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促进江西茶产业发展升级
2013-08-15赵沙鸥江西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陈宜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程艳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文/赵沙鸥(江西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陈宜(江西省棉花研究所) 程艳(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江西茶产业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史,早在秦汉就已开始种茶。唐代,江西茶叶课税就占全国的30%,宋代,占全国茶税的26%~30%,明清一直被列为朝廷贡品,近代远销海外,名扬天下。史称,江西“物产惟宜粮,官租但贡茶”。经济孕育了文化。在中国茶文化浩瀚璀璨的史篇中,江西茶叶也曾谱写了多个“中华之最”。沿革至今,江西依然是全国著名的有显著特色的优质绿茶、优质红茶主产区。
茶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江西茶产业绵延千年,生生不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但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当前,江西茶产业正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的过渡时期,欲加快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它的优势特色,对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一、江西茶产业的优势和特色
1.茶叶品质优势始终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江西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优越生态使江西茶产品具有“丽质天生”的优良禀赋并一直得以充分彰显。素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之说。
(2)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面积大,其中有机茶认证面积在全国各产茶省份中位居第一。
(3)在历年的国家农业部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的飞行检测和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测中,江西茶产品始终保持百分之百的合格率,领先其它茶叶产区。
2.产业链长,“三大效益”显著
茶产业涵盖了生产种植、初精深加工、包装贮藏、市场流通、茶文化、茶旅游、茶产品消费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既能单独形成主业,又与上下环节紧紧相扣,融入和拓展新的产业。因此,茶产业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011年调查统计数字显示,全省实有茶园60360公顷,其中当年可采摘面积45304公顷,茶叶总产量35039吨,一产产值21亿元,总产值40亿元。茶园覆盖面积占全省森林覆盖率的1.8个百分点。
3.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程度高
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较多的人工完成。特别是开垦种植、茶园管理、鲜叶采收,初精深加工、产品流通,更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2011年,全省现有23万农户,300万人从事茶产业,茶叶种植遍布全省11个设区市91个县(市、区)。在婺源、浮梁、修水、庐山、遂川、上犹等主产区,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城乡居民就业的有效途径。
4.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江西茶产业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优势造就了茶产品“天生丽质”的天然优势,悠久的产业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规模总量的偏小和丰富的可利用的山地资源,使开发具有极大的空间,山区农民对经济发展的渴望将成为茶叶发展的主动力。
二、制约江西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集聚效应”
江西的茶园面积、产量在全国19个产茶省(市、区,不含台湾)中,分别排名第12位、11位,发展茶产业具有的生态优势和茶产品优势远远超出规模总量在全国的地位,茶产业尚未“扬优成势”。
2.生产效率低
生产茶园基础薄弱,良种化程度不高,设施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随着社会工资连年较大幅度增长,导致生产成本上涨过快。
3.企业普遍小而弱
受知识、科技、体制、资金诸多要素制约,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企业的品牌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显得不从心。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离现代化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缺乏“规模总量大,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和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4.产、学、研、社(行业组织)资源与能力极为薄弱
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行业指导协调服务能力,都远远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
