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介语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2013-08-15安旭红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母语

安旭红,张 婧

( 1.贵州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 国际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

一、中介语

长期以来,中介语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塞林格)于1969年提出这一概念,1972年其著名论文Interlanguange(中介语)的发表,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正式建立。Selinker 认为,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它兼具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以母语为出发点会随着语言的输入增加逐渐向目的语靠拢,但却不是目的语[1]。对于中介语这一语言现象,Corder(1971)称其为学习者独有的特定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他认为,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是对目的语“假设——验证”的过程,学习者在这种过程中产生的系统偏误,恰好是这种过渡能力的表现。而Nemser(1971)则把中介语称之为“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他认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演化、发展,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我们可以认为,中介语在结构上是处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间状态,但这种语言系统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目的语知识的增加逐步向目的语水平靠拢,是从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的中间过渡形式,处于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变化之中,它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所构建的独立语言体系。本文着重研究分析中介语的特点和产生的根源,并就外语教学中中介语现象的应对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二、中介语的特点

中介语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与其他自然语言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可渗透性、系统性、阶段性和石化性等。

(一)可渗透性

(二)系统性

Ellis(2007)认为,尽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规则的运用是可预测的,中介语同其他的自然语言一样,具有人类语言所具备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同样由一系列规则组成,且自成体系。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与目的语系统有差距,但学习者目的语使用中的这些中介语仍然遵循一定的规则,不是任意的。这种系统性中介语的语言规则与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阶段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断而产生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连续体。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增长的需要,这一语言系统不断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脱离母语的束缚,向目的语靠近,从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H.D Brown[2]把中介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前系统形成或无规律语言错误阶段(pre-systematic/random error stage),由于学习者缺乏目标语的系统知识,所犯错误多是无规律可循;(2)突生阶段(emergent stage),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目标语规则,但目标语系统不够稳定,语言应用能力倒退到低一层次;(3)系统形成阶段(systematic stage),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比较接近目的语规则;(4)后系统形成或稳定阶段(post-systematu stage),学习者基本上掌握了目标语。

(四)石化性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中介语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并随着语言输入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向目的语靠拢。从理论上,中介语应随着学习量的增加而最终达到目的语这个终点。然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那样继续稳步上升,而是处在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种现象就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Selinker 在 1969年重申对石化现象的定义时说道:“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Selinker 还指出:大约只有5%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使用可以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水平,而绝大部分人会在某个阶段停滞不前。

语言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可能会在外语学习者学习的任何阶段出现,因此又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不仅大部分成人学习者,而且处于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儿童第二语言习得者都无法获得与母语使用者同等水平的语言能力。

三、中介语的成因

探寻中介语产生的根源,以了解学习者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其语言系统与认知系统的联系,对外语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Brown Houglas(1994:213~217)认为,错误的根源来自于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学习环境(context of learning)和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等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语际迁移

学习外语的初始阶段,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因为在对第二语言系统还不熟练的时候,母语是学习者唯一可以借鉴的语言系统,他们往往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言规则而机械地套用母语规则处理目的语信息。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把母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等方面的规则错误地运用到目的语的语境中,结果就是形成处于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状态的中介语系统。由于受母语思维的影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容易犯中式英语的错误,即使学习者学习了好长时间的外语,仍然无法克服他们的“外国腔”。如,汉语元音无长短之分,因此,Lead 常被误读为lid,而英语中的长短元音能区别词义,这就会造成听者理解上的错误。又如,在中国学生的写作或会话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3]:“In the playground,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操场上人山人海);“You give me stop”(你给我站住);“This is a big thing”(这可是一件大事啊);“We played very happily yesterday”(我们昨天玩得很开心);“Yesterday,there was a big rain”(昨天下了一场大雨)。显然,这些错误用法都是受到汉语的影响或者中式纯汉语说法,由于找不到对应的英文,而从字面上直译过去的,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在语用方面,学生也经常因受到汉语文化与语境的影响而在使用英语时出现错误。如,中国学生在机场或车站迎接外宾时经常会问候“Are you feeling tired?”但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尤其是上级人士,这种问候形式是极不礼貌的,而应该说“Did you have a good jourey?”很显然,这种语用上的错误又是受到汉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

