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主政湖北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及其实践
2013-08-15王欣媛史为磊
王欣媛 史为磊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1949年5月至1954年夏,李先念担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2年2月起兼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市长),主持湖北省党、政、军全面工作。期间,李先念卓有成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该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李先念主政湖北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我国当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把抗旱救灾作为头等大事,推动抗旱工作顺利进行
自古以来,湖北便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李先念带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发动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有效步骤和果断措施,开展救灾防灾,打响了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的人民战争。
1952年夏,湖北省遭受历史上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境内降雨稀少,大部分地区缺水严重,旱情不断加重。面对空前严重的灾情,李先念与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立即把抗旱救灾作为当时工作的头等大事,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制定出台一系列紧急办法,带领全省人民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抗旱救灾运动。6月18日,李先念签发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防旱抗旱的紧急指示》,要求各地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加强对防旱抗旱工作的领导,并指出“任何侥幸、等待和麻痹思想都是错误的”[1]71;“各级政府生产办公室即日起一律改为防旱抗旱生产办公室,充实干部,加强领导,树立信心,总结和宣传好的经验和办法;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合理节约用水;迅速检修各地抽水设备,发挥作用;广泛深入发动群众,设法开辟水源;充分储备旱粮、种子,保证及时贷放播种”;强调“防旱抗旱事关千百万人民的利益,各级人民政府应立即动员布置,抓好重点,带动一般。针对抗旱用水的问题,要求各地认真做好组织工作,特别要教育群众合理用水、节约用水”[1]71。7月3日,中共湖北省委召开紧急会议,专门研究如何迅速领导群众开展防旱抗旱斗争。会议确定把抗旱救灾作为全省当时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会后,省委和省政府有关领导及各工作组赶赴灾区现场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在及时向李先念和省委报告当地旱情的同时,注意总结群众的抗旱经验。李先念把这些好的经验和办法向其他地区推广,促进各地有效开展抗旱斗争。
李先念特别重视创造多种抗旱方法。他指出:“有条件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在生产救灾的办法上提倡创造。”[1]72在李先念的号召下,“广大干部群众连续奋战在抗旱第一线,利用一切水源,昼夜车水、挑水,尽全力抢救庄稼,保护收成。在抗旱救灾中,各地紧密依靠群众,创造了很多抗旱办法,如找古泉、挖旧井、挖沟、筑坝、锄草、挑水点浇、老公换工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鼓舞和提高了群众抗旱信心”[1]72。红安县抗旱中提出“救活一点是一点”、“先近后远,先急后缓”、“先用堰水,再用塘水;先用私塘,再用公塘”的要求,仅在六月份就组织了三万多人次、水车四千多台次,用车河水的办法抢救旱田的庄稼。各级农民互助组织在抗旱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黄陂县第七区两个乡组织一千三百多个劳力和一百六十台水车,利用数十里外的水源,引水翻山,抢救秧苗”[1]72。7月中旬,虽然部分地区旱情有所缓解,但全省大部地区旱情仍未解除,有的地方由于部分干部群众思想麻痹、消极等雨,反而使灾情加重了。李先念要求各受灾地区纠正这种消极情绪,进一步积极组织群众抗旱,克服困难,战胜旱灾,争取丰产,并鼓励说:“中央人民政府扶持重视湖北的灾情,批拨了大批的粮款,全国人民也在支援我们,但主要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动手。”[1]747月17日,他在《不要麻痹,必须加强抗旱、防洪》中强调指出:“这些旱灾威胁仍然存在的地区,不但不能麻痹,而应更加动员起来与旱情作斗争。旱情严重地区,一切工作服从抗旱,依然要大声疾呼,并使其具体化。即使在其他地区,也决不可麻痹,必须节约和合理用水,力争丰收。麻痹松劲,那就要犯大的错误。”[1]73进入8月,孝感等重灾区旱情仍在继续扩大。到8月中旬,灾害已成定局。面对严重的灾情,李先念不断动员、组织群众开展抗旱救灾斗争,最终胜利渡过难关,逐步恢复与发展生产,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生产热情普遍高涨。
二、关于兴修水利、防汛抗洪的思想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始终把水利建设摆在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突出位置。他领导湖北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加固堤防,防汛抗洪;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水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水利建设成就。
(一)组织防汛抗洪,带领群众战胜特大水灾
自古以来,水灾一直给湖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1949年7月20 日,李先念以中共湖北省委的名义发出防汛救灾紧急指示,要求“堤防险段与水灾严重地区,把修堤堵险段作为中心任务,依靠群众,抢修决口、险段,检查隐患,尽最大努力减轻受灾程度和缩小受灾面积”[1]61。湖北省继1949年特大水灾后,1950年夏季又接连发生大水灾。6月6日,湖北省防汛总指挥部正式成立,李先念担任总指挥长兼政治委员。7月19日,李先念致函荆州地委书记顾大椿等,提出:“修补已经发生险象的堤段,并力求坚固扎实,将经过这一次大水之检验而已经发现之漏洞崩塌等险处,限期修补完毕。”[1]72对于已经发生溃口的地方,李先念认为这是由于麻痹大意而造成的,是一种罪恶,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负责任的表现。李先念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他强调这种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当儿戏的恶劣作风是犯罪行为,必须根绝,必须受到制裁与处分。他还指出:“必须与不负责任者作坚决斗争。如发现懈怠,立即撤职,并逮捕法办。”[2]98-997月29日,李先念在分析当年夏季水灾时指出:“虽然灾情比去年轻,但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江汉洪汛仍未过去,还有扩大水灾之可能。因而,我们决不能麻痹松懈。”[1]67李先念对防汛抗洪一直“警钟长鸣”。
