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终极哲学范式的物道主义
2013-08-15高懿德
高懿德
(青岛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20)
哲学在本质上是对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理性把握,在本体上是理性地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思想理论系统,在实践上表现为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理性思维或理论活动。所有这些都决定着物道主义是其终极的理论或思想范式,并且,这一范式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历史上都有其合理性。
一、物道主义是最合理的哲学范式
从迄今为止人类历史的全部经验看,构成客观世界的万物之间本来是一种彼此依赖、相互支持、共生共存的平等的一体性存在关系,它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存在方式,正是这种一体性存在关系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物种提供着基本的存在条件,从而为每一物种的存在提供着基本的可靠性保障,但是,如果哪一个物种不善待其相邻的物种,甚至戕害其他事物,与世界万物为敌,那么它就是在自掘坟墓。显然,这种关系绝非是人类与自然万物为敌的关系,而是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平等与和谐相处的关系,它也是世界万物之间真正统一的一体性联系。人类作为世界万物中的一员,其生活、生存的可靠根基就存在于世界万物这种一体性存在关系之中,只有善待和维护这种平等的一体性存在关系,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才有着终极可靠的保障。
显然,只有反映和把握世界万物这种平等的一体性联系的哲学才是把握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的哲学,从而才是真正完满地体现哲学自我和真正能够彻底解决人类生存、生活终极可靠性问题的哲学,从而才是真正能够克服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困境的哲学。
但这样一种哲学,就不再是过去站在人类立场上看待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人种哲学,而是超越了传统狭隘的人种局限,站在万物存在立场上把握它们的一体存在之道的哲学,由于这种一体存在之道正是世界万物各自存在的基本之道,并且通过世界万物各自的存在之道的普遍关联获得实现,从而这种哲学必以把握世界万物各自存在之道的一般关联为中介,实现对世界万物一体存在之道的把握,因而这种哲学同时又是关于世界万物各自存在基本道的一种哲学。
总之,这种哲学,从总体上看就是关于世界万物的一体存在之道和各自存在的基本道的理论,而不管是世界万物的一体存在之道还是各自存在的基本道,都是同一个内容,同一个道,并且都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本道,因而可以将反映、把握这种万物存在基本道的学问称之为物道主义哲学。
由此可见,这种哲学不再只是立足于人类的存在,而是同时立足于人和万物的存在,从而不再只是为人的哲学,而是同时也为万物的哲学。
物道主义所揭示的是客观真实的世界统一性的基本逻辑,即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在于它们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这一基本逻辑,就是世界统一性的最高原理,也是物道主义哲学的最高原理,而物道主义哲学系统,不过是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或最高原理的思想逻辑系统,并且因其符合这一基本逻辑的本来面目而成为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的最合理最恰当的思想理论范式。另一方面,由于这一基本逻辑是客观真实的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基本逻辑,从而本身正是整个哲学活动发展史所要终极把握的最终目标,由此也决定了最合理、最恰当地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的物道主义哲学范式,就是“哲学自我”也即“哲学本身”的最合理因而也是最恰当的终极的哲学思想范式。
“物道主义”之名,为其作为阐述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在于它们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这一最高原理的哲学思想范式和相应的哲学思想系统之谓。[1]17-27显然,对于这样一种立足于世界万物存在之道去把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之道所达到的关于世界万物存在基本道或普遍道的思想范式与学说系统,冠以“物道主义”之名恰如其分。
二、物道主义作为终极哲学范式的逻辑合理性