(二)语内迁移

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在早期受语言间相互的干扰和影响较多,但随着新语言系统知识的不断获得,语言本身内部系统的不断影响对其语言学习的影响就逐渐显现出来。因为随着学习的进步,已逐渐获得的目的语系统就自然成为学习者的经验中的一部分,并指导着对其目的语的运用。由于对目的语还未掌握透彻,语内负迁移就自然地产生了,也被称为过渡泛化(overgeneralization)。目的语泛化指在扩大目标语规则中产生的中介语认知,包含语言学习者习惯于依照目的语的某项规则(尤其是语法规则)错误地运用到其他语境中的一种现象。泛化的前提是规则适用对象的某些相似,而泛化的本质是相似类比。但是,个别的相似可能让学习者产生部分甚至全体相似的错误认知。泛化一旦过渡,超越了类比的相似基础,便出现错误。如,将名词复数规则、动词过去式规则、动词第三人称单数规则、动词搭配等语言规则过渡等同化。又如,许多二语学习者常常会造出下面这样的句子:

例1 There are a lot of rices in the bag.

阿里听到这声音,怔了怔,立即停止吵闹。他走近罗四强,把耳朵贴在手机上,站在那里,静静地听,一直听到哀乐完毕。阿里自言自语说:“嗯,姆妈睡着了。”然后就低头沮丧地走进自己的房间,一屁股坐在床上。

例2 She leavad here last week.

例3 He can draws very well.

例 1 中,学习者错误地认为可以把可数名词复数的变化规则运用到不可数名词 rice 的形式变化;例 2 中,学习者把规则动词过去时形式的变化规则错误地扩展到不规则动词leave 的过去时形式变化;例 3 中,学习者错误地合并了情态动词can 和动词draw 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使用规则。

(三)学习环境的影响

对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通过自然交往学习外语的机会极少,外语学习主要靠课堂。因此,课堂教学便成为向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应试,而教学的重点也在语法知识上,不少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甚至用汉语来进行教学,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目的语。而有的教师发音不准,地方口音很重,对中外语言文化差异不敏感,本身使用的就是中介语,因而在课堂上给学生的就是一种中介语的示范和语言输入。而输入是输出的基础,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目的语的输入,输出的质量自然不会高。其次,由于我国公共外语实行大班教学,很难制造充分的情景和机会让所有学生有效地输出外语。再加上对于语言形式的完美追求常常人为造成学生焦虑恐惧的心理障碍,使其不敢或不愿意开口进行语言的运用训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中介语向纯正的目的语过渡将漫漫无期。

(四)交际策略的影响

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由于目的语语法或词汇知识的匮乏,学习者在进行交际时,有时候很难用现成、准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他们常常求助于各种交际策略。selinhker 发现,学习者的语言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喜欢用回避(avoidance)、替代(replacement)等策略去克服交际中存在的困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久而久之,学习者便容易形成错误的习惯。同时,由于交际目的已经达到,学习者就不太注重语言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停止语言的学习。Eliihs[4]认为,过分成功地利用交际策略会抑制第二语言的习得,有些学习者会因此感觉到没有必要对新的目的语知识形成假设并加以验证。

四、外语教学中中介语现象的应对策略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就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要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语言学习者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现象,及时正确引导语言学习者积极地应对这种现象,同时注意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采取正确的引导策略,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在早期二语学习阶段就很好地顺利越过障碍,加速他们的中介语向目的语靠拢的进程。

