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服务的另一扇窗:高校图书馆毕业季系列活动

2013-08-15艾春艳刘素清刘雅琼

图书馆建设 2013年3期
关键词:展板学子毕业

艾春艳 刘素清 刘雅琼 赵 飞 游 越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871)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媒介的发展,用户的阅读与研究习惯发生了深刻改变:图书馆的书架不再是学术研究开始的唯一地方,用户与图书馆渐行渐远。许多人开始担心图书馆会消亡。其实不然,用户的需求是有层次的,资源需求只是用户需求的最低层次,用户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高校中,相对于院系和职能部门来说,图书馆最有条件和能力提供满足用户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各种尝试,如不断翻陈出新的迎新活动[1]、阅读推荐活动[2]等。但是很少有专门针对毕业生的服务,并且在图书馆的对外交流中,经常被问到的也是关于迎新活动的问题[3]。实际上,毕业生离校时更需要人性化服务。让毕业生带着对图书馆的温馨记忆和深切祝福离开校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从2010年开始尝试在学生毕业期间推出系列人性化活动,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也探索出了满足读者高层次心理需求的人文服务模式。

1 毕业季系列活动的策划背景

每年6月份毕业生离校的时期,尤其是毕业答辩结束到离校的10余天里,毕业生的论文答辩、工作或是深造都已经尘埃落定,关注的重点自然转向依依不舍的校园生活。我馆是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的人文地标,毕业前学生们都会来这里摄影留念。如果图书馆能够给毕业生一个抒发情感、寄托祝福的平台,会使他们充满感念,于是我馆毕业墙的创意应需而生。2012年,我馆已经形成了集毕业墙、毕业空间、学子推荐、借阅历史查询、图书漂流、毕业书签和毕业摄影展等于一体的立体化服务体系。

2 毕业季系列活动

2.1 毕业墙留言活动

2010年我馆第一次尝试推出了毕业墙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抒发情感、寄托祝福的平台,即在图书馆大厅摆放一个大型展板,上面印有与毕业相关的温馨文字和图片,学生们可以在便签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或祝福,贴在展板上。2010年毕业墙的主题是“栀子花开,又是一年毕业时”,活动推出后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不到1周的时间,主展板便被便签贴满,因而我馆又增加了两块小的展板,最后收集到500多条留言。基于2010年的情况,2011年我馆制作了一个更大的毕业墙,主题为“每个从燕园走出去的学子都有一道背景:北大”,在毕业活动期间收集到1 000多条留言。随着毕业墙知名度的提高,它已成为学生们毕业留念必去的“景点”之一,甚至有校友经过时表示自己当年毕业时没有毕业墙很遗憾。

每年毕业墙活动结束后,我馆都会将展板上的留言收集整理,到目前为止已经整理出几百条精彩的留言。这些留言都饱含着毕业生的真情,也承载了他们对北大浓浓的爱,如“感谢北大给我的一切,所有在这个园子里的记忆都值得我一生收藏”。有的同学还抒发了对图书馆的深深眷恋,如“四年大学的美好记忆,总是由图书馆串联。很舍不得这里,希望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接过这里的书,珍惜最后的安静阅读时光!”,“图书馆是我家,我爱图书馆,我爱我家”,等等。各种精彩留言不胜枚举,有的伤感,有的激励,有的幽默,有的祝愿,但都反映了学生们在毕业时的真实情感,也展现了北大学子的精彩文笔。

毕业墙也吸引了很多非毕业生读者,如有读者留言“我不要一年后的今天后悔,从今天起,好好利用图书馆,为毕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看到这些才知道不可浪费时间”,“相比师兄师姐们,为自己还有三年时光而感到邪恶的幸福”。此外,还有外校读者的留言,如“终有一天,我要非‘临时证’进图书馆来”。我馆精挑了一些留言发表在迎新版《图书馆视界》上,得到了新生的好评。可见,毕业墙不仅影响了毕业生,也感染了在读及新入学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了图书馆的珍贵,为他们的学习生活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2.2 网络毕业空间

我馆在推出实体毕业墙的同时,也在主页上为毕业生开辟了毕业空间,在通过网络展示毕业墙上留言的同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及服务。例如,开设《毕业向导》专栏,向毕业生介绍毕业论文提交方法、各种手续的办理流程及毕业之后如何通过校友卡免费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致毕业生》栏目,搜集了十几份胡适等知名学者赠予高校毕业生的临别寄语,将“当你柔软地想起了这个校园”、“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等赠言作为对北大毕业生的特别祝福;《学者忆图书馆》、《学子的图书馆》、《记忆深处的美丽影像》等栏目,搜集了知名学者和其他校友对北大图书馆的回忆及校园中能带给人回忆的各个角落的照片。“毕业生”博客得到了北大学生和校外人士的一致认可,开通后不久访问量便超过万次。