5.质量安全压力逐年增大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由于出口茶经常遭受进口国的技术壁垒和国内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低容忍甚至是零容忍,使得茶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所涵盖的“种植、管理、采摘、初精深加工、包装贮运、流通销售”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任何质量安全问题,因此,江西茶产业面临的质量安全压力也将逐年增大。
三、江西茶产业升级的对策
1.茶园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促产业生产基础能力全面提升
(1)主攻改造现有茶园,着力提升单位面积综合生产能力。
江西现有茶园按可采面积计算,平均单产773.42公斤/公顷,平均产值46353元/公顷,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均有较大差距。而本省各茶区都有“150000元/公顷”的优质高产茶园典型。著名的“林生茶”公司、“浮瑶仙芝”公司,大面积的茶园产值都在120000元/公顷左右。资溪县2667公顷白茶,连续几年保持近4亿元产值,单位面积平均产值为150000元/公顷。这些优质高产茶园,既有通过改造复壮的老茶园,又有新种的树龄不长的“标准化茶园”。
主攻改造现有茶园,要通过淘汰一批“山高坡陡、不便管理、水土流失严重、品种劣质”的低效茶园,退耕还林,恢复生态;要通过“改树、改园、改土、改种、改管”等“五改措施”的综合运用,加快推广“150000元/公顷”(即“一亩园一万元”)的成功栽培模式。通过质的提升提高单位面积综合生产能力,扩大规模总量,既是可行的,又是必需的。
(2)适度扩张面积,着力把新开垦茶园建设成“标准化茶园”。
根据2013年4月省政府召开的“加快茶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精神,到201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要达到10万公顷,在2~3年内需新增4万公顷。新增茶园要建成“标准化茶园”,需打好“三张牌”:①“生态牌”。坚持利用生态优势选择开发茶园,又通过新建茶园,营造更好的生态优势,形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②“标准牌”。新建茶园要按标准选择园地,按标准规划茶园,按标准种植茶园,按标准管护茶园,按标准采摘与加工。③“绿标牌”。新建茶园要建设成为绿色食品茶园和有机茶园。茶园用地选择、开垦种植、生产管护、采摘加工等,全面实现按绿色食品标准或有机标准操作,产品实行认证。
(3)拓展产业外延,着力打造“茶文化”、“茶旅游”等新的产业增长极。
充分利用江西“山川秀美,生态优越,茶产业源远流长,茶文化底蕴厚重”的独特优势,系统发掘整理,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做新茶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我省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色旅游的丰富资源,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生态休闲观光茶园、茶楼茶馆、茶博馆、茶文化休闲公园,做足茶旅游产业。形成茶产业两个新的增长极。
2.园艺栽培措施改进与应用机械化装备推广,促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
茶谚道:鲜叶“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又道,茶农“半年辛苦半年闲”。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茶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又存在生产阶段性用工高峰和劳动力大半年空闲的突出矛盾。而现阶段受茶园立地条件不同,品种搭配不合理,园相面貌不一致等影响,导致采茶机、中耕机只能在部分茶园部分时间被使用,无法满足全部代替劳动力的需求,成为茶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的主要因素。
(1)改良品种。合理搭配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品种,使茶叶生长期变过度集中为相对集中,使鲜叶采摘等用工高峰能错峰进行。
(2)改善产品结构。合理采摘春茶、夏茶、秋茶,形成名优红绿茶,大宗红绿茶,科学合理安排手工采摘、机械采摘。
(3)建设培育“标准化茶园”,便于机耕、机剪、机采、机制。
(4)加快研制开发,推广使用适宜不同地形地貌茶园的中耕机、采茶机。
3.传统产品创新、实用技术应用推广与人才资源开发,促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1)传统产品创新
研制开发“新型碎绿茶”。其技术要点是:立足于传统优质绿茶产区,采摘一芽二、三叶鲜叶,采用“蒸汽热风杀青,揉捻切碎,快速冷溶”新技术制成“新型碎绿茶”。
根据预期,该项技术的成功实施,能彻底改变百年一贯制的传统绿茶的产品形态和饮用方式,彰显江西绿茶与其它传统绿茶迴然不同的茶型工艺和独具特色的外形内质品质特征。能充分利用春、夏、秋三季鲜叶,最大限度地增加茶园产能利用;能进行拼配,可以生产数量最大,成本最小的绿茶产品,并实现茶叶包装的简易便捷等等,由此而引导推动真正意义上的“茶为国饮”的大众消费。
(2)重点推广茶叶生产加工四项实用技术
①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主要是茶园改造,茶园新建的标准化、茶园管护的标准化、加工过程的标准化、产品质量的标准化。②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③质量安全追溯。实行“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④机械化生产与加工,主要是茶园耕作机械化,茶树修剪机械化,鲜叶采摘机械化,产品加工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
(3)人才资源开发
①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尽快开设茶学为主的涉茶专业,鼓励行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办与茶有关的,不同层面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快从源头上改变我省茶技人才“难以为续”的状况。②强化现有省级产、学、研、社(行业组织)资源整合,加强服务社会力量,协调制定并组织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和常年培训计划,加快培训各产茶县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③加强区域性专业技术培训推广。完善“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以各专业合作社、茶企、专业大户为重点,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
