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脏腑辨证治验5则*

2013-08-15唐丽明天津市南开区三潭医院天津300193

江西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木通生地患者

★ 唐丽明(天津市南开区三潭医院 天津 300193)

脏腑辨证是以藏象学说理论为指导,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病因、八纲、气血津液等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诊断内伤杂病时最为常用。今举笔者在脏腑辨证理论指导下的临床验案5则如下,与同道分享。

验案1.岳某,女,69岁,2011年3月15日就诊。患者主诉右前额连发际处生红色成片斑疹数日,痒痛交作,且口苦,小便色黄,大便粘腻不畅,另诉外阴灼热感。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情分析:据患者主证可判断为实证、热证。因肝经绕阴器,外阴灼热可联系口苦、脉弦数等提示病位在肝经,且湿热之毒浸淫血分,所以发为红色斑疹,又肝胆多同病,故可见斑疹发于胆经循行部位。因此辨证为肝胆湿热,热重于湿,且湿热之毒浸淫。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予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5g,柴胡10g,黄芩15g,炒栀子10g,木通6g,车前子20g,泽泻10g,生地15g,当归10g,金银花15g,连翘15g,赤芍15g,紫草10g。5剂。方中龙胆、黄芩、栀子清肝胆之火;木通、车前子、泽泻利湿;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赤芍、生地、紫草凉血散血;佐以当归活血兼防寒凉过度。药后诸证明显好转,改服龙胆泻肝丸2盒。2个月后患者来诉,诸证已平,未再复发。

验案2.蒋某,女,59岁,2012年9月19日初诊。患者主诉多年来每晚卧床后上颌至喉间有许多咸痰附着,导致咳嗽,且咸痰咳吐不尽,影响呼吸和睡眠,痛苦不堪,每入秋后,出门必须戴口罩,否则鼻粘膜发红,干痛难忍。同时伴有腰酸,足跟痛,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每日2-3次、质软,舌暗淡胖、苔中间薄白,脉沉细。

病情分析:五味中咸入肾,且患者肾虚症状明显,可知必然与肾相关,脾为生痰之源,患者痰多,萎黄,舌胖,便软则提示脾虚。肺为贮痰之器,咳吐痰多,肺阴不足所以入秋则鼻干。肺与肾为母子关系,脾与肾又是相制相助,肺脾肾三脏同病,故治以补益肺肾兼培土生金。予金水六君煎、参苓白术散合参芪地黄汤加减:当归10g,熟地30g,陈皮10g,半夏15g,茯苓15g,炙甘草6g,山萸肉15g,淮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太子参10g,麦冬15g,黄芪10g,生薏苡仁30g,白术10g,桔梗10g,扁豆10g,莲子肉10g。7剂。药后患者诉咸痰减,略上火,上方去黄芪、加五味子6g,后诸症缓解,继续调服至今。

验案3.张某,女,52岁,2012年6月27日初诊。患者主诉近日口中冒火,舌如烫伤,既热又木胀,小便短赤,心烦失眠。舌偏红、苔薄白,脉沉细、左寸细涩而数。

病情分析:《内经》曰:“心主舌”,“舌者,心之官也。”即后世所说“舌为心之苗”,其根本是手少阴之别络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因此,心脏及其经脉有病,常在舌上有所反应。心阴不足,心火上炎,可见舌体发热;心火下移小肠,可见小便短赤;热扰心神,可见心烦失眠;舌红,心脉细涩而数,与体征互相印证。因此辨证为心阴不足为本,阴虚火旺为标。治以滋阴降火。予二阴煎加减:玄参15g,麦冬15g,生地30g,淡竹叶10g,木通6g,生甘草6g,炒酸枣仁15g,灯心草1g,黄连6g,茯苓6g。7剂。方中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清热,黄连、木通、竹叶、灯心草泻火清心除烦,酸枣仁、茯苓、甘草养心安神。服药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只舌尖略木,睡眠亦转佳。前方略作加减,续服7剂而愈。

验案4.张某,女,47岁,2012年9月10日就诊。患者主诉吞咽有噎滞感,牵扯背部疼痛,严重时不能平卧,怀疑心脏病,查心电图正常,口淡乏味,胃脘无明显不适,患者另外补充便秘时作,便秘时臀部生红色瘾疹,瘙痒,排便后消失。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细。

病情分析:曾有报道食道占位性病变或主动脉弓畸形,压迫食管,造成吞咽感觉异常,但患者拒绝进一步检查,要求服中药治疗。思其病状似中医所称“噎膈”,《内经》认为本病“邪在胃脘”,并认为“三阳结谓之隔”,也就是与情志不畅,脾胃气结有关,张锡纯治膈食有言:“中气不旺,胃气不能息息下降,而冲气转因胃气不降,而乘虚上干,致痰涎亦随逆气上并,以壅塞贲门。”创参赭培气汤。因此,本例可从脾胃入手治疗。辨证为脾胃虚弱,痰气血瘀交阻。治以补中降逆,活血开郁化痰。予启膈散、参赭培气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丹参30g,沙参15g,郁金15g,砂仁6g,荷梗10g,大贝10g,桃仁15g,桂枝6g,酒大黄6g,党参10g,生代赭石15g,半夏10g。7剂。服药后患者噎滞症状明显减轻,背痛消失,大便亦较前通畅。后以调和肝脾续服向愈。

验案5.李某,女,61岁,2012年3月6日初诊。患者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多年,左面颊部连目系不能触碰,咀嚼时左侧亦受限,吃饭、洗脸都可诱发掣痛。舌红苔少,脉沉弦细。

病情分析:三叉神经痛可归属中医学“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先贤多认为本病为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风动,风火夹痰上扰致清阳不得舒展,《张氏医通》曰:“偏头痛者,其人平素有湿痰,加以风袭之,而郁久为火总属少阳厥阴经。”又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华气血皆上聚于头,诸邪气,风、火、痰湿、血客于经络,痰阻血瘀,气滞血凝,阻遏经络,导致“不通则痛”最为多见。然而本例患者患病多年,从舌象和脉象体现为肝血不足,络脉受损,为“不荣则痛”。治以滋阴柔肝,养血通络,佐以平肝。予一贯煎加减:沙参15g,麦冬15g,当归15g,生地 15g,白蒺藜 10g,钩藤 30,白芍 30g,川芎10g,甘草6g,川楝子6g。5剂。服药后患者掣痛明显缓解,已能轻度触摸患处,又进7剂,后制丸药以巩固,未见明显复发。

脏腑辨证来源于中医藏象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以五脏为中心,密切联系六腑、肢节、五官诸窍、情志、声音、功能、形态,把人体划分为五个系统,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将此五个系统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五方、六气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用来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以此指导治疗。它与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都是中医诊疗的纲领和法门,需要我辈精研和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木通生地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黄连、黄连-生地配伍中5种生物碱在正常、抑郁大鼠中体内药动学的比较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生地价格仍有上扬空间
熟地是生地炒熟的吗
木通的新生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白木通醇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生地干燥过程中梓醇损失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