本真的“哲学自我”就是对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性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最适合理解和把握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形式也就成为表达或体现本真的“哲学自我”的终极的基本范式,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范式更适合作为“哲学自我”的实现形式。
另一方面,最适合理解和把握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形式无疑只能是真实地体现本真的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逻辑形式,因为它是关于自身的理念和自身的逻辑的“同一”,由于这种“同一”,也决定了这种理论逻辑形式只有一个,即反映和把握本真的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框架本身。这就是说,本真的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是怎样的,反映、理解和把握它的基本形式就应是怎样的。
在“物道主义”哲学看来,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就在于万物存在方式亦即存在之道的统一性,因此,通过探寻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恰是理解和把握世界存在统一性逻辑的唯一合理的途径,而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恰恰又是万物存在之道本身,因此立足于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就是理解和把握世界存在统一性存在逻辑从而也是表达和体现本真的“哲学自我”的唯一合理的、从而也是终极的理论逻辑范式,
世界是由万物构成的,世界上万千现象都不过是万物的存在方式和形态、万物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人与万物的关联关系,本质上也是万物的存在方式,而世界的统一性存在无非就是基于世界万物的彼此关联方式造成的一体性存在状态,因此世界的统一性本身就在于世界万物存在方式的统一性。由此观之,作为理性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统一性的“哲学自我”,就建立在万物的统一性存在方式上,从而基于万物的存在方式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就是最合理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而这也恰是“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物道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对世界万物存在之道的理解和把握,由此便可达致对世界统一性存在的理解和把握。
立足于“物道”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就是“物道主义”的基本逻辑框架。
由此可见,立足于“物道”把握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物道主义”这种范式实际上也就是哲学的终极范式,是研究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和表达“哲学自我”的唯一合理的范式,从而也是“哲学自我”的终极实现形式或形态。
三、物道主义作为终极哲学范式的历史合理性
哲学产生伊始,西方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就确立了基于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说明万物统一性存在亦即世界统一性存在的哲学范式,其具体形式就是通过阐明万物的生成和存在有着共同的本原或始基(这个始基在他看来就是“水”)的方式来说明万物生成和存在方式的统一性,藉此来阐明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存在。哲学的创始人所确立的这种范式,正是上面所说的“物道主义”的哲学范式,它实际上也就是哲学的终极范式,是研究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和表达“哲学自我”的唯一合理的范式。
其实,整个古代哲学基本上都是依据这一范式把握世界的统一性的。古代自然哲学以某种具体物作为构成万物的始基并以此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古代原子论哲学把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原子”——作为构成万物的始基并以此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古代理念论哲学用一种统一性的理念体系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统一性。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哲学则通过考察世界万物自身的存在性质、方式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方式或关系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宗教哲学以某种神灵(譬如“上帝”)作为构成万物的始基并以此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统一性。透过它们的具体形态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惊人的一致性,就是力图以万物存在方式的统一性说明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存在,即有着共同的“物道主义”的哲学范式。