2.3 学子推荐

我馆在2011年毕业季系列活动中增加了新的内容——学子推荐,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知识分享的平台,并成为毕业活动中的亮点。“学子推荐”同样设立一块展板,但与毕业墙不同,它邀请学生在展板的便签上写下触动过自己的图书和电影,并附上简短的推荐理由。该活动得到读者的积极响应,共收到450多条留言,推荐出300多部图书和电影。

这次推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一代学子们关注的图书和电影,使图书馆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学生读者的兴趣点。此次推荐的图书涉及学科丰富、类型多样,其中推荐比较多的图书既有《围城》、《红楼梦》、《三国演义》、《道德经》、《飘》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活着》、《平凡的世界》、《1984》等近年学子感兴趣的新作;推荐比较多的电影有《三傻大闹宝莱坞》、《肖申克的救赎》、《勇敢的心》、《阿甘正传》、《此间少年》、《当幸福来敲门》、《和SUMMER的500天》等。

很多学生写下了非常精彩的推荐理由,如推荐电影《阿甘正传》的理由是“那些美好和遗憾都是真实的经历”;推荐《瓦尔登湖》的理由是“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等等。这些推荐理由能够帮助北大学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达到相互分享精彩图书和电影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扩展北大学生的视野,共享本次推荐活动的成果,图书馆为这些作品配上了图片和详细说明,从2011年第9期《图书馆视界》开始呈现给全校师生。学生们反映“学子推荐”活动帮助他们发现了很多新的图书和电影。同时,这也促进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2.4 《图书馆视界》毕业版及毕业主题书签

从2010年开始,每年毕业时我馆主办的《图书馆视界》都会专门设计1期毕业版,内容包括:根据毕业生需求设计的“毕业须知”,以方便毕业生办理毕业手续;“校友卡办理通知”,以鼓励同学们毕业后继续使用图书馆;精心挑选的北大学者给毕业生的寄语和北大照片,将其作为图书馆送给毕业生的温馨祝福。《图书馆视界》(毕业版)逐渐成为承载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很多毕业生领取其作为留念,所以一经推出很快就发放一空。2011年,我馆还特别制作并发放1套“毕业主题书签”,让毕业生们离校时将图书馆的浓浓祝福带在身边。

2.5 借阅历史查询

曾有读者向图书馆提出,希望在毕业时能够知道自己在读书期间借阅过哪些图书。为此,我馆在2010年开设了借阅历史查询功能,读者可以查询并下载自己在某时间段内的图书借阅情况。该服务得到了毕业生的欢迎,很多读者在毕业时都会下载自己在校期间借阅的书单,并将其作为在校生活的一种纪念。

2.6 图书漂流

学生们毕业时面临着离校甚至离开北京,同时其有很多图书今后可能不再使用,但当作废品卖掉又十分可惜。我馆从资源共享和环保的角度出发,于2011年在毕业季系列活动中开设了图书漂流活动,请毕业生将无法带走的图书漂流给学弟学妹。我馆设计制作了漂流纪念章、漂流书箱、漂流书架及精美的海报、展板、“图书漂流阳光书签”,让师生们更多地了解图书漂流活动。馆员会每天清点收到的图书并将其放置在漂流书架上,其他读者可以在漂流书架上寻找自己喜欢的图书并带走阅读,待看完后将图书再次带回漂流。北大师生们对图书漂流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到毕业活动结束时,我馆共收到517册图书,包括教材、人文社科类图书、理工科参考书等。毕业活动结束后,我馆仍然保留了漂流书架,将图书漂流活动作为一个长期的活动持续下去,以达到知识分享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双赢。

2.7 毕业摄影展

2012年,我馆和北大青年摄影学会联手推出了“光影流年——毕业摄影展”,分为“博雅四时”、“未名生灵”、“燕园角落”、“书香记忆”和“毕业离歌”5个专题,展出了学生拍摄的自己眼中、心中的北大。其中,“书香记忆”是关于图书馆的经典场景。种种作品展示了学生与图书馆的美好瞬间,帮助毕业生将大学生活的美好珍藏在心底。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空前欢迎。

3 毕业季系列活动的意义

毕业季系列活动是图书馆展示自己和提升服务的新举措,深化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使读者意识到图书馆在高校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友捐款和捐赠资料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温馨的毕业活动可以强化校友关系,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毕业季系列活动除毕业生参与外,也吸引了很多在校师生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我馆的资源与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章 丽,潘杏仙.用于入馆教育的新生空间构建[J].图书馆建设,2011(4):70-72.

[2]李 军.高校图书馆“影像读书·沙龙”阅读指导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0(21):101-104.

[3]隆 茜.网络环境下研究生新生入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情报杂志, 2012(S1):13-15,30.

猜你喜欢

展板学子毕业
我们今天毕业了
杏林组曲·学子赋
折腾的展板:“黄金位置”需预约
折腾的展板:“黄金位置”需预约
用旧展板制作牵引模型滑翔机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
多种形式助学数千学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