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典诗词诵读在幼儿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2013-08-15徐晓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古诗诗词美的

徐晓梅

(太原市育杰幼儿园,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之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习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几千年来,中华诗词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卓越的表现技巧、深邃的民族精神影响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儿童诵诗是中国的教育传统,孔子甚至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古诗经典凝练的文字、充沛的情感、和谐的音韵、明快的节奏,以及朗朗上口等特点恰好顺应了这一需要。幼儿阶段正是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代,依托古典诗词让他们多听、多诵、多赏析,可以不断开启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的想象,提高幼儿学习能力,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感,对幼儿认识我们的民族、传承祖国的文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精选经典篇目,确立诵读目标

有专家指出,3岁到12岁期间是神经元联结最为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脑神经系统如何形成将关系人的一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幼儿园为这一时期是最基础阶段,通过此阶段中的古典诗词诵读活动,可以教孩子识字,培养他们的语感,训练记忆力,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等。这对儿童早期发育过程,以及今后的数学、思维等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悠久的历史中孕育了无比辉煌的中国文化,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古代诗词名篇,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选择哪些篇目作为幼儿诵读的教材?要从科学的审美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幼儿理解接受的经典篇目,让幼儿在琅琅上口的古诗诵读中,体会中国语言的精华,从而受到美的熏染与陶冶。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应为小中大各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诵读内容,选择那些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短小亲切的篇目为好,唐诗是中华诗词中的精品,它可作为重要的精选对象。此外,小班《弟子规》,中班《三字经》,大班《笠翁对韵》可形成系列,有助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整体提升。

在篇目的精选上,还可依托本地文化历史资源,突显地域文化特色,这对培养幼儿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极其有益的作用。太原走过了2500年的沧桑岁月,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也造就了王之涣、王翰、王维、白居易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耀眼夺目的文人才俊。特别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将细致委婉的内心情怀融于雄壮豪放之中,形成了独具苍凉之美的诗文,乃千古绝唱;新乐府运动的领军人物白居易创作了《琵琶行》《长恨歌》等一批现实主义名篇,至今传颂不衰;明末清初的大儒傅山,其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气节,为后人所敬仰。此外,元好问、阎若璩等等均是太原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学术大家。从这些作家诗人的作品中精选一二为教材的补充,也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资源。

教室氛围的创设极其重要。例如古诗墙的设置,可为幼儿们提供良好的观赏、交流、体会、享受的空间。从“古诗墙”上,看到缓缓涌流的泉眼、才露尖角的小荷画面时,马上能体会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美好意境,对《小池》的理解又深了一步;在古诗《峰》的画面中,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高低起伏的山峰,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吟诵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诗句。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背诵出一首首古诗,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心中充满了学习古诗的快乐。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到,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幼儿在对古典诗篇的吟诵、聆听、咀嚼中感受美、欣赏美,甚至表现美,这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二、养护儿童灵性,探究教学模式

幼儿学古诗的模式一定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从尊重儿童的天性、兴趣、本能和需要等出发,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系统地将古诗词与各大领域自然结合,融诵读、赏析、表演为一体,以达到应有的效果。事实上,在孩子们的世界中,诗歌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都是浑然不分的,就像在“过家家”游戏里,他们有说、有唱、有跳、有妆、有演,自由快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应以孩子的认知接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叶嘉莹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设想: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科目,即用简单的、小孩子容易学的唱歌和游戏的方式教授古诗词,让孩子们在唱歌游戏中学古诗词。这种设想其实与综合艺术课程的构想是不谋而合的。将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来看待,也让孩子把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对待。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它都联通各门艺术,使音乐、舞蹈、美术、戏剧、诗歌等互相补足、相济相生;联通孩子的各个感官,允许孩子用身体去想、用脑袋去做,甚至用耳朵去嗅、用手指去动,使孩子的听、视、触、动、言语等器官和感觉总是相互制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感受。

幼儿园老师可利用晨间、餐前、离园等零散时段,组织幼儿开展诵读活动。如“跟读”“指读”“接龙读”“拍手跳字读”“唱经典”“跳皮筋”“说快板”等多样阅读形式,让经典融入幼儿游戏、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来自经典文化的“活”的教育。

下面的很多模式都值得肯定。

情境表演法。根据诗词大意创编剧情,抓住主要情节,用表演的形式来展现诗词意境。孩子们穿上用报纸做的“将服”朗诵岳飞的《满江红》,便可体会壮怀激烈的豪情。再如,戴上用卡纸做的斗笠表演《一字诗》,用情景剧的方式秀出《江南》美景等等,都不失为活泼生动的好做法。

故事法。将古诗内容改编成优美的故事,再配以教师生动的表情、体态等,由老师娓娓道来,在降低幼儿理解诗意难度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例古诗《早发白帝城》《小儿垂钓》等。

综合法。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古诗教学的实践活动都不是以上单一教学方法的运用,而是多种方法的相互融合。幼儿的古诗教学更需要教师的知识积淀、教学智慧和专业技巧,对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高。如在古诗《绝句》教学中,一幅幅美丽的春日风景图为幼儿展现了山川田野、春风花草的美景,一段优美的故事把幼儿带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意境,最后在一曲梦幻般的音乐声中幼儿纷纷起身而舞,正当幼儿兴味浓时,老师趁热打铁,请幼儿自主选择美丽的立体图片,与它们做朋友,随性把玩、欣赏一番后,再根据听到的诗句作出判断,把它们送到相应的背景图中,于是,幼儿又在“找朋友”的游戏中提高了“倾听”能力,实现了“我想说”的愿望,也更加充分地体验到学习古诗的快乐与美好,而此时此刻,经典文化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慢慢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此外,画诗法、音乐法、谈话法、猜谜法、吟唱法、直入主题法、图片观察法等,均是较为成功的探究模式,这些教学方法的大胆应用帮助孩子们很快理解了古诗大意,感受语言的韵律性,甚至能体会到丰富的画面感,同时产生了“学古诗,真有趣”的体验,更重要的的是,他们将得到情感的愉悦、美的熏陶、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生的感悟。也许正是这一点将使他们受益数年甚至数十年,乃至终身。

海德格尔曾说,诗不只是一种附带装饰。诗是真理本身的天性。存在、真理的显现、敞开、领悟活动本身就是存在的诗意。人居住在大地上,仰望天空。我们的教育本来是促进儿童成长的,促使儿童诗意地栖居,更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如果只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忽视甚至扼杀、牺牲儿童的活泼天性、童真童趣去施教,那么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优秀的诗文犹如声声春雷震撼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又如个个问号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润无声”式的积淀渐渐地使孩子们懂得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内涵,习得了“长幼序、友与朋”的礼仪,得到了美的真谛和愉悦,他们在经典诗文的涵咏中享受成长的幸福。

猜你喜欢

古诗诗词美的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拟古诗”之我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