在着力建立防汛机构的同时,李先念把堤防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李先念和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的防汛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十分有效的工作方法:各级防汛指挥机构,每年汛前严格检查,制订周密的防汛计划,组织整险和查堤加固,筹集防汛器材,宣传防汛意义,落实防汛人员,划分防守堤段,传授抢险技术;汛期及时掌握水、雨、工情,坚持巡堤查险,准备抢险突击,随时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和命令,清理补充防汛器材,整顿防汛队伍;汛后进行资料整理,并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
然而,部分群众对修堤有一种抵触情绪,如何发动群众完成修堤的艰巨任务,在当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消除群众的顾虑,让群众从修堤中切实得到好处,李先念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深入细致地做好组织发动工作,一方面指示有关部门精心制定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合理负担,以工代赈”的修堤办法,同时积极争取中央人民政府拨发四千万斤大米,支持扶助群众生产度荒。
从湖北解放到1954年春,李先念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大力整固长江和汉水堤防,与洪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成就;同时,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套防汛抗洪的成功经验。这些都为湖北人民夺取抗御洪水斗争的胜利,特别是战胜1954年的特大洪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主持荆江分洪工程,加强荆江大堤的修护工作
李先念特别强调:“加强兴修水利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一件大事。重点是防洪排水,加强荆江大堤的修护工作。”[3]对荆江大堤进行有限的修护加固,还不能确保江汉平原安全度汛;要防备可能出现的特大洪水,还必须修建新的防洪工程。1 9 5 2年1月1 2日,周恩来在政务院第六十七次会议上强调指出:荆江防洪工程,“在必要时要用大力修治,否则,一旦决口,就会成为第二个淮河”[4]。在巨大压力下,李先念勇担荆江分洪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任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总政治委员。他“要求全省党政军民必须认识到荆江分洪工程是一项伟大的政治任务,是保证荆江两岸和长江中游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免遭洪害的重要措施;各级领导必须全力以赴,宣传动员群众,克服一切困难,使广大群众从切身利益中,充分认识荆江分洪工程的伟大意义”[1]229。
1952年4月5 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在工程初建阶段,群众热情高涨,但随着工程全面深入展开,各种困难和问题接踵而至。针对这种情况,李先念通过给大家讲“苏联红军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抢修顿河大桥”的故事,激发群众热情,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他率领全体工程建设者再次掀起劳动竞赛的新高潮,如决战“红五月”,号召全工区三十万劳动大军,人人参加“比一比”“想一想”“看一看”的活动。此外,李先念还给工程建设者们写慰问信,鼓舞士气:“为了争取更快的胜利,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加强先进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更充沛的劳动热情,更高的爱国主义的突击精神,更顽强的战斗意志,来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与时间竞赛,与长江洪峰竞赛。”[2]236李先念重视调查研究,他深入工地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走到哪里,就把荆江分洪工程的重要意义宣传到哪里。他关心民工的思想和生活,嘱咐有关部门带上药品到工地去,消除工人和民工思想上的种种顾虑,大大增强了全体工程建设者的信心。
荆江分洪工程仅用了75 天的工期,于6月20日比预定计划提前15天胜利建成。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赞叹不已。从此,荆江两岸千百万人民永久摆脱了历史性的灾难,开始了自己的新时代。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为根本治理长江的工作准备了时间。这一浩大工程解除了荆江大堤溃堤的危险,减轻了洞庭湖的洪水负担,确保了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安全,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先念指出:“我们的国家正在一天天地欣欣向荣,荆江分洪工程和荆堤加固工程的胜利完成,显露了我国人民无比的潜在力量,使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祖国的美丽远景,更加充满了信心!”[5]
(三)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在坚持贯彻以治理江河为中心、修固堤防为重点的治水方针的同时,李先念也十分注意利用湖北宝贵的水资源为民兴利。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动和组织群众,利用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群众性的水利建设高潮。
1949年11月,李先念签发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堤防的指示》,指出:“用自己的力量兴修小的轻而易举的农田水利工程,给将来大量兴办水利事业打下基础。”[6]491950年7月8日,在湖北省农林工作会议上,李先念明确提出:“今后本省农业的根本问题是水利问题。”[1]88他要求所有的农业干部,都要集中全力搞好水利工作。11月19日,他在《关于广泛发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水利事业的兴废,关系着千百万人民的生死问题。”[1]881952年湖北全省发生特大旱灾,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这更坚定了李先念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决心。10月7日,在全省重灾区水利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指出:“水利问题是目前农业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必须做好。”[1]88在此后的两年里,湖北全省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工作和投入力度,集中兴建了一批大中型水利设施,大大增加了农业的抗旱能力。
