视的一个基本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性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种科普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激发了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新科技层出不穷,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使广大公民的科技素质迅速提高,基层文化建设在普及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还需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可以扩展科普教育基地,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科普教育具有教育内容广泛性、教育对象多层次性、教育活动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容易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促使群众的知识结构与文化层次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变化并得到提高。第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性的读书活动,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多读书、读好书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增强人的是非观念,改变人的生活方式。通过读书活动和阅读最新的科技书籍,可以从中获取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从而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第三,开展各种必要的科技知识竞赛活动,调动公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科技知识竞赛活动,一方面可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会极大地调动和促进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自觉性和热情。

基层文化建设中开展的各项活动,不仅使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也使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必将促进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完善。因此,通过基层文化建设可以树立起优秀的、新型的文化,这是对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最有效的抵制,是夯实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工程。

(三)维护公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理素质方面,基层文化建设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基层文化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普通群众,可以通过其特有的组织机构和诸多社会活动的展开来调节、完善公民的身心素质。首先,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增强公民的身体素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以普及和经常性锻炼为主,它可以促使更多的公众参与锻炼,以增强公民的体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健康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体质的健康,而且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有利于身心的和谐。基层组织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体育训练与竞赛等,不仅可以使群众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紧张工作的要求,而且可以促进社区及社会的和谐。其次,提供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随着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以达到与外界的协调与平衡。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基层文化建设为社区和基层的群众提供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心理辅导站、培育心理辅导师等,使公众有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渠道,这对心理素质的教育以及培养公众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有积极作用。基层文化建设是着重对社会最底层群众的教育与引导,其在疏导人们的埋怨情绪、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完善人们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工作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健康而有益的文化活动和引导,可以使人们的情感得到满足、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以开朗的心情、平衡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基层文化建设是提高群众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创建和谐文化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扎实地开展好基层文化工作的每一项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工作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

基层文化建设通过培养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公民的身心健康,必然会为先进文化的建设、优秀文化的弘扬等国家软实力建设打下基础。

二、基层文化建设的内容

基层文化是指基层人民群众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进行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涉及文艺、科普、教育、娱乐、体育等人们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文化活动和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1]。基层文化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内容,主要就体现在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的建设上。

(一)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最基层、最前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参与和服务的对象都是社区自然人居民和法人居民,它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实现了社会办文化。社区文化具有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艺术性等特点,在促进社区群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主人翁意识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国家软实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发展社区的精神文化。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是促进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先进文化有利于凝聚社区民心,文化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社区文化以其特有的功能,通过文化活动这个媒介把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层的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共同爱好的社会群体,丰富了社区群众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营造了广大居民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先进的社区文化具有引领作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向广大社区群众传递了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可以有效地将社区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群众文化是面向社区群众的文化,是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实践的文化。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群众文化活动,多民族的地域构成和时代的多元文化,促成了社区文化的多姿多彩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既要兼顾大众对通俗文化、流行文化、民俗文化等的需求,也要注意用先进文化统领社区文化,保障社区群众精神境界的提升。既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服务,又要提升品位,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社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抓手,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另外,发展社区精神文化还需要社区文化理念,社区文化不只是提供文艺娱乐,更主要的是为了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满足居民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层次,引领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和选择,提升居民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

其次,发展社区的制度文化。制度是指以法度、规范、习惯为核心,依一定的程序由社会性组织来颁布和实施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总和。制度文化是指对社会规范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认同而形成的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制度化、法制化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不仅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手段,而且还是一个城市和社区文明的标志。在社区文化中建设以制度规定、法制规则为基础的文化,提高群众的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对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构适应制度变革、制度创新的新型文化就成为制度安排和变迁的主要任务。要建设社区的制度文化,一方面可以加强制度化管理,通过程序化、规则化、制度化的管理,使社区文化建设纳入长期化、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通过建立社区党支部制度、社区组织管理制度、社区安全管理制度、设施管理制度、社区活动制度等,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要做到文化建设的常规化和有序化,制度化的建设对于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要大力传播现代文明,树立群众的制度法规意识,建立起真正的社区制度文化。在中国社会,人情主义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重视人情、情感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若上升为人情至上而忽视了规则却可能成为制度文化建设的障碍。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现代文化强调对契约、规则的重视,契约至上、法治至上的文化精神,对社会的现代化历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社区文化大力宣传法制精神,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克服传统的人情主义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身份平等观念的确立、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进一步形成了市民的民主、平等、自由意识,为现代社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充分相信群众,发挥市民的民主意识,参与社区文化的建设。民主、平等、自由、规则、契约、法治意识都是制度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要求,社区文化在建设中要合理引导公众的民主、平等、自由意识,促进现代社会制度文化建设的完善。

