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团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
2013-08-15胡发强
胡发强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1989年1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并提出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除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之外的第三本护照。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日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2008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形成了共识:高等教育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可见,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大学生社团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对其成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其显著特征。大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以笔者所在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在校注册成立且正常开展活动的大学生社团就有43个,参加社团的人次基本达到全校在校学生人数的一半之多。社团种类涵盖了理论学习类、社会科学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志愿服务类、体育健身类等。从目前学生社团的数量和社团成员人数的统计上看,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中重要的学生组织。
一、社团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有创新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但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学生社团正是校园文化中形成这种文化机制的有效阵地。社团丰富的类型、典型的特征,为广大社团成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成员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此外,创新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大学生要开展创新活动必须以社团为依托,社团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帮助极大发展了成员的个性,充分挖掘了成员的积极性,使创新意识不是作为潜意识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存在。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南京大学的孙江林教授认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不是盲目地鼓励大学生办公司、当老板。创业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不能单一、急功近利,要立足长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和着眼点应放在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创业心理的准备上,那种指望所有在校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就能成功创业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社团和企业活动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具有相对独立性,自主运作和管理,通过一定的活动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学生社团活动也日益活跃,形式日益多样,在保留原有的讲座、竞赛、交流会等形式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实现了由“外向型”向“联合型”的转变。一方面,大学生依托社团进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召集资源、如何维持志愿者、如何设立项目、如何评估成效等,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成立的“大学生创意创业中心”以及每年5月份举行的“大学生创意展示一条街”等活动。从创业团队的申请入驻,到产品设计、组织、外联活动的开展以及后勤服务“一条龙”,全由社团操作。社团通过活动设计、项目策划、产品包装等方式,极大地丰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社团由“单枪匹马”转化为网状联系,社团之间实现了跨系、跨校乃至跨地区的多头联系。社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走出校园,直接与校外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在社会上吸收了先进的理念、信息和资金,及时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例如,“启明星职业创业规划社”依托社团平台,通过举行“青年设计师论坛——我们离王澍有多远?”聘请校外创业指导教师、赴企业参观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爱好兴趣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在学生当中创造浓厚的学术、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形成了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社团活动体系。
(3)社团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示范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普及化,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社会及家庭背景差异大,具有不同的人生阅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往往蕴藏着情况复杂的融合及冲突的力量。此外,由于多样性的文化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学生的思想活跃、情绪激动和反应迅速的特点,常常可能因为某些日常问题或社会问题而导致一些矛盾冲突。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提出的“参照群体”理论就可以给我们的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参照群体可以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比较性的与规范性的。积极的参照群体能使人从中吸取积极的价值和信念,对人产生良好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榜样的力量”。社团学生干部位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他们既能从学生中来,又可以完全融入到学生中去,具有一定的学生基础和学生信服感。学校在创业教育活动中,学生团干部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以社团干部为主的学生领袖在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组织领导能力,召集兴趣相投的学生组成创业团队,集思广益,共同创业。
二、社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1)结合社团实际,选聘优秀指导教师。学生社团活动有它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生活动的特点,因此在选聘社团指导教师的时候,切忌“一刀切”“大而全”的做法,而是要结合社团实际,根据社团发展的实际情况选聘优秀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选聘,不但要考虑到要和社团的专业发展相结合,更应该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别安排一批优秀的创业指导教师。此外,在社团指导教师的选拔上,还可以采用邀请、聘请成功创业的优秀毕业生或企业家来校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创业、立业、敬业事迹。他们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是在校学生最爱听的,也富有极大的启迪性。学生通过听取报告,可以认识到创业的艰难,激发创业意识,完善创业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指导老师对社团创业方向的选择、社团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社团发展规划的制定、社团创业活动进程等都要及时了解和进行全面的指导和参与。同时还要注意调动社团干部的积极性,培养和发挥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
(2)社团向“社会性企业”运作靠拢。方正认为,要想保障大学生社团的“社会性企业运作”,需要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氛围,即在保持大学生社团公益性的前提下,寻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创新方法,不断尝试企业模式与商业手段的运用,高度关注并持续提升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学生需求方面的效率与效益。笔者认为,这不失是一种可供借鉴的学生社团运作模式的方式方法。目前,笔者所指导的“绘声绘色手绘社”学生社团正在尝试这种“社会性企业”运作模式的管理。该社团从最初的爱好手绘单纯社团组织慢慢引导学生到开展校园、公园手绘地图等各种公益性活动,逐步将该社团打造成在保持社团公益性的前提下,寻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创新方法,不断尝试企业模式与商业手段的运用,高度关注并持续提升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学生需求方面的效率与效益。
(3)打造社团创业基地,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平台。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可依托校内创业教育研究或管理机构(如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还可与相应教师工作室挂钩,实行资源共享等方式来实现。如笔者所在学校利用旧车库改造的大学生创意创业中心。该中心依托学生所学专业,由学生自己组成管理团队,对想要入驻中心的社团及个人进行审批、管理。项目审批合格的创业社团方可入驻。目前,已入驻该中心的创业社团团队有“水牧空间”“艺美工坊”“离题”等六家社团组织,运营状况良好。此外,依托学校平台,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合作”,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创业模拟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主要场所和有力保障。这些“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围绕创业主题开展相关活动,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有效场所,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学生社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生当中的凝聚力,围绕创业主题开展相关活动。在社团组织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流就业信息、创业经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动机和创业理念,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以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省市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计划”等课题经费的支持下,辅导员以及社团指导教师可以鼓励社团积极申报各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时俱进,不断拓宽社团的功能和范围,鼓励社团从学校走向社会并服务社会,促使其成员充分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锻炼社会适应力,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能力的展现,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为大学生锻炼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提供自由的空间。因此,进一步围绕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功能,积极稳妥地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完善创业教育模式,对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积极作用。
[1]方正.借助大学生社团开辟大学生创业实践新路径[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柏林.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3]李强天.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4]王静.创业教育与高校社团的载体作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5]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