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3-08-15孔文静
孔文静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培养数以千万计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熟练掌握生产第一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折射出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其原因之一在于应用型人才的缺乏。高等院校是人才的输出机构,承担着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必须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造就一支高素质劳动力大军,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事实上,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的人才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队伍建设没有达到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生产”大量应用型复合人才,关键是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且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崭新阶段。这一阶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期,国家肩负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不发达社会向小康社会跨越的艰巨历史任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最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全面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才是重要保证。但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相比,仍然相对滞后。要想在国际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一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实现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需要一支雄厚的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队伍。因此,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输出地”,承载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配置均衡,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应用型人才的定义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他们熟练掌握生产第一线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最大特点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技术改革和创新能力等。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主要是面向国家工业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人才。
2.教师的“双师”素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
“大学之所以大,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和研发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必须有一支杰出的教师队伍作为坚强后盾。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具备专业教学、科研能力等理论性素质,另一方面,还需具备实践、知识创新能力等应用性素质。而“双师型”教师既能够很好地沟通生产实际与教学实践,从而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又能够驾驭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学实验设施的作用,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注重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技术型、技能型层面的提升,因此,“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直接制约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3.“双师型”教师彰显高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称赞同时高校也会因此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高校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一方面,高校教师队伍是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反映了高校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师资是衡量大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支撑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提升高校办学层次、社会声誉以及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
三、“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培养、激励与考核
(一)“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与认定标准
针对综合性高等院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应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认定标准,才能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道路和方向。
1.基本要求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具备以下要求:(1)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对所任教的科目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2)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能应用于各种教学环节;(3)管理能力——熟悉企业或行业的管理规定,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和参加基本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4)创新能力——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2.认定标准与认定程序
“双师型”教师应为具有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应提交法人单位开具的证明文件以及表明本人所完成工作的技术文件)。
学校应每年开展“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可以明确如下认定程序:一是凡符合“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的教师,应填写《“双师型”教师认定审批表》,向任教学科所属教学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二是各教学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将书面推荐意见连同申报材料递交人事处,由人事处会同教务处负责复审;三是申报材料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审定,确定“双师型”教师名单后,在全校公示五个工作日;四是“双师型”教师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发文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五是对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学校给予科研补贴;六是“双师型”教师资格5年内有效,5年后需重新认定。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1.支持和鼓励具有讲师及以上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的教师,申报适合本专业实际工作需要的中级及以上职称,特别是工程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和执业资格的培训考试,考取与所教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资格。
2.充分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依托岗位培训,促进教师全方位发展。一是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对不同学历、职称层次的教师“因材施训”。另一方面,围绕学校实际教学中的问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有计划地选送优秀教师开展学历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教育技术的培训、做国内访问学者、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出国进修培训等。此外,依托大中型企业以及兄弟高等院校,在校外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培训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践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3.学校在岗位聘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培养、推荐和评选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校内各教学单位在组织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外出考察、访问、培训和学术交流以及科研项目的开发时,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
4.深化校企合作,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三)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
深化改革,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属于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方面均有较高水平,所以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给予激励:一是在待遇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对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岗位津贴或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予照顾;二是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职晋级、评先选优和科研资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发挥他们的学术骨干作用和学科带头作用,带领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四)做好“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工作
对“双师型”教师要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出发,加强其教学检查、考核,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制度。每学期末校内各教学单位应对“双师型”教师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对“双师型”教师组织听课、评教,形成书面考核材料,上交学校人事处备案。每年年终学校人事处会同教务处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内容包括“五方面”: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理论水平、业务操作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考核要做到“四结合”:一是自我考核与部门考核相结合,二是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三是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四是单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同时,每年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此外,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业务档案,考核评定结果作为聘用、培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者,一律取消其“双师型”教师资格。
[1]陆敏.浅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J].考试周刊,2010,(25).
[2]刘爱林.“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3]蔡静.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4]谢兵.从引进企业技术人才角度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5]陈戎.“双师型”教师标准及培养培训途径与形式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