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李先念大力宣传发动群众,逐步提高群众对水利的认识,十分重视激发群众搞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情。从1949年秋冬到1951年,湖北全省农村结合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对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组织发动。各级干部深入到群众中间,宣讲政府的水利政策,大讲兴修水利的好处。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加上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农民群众对待水利建设的观念发生了显著改变。水乡的群众反映说:“修堤不好,生命财产不能保,分了田等于无用。”山区的群众说:“塘堰不修好,有田无收,不如不分。”[7]为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水利建设的信心,同时让农民们切身体会到水利建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李先念还要求“各水利部门,利用有限的资金,组织水利工程重点示范,抓好一处,带动一片”[1]91。在李先念看来,水利示范工程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其本身,还在于通过它来改变农民中封建落后的观念,让群众从现实中感受水利工程的巨大收益,从而激发干部群众兴修水利的热情,使兴修农田水利成为一场群众性的运动。在兴建水利工程过程中,李先念十分注重保护群众的热情,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兴修水利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其中,资金匮乏是最普遍的问题。为保护群众兴修水利的热情,缓解他们的资金困难,李先念和省政府还指示省水利局组织中小型水利贷款,拨发各专县以解燃眉之急。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质量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比如水利技术干部奇缺、少数技术干部脱离群众等问题。对此,李先念多次强调技术干部要与群众相结合,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1950年初,他在有关干堤岁修工作的指示中就谈到:“水利工作看起来是容易的,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必须强调把尊重技术和依靠群众密切结合起来。”[1]93
在李先念的领导下,湖北全省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当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李先念和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并未盲目乐观,特别是1952年湖北遭受特大旱灾之后,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要抗御水旱灾害,在大力兴修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必须逐步发展大中型水利设施。他(指李先念——引者注)强调,为了使水利工作迅速展开,以小型水利为主,但不放松大、中型水利,当小型水利展开后,再转移主要精力于大、中型水利。”[1]95从1952年湖北大旱之后,李先念就带领湖北人民修建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山谷水库和灌溉工程。1953年7月7日,大坳水库第一期工程顺利竣工。这是湖北全省第一个中型水库,创造了该省水利建设史上的成功范例。“水库的总容水量为2 850万立方米”[8]113。这座水库建成以后,在防洪、灌溉、发电、养殖、航运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1954年春,全省兴建了大中型工程四百多处,同时,各种小型水利设施也继续快速发展,累计共完成74 000余处”[1]96。解放前,在两湖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湖南人靠塘坝,湖北人靠菩萨。”[8]113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亲自领导并积极推进湖北农田水利灌溉,对于提高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先念和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其他领导同志,根据湖北全省的具体实际,制定和坚持贯彻正确的治水方针。通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湖北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构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三大体系,基本上改变了湖北历史上“十年九淹,三年两旱”的局面;同时,也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组织动员了人民群众,培养了水利干部,为湖北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李先念领导湖北人民所取得的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不仅为当时湖北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以后全省水利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李先念非常重视和关心环境保护,因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自己。李先念通过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禁止屠杀和贩卖牲畜以及防治病虫害,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一)重视林业的恢复与发展
湖北省地理位置优越,森林植被茂密,植物资源丰富,树木品种繁多,盛产种类丰富的林产品。由于李先念出身木匠,所以他特别关心森林的保护及林业的恢复与发展。他反复强调:“森林必须保护,育林计划必须定出;恢复与组织造林,严禁随便砍伐山林;农业生产应注意防止破坏森林,必须彻底纠正把树苗挖了当柴烧的现象等。”1949年12月,李先念签署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林木的命令》,指出:“森林树木,可供国家各种建设,亦为人民生活之必需品,如能广泛育苗造林,则更可调节雨量、气候,有益苗木减少病疫,防止山洪等灾。因此必须保护现有森林,并广泛育苗造林。”[1]119为此,李先念宣布如下林木保护方法:禁止破坏山林、树木,采伐树枝须以培养林木为目的;严禁偷伐山林树木,违者决予严惩;地主砍伐山林和出卖山林树木时,必须经当地区级以上政府批准[6]65。1951年3月,李先念致电湖北省各地委、专署,发动群众开展植树运动。电文指出:“要用力认真地号召与组织群众,形成一个植树运动,各地政府尽可能派出技术工作者与植树有经验的群众加以指导,以防将活树植死。望各级党委及政府加以重视,并且在保护森林、植树运动中加以结合。”[1]119同年8月,孝感军分区后勤部在黄安县内滥伐森林,纵横40 多里。李先念得知后,命令孝感军分区后勤部立即停止伐木,严肃指出:“培育与保护森林,人人有此责任。”并提请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省军区、省农林厅会同前往调查这一犯法行为。在李先念的重视与号召下,湖北省党政军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加强保护森林和管理植树造林,使湖北的林业发展大有改观。