近代哲学尽管突出了认识论的地位,但认识论只不过是哲学把握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入口。实际上,在认识论的外表下,近代哲学仍然沿袭着透过万物的存在方式把握世界统一性的哲学范式。例如,近代经验论把世界看作是经验可感的万物的统一集合体,认为万物依其自然本性而存在,并借助于彼此之间的机械力的联系构成一体的世界;唯理论把世界万物统一于某种抽象的实体,例如或者是上帝或者是“单子”,万物的存在以上帝或“单子”的性质为依归。近代德国古典哲学,把世界统一于某种精神,认定世界万物不过是这种精神的外在体现,其存在形式和状态完全以这种精神为依归,故形成以某种精神所统领的统一的世界。由此可见,近代哲学骨子里仍然是一种“物道主义”的哲学范式。
现当代哲学五花八门,许多所谓的“哲学”已经完全脱离了这种哲学范式,成为一种非典型性的哲学形态,已经失去了本真的哲学性质。但仍有一些比较正统的哲学遵循了传统的“物道主义”哲学范式,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哲学、宗教哲学以及某些人本主义哲学等,仍然坚持从万物的存在方式中寻求世界的统一性。
总之,物道主义的哲学范式历史上一直是哲学的主导范式。
尽管物道主义一直是历史上哲学的主导范式,但这种范式并未被哲学所自觉,也未被哲学所明确地确立起来,它只是一种被哲学所不自觉地却又普遍地使用的东西,而这种情形也恰好表明了这种范式的合理性。
作为一种范式被不自觉地、被普遍地使用,除了表明其合理性之外,还会带来对它的扭曲使用。事实上,物道主义哲学范式就曾经被历史上的许多哲学形态扭曲过,被某种上帝主义、心灵主义、人本主义、主客体主义等等畸形化为不正常的形态,它们分别以上帝、心灵、人本身、主体等为中心统一万物,而不是按照世界万物所固有的存在方式及其彼此关联关系理解世界万物的统一性,从而无法使人们清醒地自觉到这种范式并确立起它的唯一合理的形式,即基于万物存在方式的统一性把握世界万物的统一性这一唯一合理的形式。人们过去只知道哲学的“形而上学”范式、认识论(包括经验论和唯理论)范式、上帝创造并统治世界的范式、思维和存在同一范式、实践论范式、实证论范式、语言学范式、人本学范式、主客体范式等等,却全然不知隐含在它们背后却对它们起着主导作用的更根本的“物道主义”范式,而它恰恰是最适合研究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最适合表达“哲学自我”的最为合理的哲学范式。
“物道主义”范式在今天被发现既非出于对以往哲学研究范式的反思,也非出于对哲学自身逻辑的反思,而是出于对当今时代人类生活困境的反思。当今时代困境从反面告知我们: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具有平等性和一体性,而非上帝中心或人类中心的关系。上帝中心实质上也是人类中心。人种认知是对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客观真实关系的归位。这种归位恰也告知我们人类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只有从世界万物的存在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一体性或统一性存在,因为从逻辑上看,世界万物的一体性存在就在于它们存在方式的一体性或统一性之中。
当然,尽管“物道主义”范式的发现并非出自对哲学自身逻辑的反思,但其确立却由这种反思所奠定。正是通过对“哲学自我”与“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关联性思考,才确立了物道主义作为哲学终极范式的逻辑依据。这种逻辑依据就体现在上面第一部分内容里。
四、“物道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颠覆和超越
“物道主义”以物为“经”以道为“纬”,以其内在逻辑之展开展现万物自身存在的逻辑及万物交织关联存在的逻辑,真实把握了世界万物按其交往存在之道一体存在的客观的统一性世界图景,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形态基本逻辑范式的全面颠覆和超越。
1.对以往哲学人类中心主义范式的颠覆和超越
人类中心主义是以往哲学的基本范式之一。它把人类看作是万物的目的和中心,而把万物看作是供人役使的对象,以人的需要和特性为尺度看待人与自然万物的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并以此不平等地役使、宰制甚至毁灭自然事物,自然在人类面前没有任何自己的价值、地位和权利,唯有被人类利用、糟蹋和毁灭的命运。这种世界观其实在以往几乎所有哲学形态中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并且是作为它们的思想前提决定着它们的基本哲学倾向和研究范式。
古代哲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不太明显,但“人是万物的尺度”却也是古代哲学所确立的基本立场,并且将人类看作是自然万物的目的和中心几乎是古代哲学的共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哲学名义上是以上帝为中心,实质上确立的是上帝卵翼下的人类中心。这种哲学力图证明,人类是由上帝安排的自然万物的管理者和支配者。近代典型的主体性哲学,把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看作是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并以此来确立哲学的人类中心论的研究框架或范式。现代哲学中的人本主义范式和实践论范式,都是典型的人类中心论范式。