(一)正确对待中介语错误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规则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体系。因此,中介语经常被视为不能容忍的错误。但它贯穿于二语习得过程的始终,是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在外语教学中,错误应被视为是学习者第二语言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错误的出现表明学习者在建立其中介语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假设、验证,不断修正那些偏离语言规则的语言现象,使之接近目的语系统。可以说,如果学习者从来不出错,他们的中介语也许永远不可能有进展。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持一种宽容而不放纵的态度。Ellis(1990)认为,纠错应视错误性质、出错场合、错误类别、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等因素而定。(1)错误性质。有些错误,如中国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其中介语中自然存在“because-so”、“although-but”等中式英语的运用,这类错误如不及时纠正,容易长久地保留在学习者的记忆当中;而有些错误,是由于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表达意义上而产生的,如用“I very much like my school.”来代替“I like my school very much”,这一类的错误完全可以随着语言学习的发展而克服,教师不必很在意去纠正。(2)出错场合。不同的出错场合应给予学习者不同的纠正方式。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际活动时,最好不要即刻打断,而应将其记录下来,等到交际活动结束或课后给予指出,否则会影响其交际活动,进而打消其学习积极性。(3)错误类别。主要指口语和书面语。在对目的语的表达上,学习者口语的控制能力弱于书面语,因而对书面语中的中介语的纠正应更加重视,纠错更为严格。(4)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总的来说,对初学者所犯的错误,教师应尽量加以纠正,同时兼顾学生口语的准确度和流利度。对处于高级阶段的学习者,教师应重视对易导致交流误解的中介语的纠错,而逢错必纠的效果则不会太明显。

(二)克服母语负迁移

詹姆斯(James C)[5]在 1980年出版的《对比分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对比分析”概念。该概念认为,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干扰,进而导致外语学习错误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异同,预测语言的错误和难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容易产生错误。在第二语言中所犯的错误可以由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差异来解释。目的语中与学习者母语相似的成分对他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他来说是困难的,差异越大,困难也就越大。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为迁移。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Carl James 认为,教师应在语言教学中关注这种负迁移。

中国学生基本都是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学习第二语言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母语的干扰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尝试使用外语表达思想时,由于外语语言知识的不完善,其思维方式或多或少总是受汉语的影响。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无论从语音、语义和语用方面,还是从整个语篇结构上,都存在着文化差异,而学习者经常会借助汉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使母语发生负迁移,从而导致中介语的产生。

母语负迁移现象是中介语体系前期阶段的一个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不及时纠正由于母语语言文化负迁移所导致的言语错误,便会使学生忽略此现象,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不易改变的语言错误模式,出现中介语石化现象,使学习者语言水平提高缓慢或停滞不前。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应根据各种母语负迁移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义及语用等各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这样,就会减少母语对外语教学的负迁移现象,使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防止中介语石化

当前,在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中,大多数外语教师并非是外语本族语的使用者,所以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语言和教学能力[5]。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高标准的语音、真实的内容、丰富的语用知识和文化内涵。为了避免不正确的目的语的输入,还应指导学生多收听外语广播,多看外语电视节目,多读外文原著,多与外语本族人士交谈,从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接触地道的、活生生的目的语,进行科学完整的输入,提高目的语的输入质量。同时,对于学习者在学习中存在的中介语错误应进行具体分析、归类,对发音、语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不同错误,采取不同的方法应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6][7]。

(四)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使用好学习策略。健康、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敢于面对错误。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目的语知识进行交流,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从而加快他们的中介语向目的语过渡的进程。

五、结束语

中介语作为一门独立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语言形式,有着可渗透性、系统性、阶段性以及石化性等特征。中介语的出现是二语习得者在掌握目的语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二语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既要受到来自母语的干扰,又要受到目的语内部语言规则的混淆和影响,还会受到学习策略、学习环境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中介语理论告诉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以宽容而不放任的态度对待学习者的中介语错误,尽量有意识地减少母语语言文化所造成的负迁移,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继而从总体上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使学习者的中介语尽快向目的语系统靠近。

[1] Selinker,Larry.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 1991.

[2] H.Douglas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Pearson Education ESL; 5 edition , 2006.

[3] 安旭红.非外语专业大学生中国式英语探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0(5).

[4]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Applied Linguistics ,1986.

[5] 詹姆斯.对比分析[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6] 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33(5).

[7] 安旭红,张婧.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对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76(3).

[8] 兰岚.中介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大众科技,2008,112(12).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母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母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母语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30年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