(二)保护和发展畜牧业,防止兽疫
湖北省畜牧业在中央“保护和发展畜牧业,防止兽疫”的方针指引下发展较快。“全省畜牧业产值,1949年255 000 000元,1952年 上 升 到332 000 000元,平均每年递增7%”[1]120。当时,畜牧业恢复工作主要是围绕耕畜这个中心进行的。1949年10月,李先念签发湖北省人民政府令《关于禁止宰屠耕牛办法》;1950年11月,他又签发了《湖北省保护耕牛办法》,“明令严禁宰杀和贩卖耕牛;买卖老残病牛供应宰杀、食用,要经区以上人民政府检验许可。”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先念签署了一系列关于保护耕牛的指示、办法、条例和布告,“将保护耕牛作为保证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严禁宰杀,限制销售,恢复养牛业,奖励添买耕牛等”[1]120。各专署、县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土地改革运动后,农民纷纷集资买牛,养好牛、繁殖牛、多养牛。“全省牛存栏数由1949年的2 027 000多头,增加到1952年的2 336 000多头”[1]121。此外,生猪是湖北畜牧业的主要项目,当时实行私有私养、自由收购。生猪生产也发展较快。“1949年生猪存栏为3 182 000头、出栏率为35.6%;1952年生猪存栏达4 110 000头,出栏率达59.4%”[1]121。同时,饲养奶牛、羊和家禽等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防治病虫害
防治病虫害是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前提。病虫害防治主要是治蝗,同时对危害粮棉油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为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李先念提出:“在方法上以人工及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农药器械进行重点防治。”[1]116当时,农民对防治病虫害还不习惯,有些地区的农民存在迷信思想,有虫不敢治,认为是“神虫”。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召开座谈会、算细账的办法,发动群众防治病虫害。1951年,有关部门还派飞机到天门、汉川一带帮助扑灭蝗灾。病虫害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四、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在李先念和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获得了健康的发展,为之后该地区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王任重和赵辛初联名撰写的回忆李先念主持湖北工作的文章中写道:先念同志亲自抓农业,特别是针对湖北水旱灾害威胁严重的情况大搞水利建设,努力为农业的稳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湖北农业不仅很快得到恢复,而且开创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1]123。直到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李先念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这对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开展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的福祉以及民族未来的发展。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严峻。对此,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千万不能为了人类的私利而无视自然。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保护自然的思想,与违反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的行为做斗争。
(二)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9]。生态环境恶化,人和社会将无法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我们要学习李先念当年在湖北处理特大旱灾水灾的经验,加快水利建设,增强防旱救灾、防汛抗洪的能力,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做到末雨绸缪,遇到灾难的时候,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统筹全局,综合治理。
(三)加强环境监督,严惩破坏环境者,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李先念在主持湖北党政军工作时,一再强调要“保护森林,禁止乱砍乱伐”。但是,孝感军分区后勤部仍然滥伐森林。李先念得知后,命令孝感军分区后勤部停止伐木,并提请有关部门严厉调查此事。这体现了李先念对保护自然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坚决抗争。当前,在生态保护实践中,我们要加强环境监督,将保护环境放在阳光下,严惩破坏环境者,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在面临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的历程中,人们不断总结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经验,逐渐演化出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五大新要求之一,再到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不断凝练和升华。虽然李先念当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但是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无疑为我们今天开展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1]《李先念传》编写组.李先念传(1949-1992):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李先念.李先念建国初期文稿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荆江大堤志[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358.
[4]金冲及.周恩来传: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 053.
[5]李先念.庆祝荆江分洪工程按预计计划完工[N].人民日报,1952-06-23(1).
[6]《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湖北省水利局.湖北省三年来水利建设总结报告[M]∥《李先念传》编写组.李先念传(1949-1992):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95.
[8]新四军研究会,黄冈市档案局,李先念纪念馆,等.李先念传奇之旅——从乡村木匠到国家主席[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