4.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产业经营主体能力全面提升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创业,发展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农户,培育成为专业大户;引导鼓励具有生产规模、资金实力和专业特长的专业大户,发展成为家庭茶场;推动家庭茶场大规模、高层次联合,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茶场;支持引导家庭茶场、合作茶场向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鼓励家庭茶场或合作茶场按股份合作形式组建生产性、经营性公司。
(2)强力打造一批大型、超大型龙头企业,组建茶产业的“航母集群”。
引导支持本土有发展潜力的省市级龙头企业,如江西林恩茶业有限公司、婺源“林生”茶叶有限公司、婺源县华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南昌茶叶交易市场、浮梁县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遂川县狗牯脑茶叶厂、江西省于都县盘古茶场、江南茶仓等。加快整合、组建、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3~5亿元的企业,使之成为本区域、跨区域的省级茶产业的“旗舰”。
学习借鉴婺源引进深圳“聚芳永”茶业公司建成清洁茶饮料生产线,婺源鄣公山茶业公司与中茶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万吨婺绿标准化加工生产线,修水县引进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宁红集团等成功经验,重点支持它们继续做强做大,力争有1~2家企业上市,年销售收入5~10亿元,成为省域、跨省域的全国茶产业“航母”。
(3)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①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茶树病虫防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体系。②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营性服务组织。③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为取向,在乡镇或区域推广统一生产规程,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虫害防治,统一产品加工,统一渠道销售。④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发展“公共服务机构+专业服务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服务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5.品牌整合与市场营销,促产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全面提升
(1)品牌整合
以区域整合为基础。依托婺源、浮梁、修水、庐山、靖安、资溪、遂川、上犹、崇义、于都、宁都等重点产茶县(区),集中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品牌影响力大”的赣东北、赣西北、赣中、赣南四大茶区现有品牌,每大茶区重点打造1~2个,全省形成4~6个强势区域品牌。
以省级整合为目标。加快“江西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逐步引导区域品牌向省级整合集中,最终实现以“江西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区域品牌相统一的“母子商标”。
(2)市场营销
①体系建设。继续做大做强省会南昌鹿鼎、龙鼎、洪城三大茶叶市场。支持九江、鹰潭、吉安、赣州等设区市建立茶叶交易市场。加快在婺源、浮梁、修水、遂川、资溪、上犹、于都等重点产茶县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完善茶叶市场交易、仓储、物流、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支持茶企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品牌茶连锁店、专营店、加盟店、农超对接等。
②营销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积极引导消费。建议省人大立法确定每年的“谷雨”为“全民饮茶日”;充份完善“江西绿茶”内涵外延,着力塑造“生态江西,绿色赣茶”形象;定期举办每年一届“江西国际茶业博览会”;组织企业集群打包参加各种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推介会、招商会。
6.政策引导与扶持,促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1)建议成立茶产业领导小组或茶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茶叶主产区的设区市和县市,将茶产业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年度绩效考评,在全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共推发展”的产业工作格局。
(2)制定全省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使之具有“前瞻性、全域性、科学性、强制性、操作性”。
(3)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妥善解决产业建设新增用地、规模经营等的土地流转问题。
(4)出台优惠政策。吸收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资茶产业;积极引进境内外大型茶业集团和其它行业(产业)集团进入我省茶产业行列。
(5)增加财政扶持资金总量。重点扶持茶叶基地建设、机械化装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证和品牌宣传推介、专业市场建设、营销宣传、龙头企业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