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北京奥运时代我国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思考

2013-08-15陈剑锋陈明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0000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年22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北京

陈剑锋 陈明(.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 江苏 南京 0000;.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00)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一届“无与伦比”的盛会,让中国获得广泛赞誉。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离不开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其内容包括“政府承担主责、建立管理体系、组织专家团队、典型项目推进、融入教育秩序、以姊妹校交流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等。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奥组委在2005年共同启动了《“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面向全国4亿青少年,重点是2.3亿中小学生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中国特色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又被称为“北京模式”,“北京模式”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全国范围内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已经明显降温,面对中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滑、素质教育迟迟不能开花结果的尴尬,高校作为培养我国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决定着奥林匹克教育能否在中国延续发展和深入。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奥林匹克教育,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奥运会后学校体育面临的主要工作之一。

1、高校积极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意义

《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通过体育和文化及教育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建立公平的、互相尊重的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和平的世界。”奥林匹克是一种教育,一种精神修养,更是一种精神哲学。奥林匹克运动的这一文化教育宗旨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实施高校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奥林匹克教育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要载体,以奥林匹克知识教育、奥林匹克理想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通过发挥奥林匹克的文化教育功能,以求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北京奥运会在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是令世界瞩目的,不仅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对奥林匹克有了认识,奥林匹克还成为学校德育、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教育与文化观念的奥林匹克教育,将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念、内容、方法等注入生机与活力,将为中国传统的学校体育文化的自我更新,以及学生体育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

2、高校积极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优势

2005年共同启动了 《“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面向全国4亿青少年,重点是2.3亿中小学生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教育部和奥组委在全国命名了556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面向40多万所全国的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很显然,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取得的奥林匹克教育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奥运教育运动。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落幕,中国已很难再以“举国体制”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这场运动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基础。此外,中国的中小学校长期以来都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分数至上的观念盛行,但奥林匹克教育的成果却很难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体现。

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延续和升华,高校在奥林匹克教育方面具备优势,高校教育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关注个体身心及其内在心灵世界的扩展,关注完善的人的成长和发展,其过程是一个体验生命意义的过程,而非上施下效,上传下受的过程。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丰富,对当代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其行为趋向、道德升华、心理感受、文明导向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通过进行奥林匹克教育,高校大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这对于其自身人格的健全、社会价值观的培养、体育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终生体育兴趣的养成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通过奥林匹克教育,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并且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所提出的三大理念,即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在一定意义上讲,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大学生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新北京”、“新奥运”理念得以实现保证2008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成功举办的关键。同时2008年奥运会上将有像郭晶晶、张怡宁、刘翔等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选手,在奥运赛场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而优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成为北京奥运会一条亮丽风景。所以对拥有千万之众的在校大学生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对于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意义重大。

3、当前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不足

虽然我国近20多年的竞技体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高水平运动队为基础的高校竞技体育也取得了很大成效,而相比之下,高校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弘扬奥林匹克文化还十分薄弱,我国的奥林匹克教育还没能面向所有大学生,就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对奥林匹克知识和文化精神的传播不够。广大学生由于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有限,因而影响了他们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活动。

从历史来看,中国加入奥林匹克运动的时间还不长,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和国际奥委会的正常联系中断,到80年代再次加入,这不仅给中国体育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给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带来缺陷。导致我国的奥林匹克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目前只有体育院校开设奥林匹克相关课程,而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大学生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此外普遍缺乏高质量的奥林匹克运动教材和读物。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得以加强,而在高校中进展相对缓慢。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和教育骤然升温,但浮躁的心态使人们很难对奥林匹克内涵以正确理解,使得对奥林匹克的研究缺乏深度。相关的课题和研究项目不少,但研究成果大多缺乏深度和创造性的内容。对于奥林匹克在中国的传播并实现其教育价值,缺乏高度的重视和认真的分析,以致对奥林匹克的宣传教育大多流于形式。

4、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途径

4.1、总结北京奥运的奥林匹克教育成功经验

北京奥运会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将来自西方的奥林匹克主义与东方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并进行了去伪存真的改造,宣扬奥林匹克精神,摈弃现代奥运会在兴奋剂、商业化等方面的消极面,使之成为中国青少年容易理解、接受和学习的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不仅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对奥林匹克有了认识,奥林匹克还成为学校德育、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特点包括:教育受众最多,以政府为主导,以“举国体制”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以及注重对广大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培养等等。奥林匹克教育的成果是北京奥运会留给中国和世界的宝贵遗产和成功经验。

4.2、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主要包括: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奥林匹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奥林匹克教育纳入体育教学。 我国要继续方针政策上予以重视和支持,充分发挥我国学校教育的“垂直行政管理体制”,上下一致,政令统一,建立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和奥林匹克学院,建立奥林匹克教育示范高校,加强对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掀起奥林匹克运动在我国发展的新高潮。

4.3、加强体育师资建设,举办各类培训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和主导,承担着传递文化知识的重任。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文化修养是学校体育中能否成功开展和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奥林匹克文化修养,熟识奥林匹克知识,对奥林匹克内涵有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自如运用,更好地实现奥林匹克教育。加强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奥林匹克文化知识培训,并把必须掌握奥林匹克知识作为考核的内容。

4.4、加强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开发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资源

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工作。为配合高校实施奥林匹克教育,同时在全国高校体育中开设奥林匹克运动选修课程,以及将奥林匹克教育的某些内容列入各高校体育教学的必修教材,使广大学生接受比较全面的奥林匹克教育,这是系统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基础。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编写、出版适合广大大学生阅读的优秀教材和读物,如奥林匹克知识挂图、奥运会和残奥会项目介绍手册以及配套光盘等课程资源,使他们更好地接受奥林匹克教育。此外,还将通过与各种媒体联合开办奥林匹克教育专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媒体性课程资源。

4.5、把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各项体育竞赛活动

利用在学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鼓励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团自主开展奥林匹克实践课,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健身、竞技、娱乐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是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与熏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和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的追求中,磨练意志,培养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品质。

5、结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不仅带来了精彩的体育比赛,也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契机。北京奥运会在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是令世界瞩目的,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继续在高校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倡导奥林匹克精神与理想,传播奥林匹克知识,进一步为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创造适宜环境,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我国传承和发展。

[1]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罗时铭.奥林匹克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马岳良.试论北京奥运会前我国青少年的教育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3,(2).

[4]张慧峰.论高校奥林匹克教育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09.

[5]李雷.对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1995,(3).

[6]李晓英.对内蒙古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2004,(11).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北京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北京,北京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