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
2013-08-15刘碧俊柳立新
刘碧俊 柳立新
近年来,大批新型、复合型多功能农业机械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农民对农机技术培训的需求日益强烈,农民科技教育成为农机系统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农民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必须对农民教育进行深刻的思考,掌握农民教育的方法,不断提高农民教育的效果。
1 农民科技教育的特点
农民科技教育工作与普通教育工作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
(1)教育的目的不同。普通教育是为了提高文化素质,衡量标准就是分数;而农民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创收,更好地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衡量标准则是能不能增加效益,能不能增加农民收入,能不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2)教育的内容不同。普通教育的理论性较强,范围较广;农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在农业领域,实践性较强。
(3)学习模式不同。普通教育大多采取全日制教学,学生在校学习;农民教育培训对象是既要生产生活又要学习技术的农民,对他们来说生产是第一性的,培训是为生产服务的,因此教学模式以短期培训为主。
(4)学习对象不同。普通教育的对象是文化基础较好、知识体系较完备的学生;而农民教育的对象一般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差。
2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接受能力较差。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一些农民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对未来缺乏规划,仅凭经验种地,认为与其在培训班上浪费时间,不如在地里干点农活,对学习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三是由于年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难度加大。
(2)培训载体单一,不方便农民参加培训。目前农机培训的主要载体就是县、市级的农业机械化学校,这些培训载体无论是公办培训机构还是民办培训机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区,镇、村一级基本上是空白,农民如果到城区参加培训,不仅增加负担,还会耽误农活。现有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设施分布不合理,覆盖面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培训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培训手段落后。目前基层农机部门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是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农机培训的内容、形式还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 缺乏创新。培训教学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有的培训单位对农民的培训方法一成不变,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手段落后,虽然逐步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存在着PPT课件质量不高、投影设备少等问题,无法适应农机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4)培训途径单一,针对性不强。农民不仅是应用农业机械从事生产活动的主体,而且还是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的主体。目前,农民教育培训仅仅是为“培训”而培训,没有关注农民的真正需求,培训效果差,针对性不强。培训的途径单一,没有充分运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农机具推广、农机安全监理、职业技能鉴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办学等政策和措施,培训的范围窄、数量少。
(5)师资力量单薄。培训教师大多是农机管理和推广人员,知识单一,技术理念陈旧老化。教师继续教育滞后,没有一套有效的再教育制度。一些先进适用的农机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有很多农民急需掌握的知识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能够熟练操作制作高质量PPT课件的教师不多,能系统讲授现代农业生产理论的教师更为缺乏。
(6)培训投入少,经费相对不足。农民大培训工程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目前,由于各培训单位办公经费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民大培训工程,项目完成后,培训工作也随之停止,缺乏长期性、持续性。
3 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1)农民教育首先要立足于农民本身。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科技水平不高,农民教学应力求简单易懂,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理论性的东西实践化,并多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让机手们相互交流经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要重视科技示范的广告效应,在示范作用的带动下,调动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针对参训人员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等现象,采取分类培训方式,将参训农民按年龄、学历分成不同的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选择不同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
(2)积极培育培训载体。首先,现有的培训主体即农机培训的职能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优化教学形式和手段,不断提高承载能力、创新能力。培训的内容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其次,积极培育新的培训载体,可以借农机专业合作社、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开展实地培训,服务上门;也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以尝试成立农村农机培训经纪公司,通过公司与大专院校、企业间的联动,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推动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3)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培训专业及培训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集中学。利用农闲季节,采用电视讲座、集中授课等形式,组织农民到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二是分散学。利用农忙季节,到田间地头,采取试验示范等方式进行针对性指导。三是“走出去”。让教师走进生产厂家、科研院所,学习先进适用的技术。四是“请进来”。请专家教授、企业人员联合教学,增强培训效果,从而达到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成果转化、促进整体提高的目的。
(4)拓展培训途径。一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机购机补贴工作相结合。以购置使用农业机械的农民和农机维修人员为对象,以提高农机使用效益和维修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民机手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二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机具推广工作相结合。要紧跟时代潮流,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搞好培训,通过规范的农机培训,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提供人力资源,为农民增收服务。三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相结合,重点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培训工作,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挂牌数与驾驶员的办证数量基本持平,最终消除无证驾驶现象,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四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机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工作相结合,以获证奖补政策的实施来促进鉴定工作的开展,以鉴定来检验培训的质量。增强广大农民参与鉴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五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机维修、销售工作相结合,开展农机修理及销售人员培训鉴定。六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积极与大中专院校加强联系,争取和他们联合办学,提高农机培训的档次和规模。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农民科技培训直接面对农业生产实际,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业务,具有实践经验,更要有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不怕艰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尤其要有贴近农民的能力。一方面,要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另一方面,要发现人才,选聘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建立既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人才支撑。
(6)多渠道争取农民科技培训资金。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要加强规划,严格管理,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开展。同时,要多渠道争取资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确保培训工作能扎实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