第三,发展社区的环境文化。将环境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建立一种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社区环境文化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化人们生活、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方法。社区环境文化一般包括文明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社区内无重大的环境污染、社区内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监督员、环境设施完备、实现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等方面。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交往的基础,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而且不断地为人类的享受和发展需要提供物质资源。因此,环境保护原则的提出,目的就在于使人类生存环境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随着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的重要性,需要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来调节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就首先要求在社区规划上,要尽量保护自然的原始形态。城市社区规划最好能把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与城市建设的要素统一起来,使社区建立在自然生态带来的美感基础上,这样容易激发业主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其次在社区的管理上,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工作来抓。社区管理要从环境保护做起,使群众有一个卫生、干净、美观的生存环境,营造社区环境文化的氛围。另外,社区要加强对噪音污染的管理,营造安静的社区环境。邻里间空调、音响、装修、健身、车辆鸣笛、防盗报警等装置,以及水泵、变电站、周边加工业等小区固定源噪声,都亟需加强管理。创建安静社区不仅是为居民群众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环境建设活动,实现安静祥和的环境,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真正体现。绿色环境是现代文明社区的重要标志,“绿色文化”就是倡导正确的生态系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消费文化。“绿色社区“要以绿色文化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基础来营造和谐社区的文化氛围;它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社区对土地、水、人文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环境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树立人人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文化意识和行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社区文化建设涉及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乃至投资环境、政治文化、道德文化、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建设。重点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建设方面入手,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需要,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乡村文化建设

以农村社区为依托,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以及增强文化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必须针对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之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的设施建设。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求。一方面,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为重点,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做好农村接收广播电视的服务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运行服务机制,确保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另一方面,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使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另外,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实施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出版单位选题规划要向农村倾斜,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服务“三农”为主的出版单位,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为促进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不同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它更富有区域文化的“特色”,尤其是农村的民族地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突出文化的民族特色。民族是历史的范畴,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共同的语言、相同的生活方式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和价值观的体现。民族文化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和输送的有力武器。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使之古为今用,不仅有利于民族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不但是凝聚地域民族团结的纽带,更是吸引海内外宾客的有效途径。通过民族文化传达的民族和谐、民族进步的信息,会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感染力。另一方面,要挖掘民间艺术,为乡村文化建设服务。以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将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故事、说唱、秧歌、杂技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不断融入到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更是对外宣传的极好方式。总之,乡村文化活动要有特色,通过乡村文化建设这个媒介,不但能够把深藏在民间的文化艺术充分地挖掘和展现出来,而且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最后,加强民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投入,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交通、人口、环境等各方面的差距,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政策壁垒逐步消除,民间资本可以参与文化创造,逐步实现文化的社会化,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农村民办文化机构在基层农村的广泛兴办,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基层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增强了农村发展实力,也为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抵御落后消极文化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发展民办文化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扶持与资助。宣传、文化部门应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基层农村在民办文化建设上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加大宣传和引导工作的力度,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民办文化的建设,积极参与到民办文化的建设中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力 考取教师资格证,基本上都没有相关专业工作和实践经验。

由此可见,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水平与标准的职业教育教师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学校加强对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或是将企业中高技能人才引进校园都是可行的途径。

结合我国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本文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和机制为个案,深刻呈现了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政府、企业、学校紧密合作的成功经验。基于各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完全照搬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通过“双元制”体系和管理思路的理解和思考,可以为我们解决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

[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0)[EB/OL].[2013-04-06].http://www.gov.cn/gzdt/2010-08/03/content_1670245.htm.

[2]《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编写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2012)[R].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雷正光.中职高就业率所引发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2(6).

[6]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3).

[7]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李想.德国高校如何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0).

[9]马国贤,马志远.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9(3).

猜你喜欢

群众基层社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社区大作战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