人类中心主义范式使以往的哲学形态基本上都是人种哲学或人种学的性质,即基本上都是以人类这一物种的尺度确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哲学。
但是,以人为尺度确认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因为从世界的构成看,世界是由万物构成的,所有物种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人只是万物成员中的一种,与自然物种是平等的,决非是自然万物的绝对目的和中心。如果仅以人的尺度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会使对这种关系的认知向人类的立场和角度偏移,走向错误的片面性认识,从而会误导人类形成不平等地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
物道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这种平等化的一体性存在关系,确认人与自然万物存在的平等性和一体性,确认人与所有自然物种的平等主体地位,将人的尺度融入到所有的物种尺度中平等看待,颠覆和超越了以往哲学狭隘的人种尺度界限,否定了其人类中心主义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研究范式,具有了更为合理和无限广阔的物种平等主义的研究视野和范式。
2.对以往哲学物道分离、道主物从范式的颠覆和超越
一切哲学研究的核心无疑是世界万物与其存在方式的关系,即“物”和“道”的关系。然而,对于“物”和“道”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物道主义的回答恐怕与所有现在和以往的哲学不同。那些哲学的回答几乎都认为道高于物,以道为本,物为道役,甚至根本就是有道无物,其理由无非是,道是永恒不变的,并且它是派生万物的本体,支配和构成万物的框架,构成物的灵魂,从而没有道就没有物,而物不过是道的体现,由道所构造和支配,离开道不仅不可能产生和存在,而且会成为没有任何灵魂的臭皮囊,特别是其存在都是暂时的,总会成为过眼烟云。总之,由重道轻物到尊道贱物的道本(物末)主义,是以往哲学的共有本性:它们均把道看作是世界万物的最高本体与价值,均以研究和把握道本体为最高甚至是唯一目标,尽管有时也看重物,但其地位永远从属于道,而且以实现道为根本目标。物道主义不是道本物末主义的,相反,它是一种物本道末主义。它因重物而重道,因尊物而尊(遵)道。在它看来:物为道之本与体,道为物之末和用。它认为:虽然物之变化万千,但道却始终依随之,是故物主而道从;虽然物之存在必依道,但物却能自生道,无物便也没了道,是故道由物生,物由道成,物本而道末,物体而道用;虽然物之存在非永恒,但道之存在却依物,同样也是非永恒,是故物以道生成实体,道本物生成实在,二者同具实在性;虽然物本而道末,及至物体而道用,但物道本来为一体,道本为物一成分,是故物本蕴含着道本,物本道本皆物本;虽然物道为一体,但物之存在是目标,道之存在是中介,是故物尊而道尊(遵),或尊物而尊(遵)道。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哲学皆以道为中心而眼中无物,皆以道为本而物从之,故谓形而上学、道学、理学、玄学等。物道主义以物为本而道从之,物道一体而不分,物之以道成自身,道之以物成其体。是故,物道主义是形而上之道学与形而下之器学互为其根的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统一体,即形而上下学,从而也是形而上的本质学与形而下的现象学互为其根的统一体,即本质现象学。
迄今为止的主流哲学传统,即形而上学传统,是典型的道本主义。这种哲学的典型做法就是,把万物的存在形态归结为一种纯粹的本体存在的产物或体现,并以之作为世界的最高本质或本原,然后探究这种本体存在之道,并把它看作是万物存在的根本之道。这个纯粹的本体存在,在唯物主义那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在唯心主义那里是客观的理念、绝对精神、天理、逻各斯或道,在宗教形而上学那里则是上帝。总之,它是一种道学形而上学传统,是一种极权专制的逻辑,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用绝对本体之道去统驭自然万物,却不允许万物有自我存在的自由。可见,形而上学传统就是专门探求事物本质却又弃事物于不顾的哲学思维传统。它特别以探求世界的本质或本体为己任,于此之外从不旁顾。从而这种哲学,具有神雕侠侣的性质——它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更从不过问世间生灵之疾苦,宇宙万物被它抽调灵魂之后弃之如敝屣。可也正是这种哲学把拥有这种哲学理性的自然界的一个特殊物种——人类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使自己成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教导着人类专制极权地、不平等地对待自然万物。
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把抽象的精神(上帝)本质贯入万物的形而上学,宗教哲学则专门为此进行论证。在宗教哲学看来,上帝就是最高的逻各斯或道,而它也就是世界的本原和本质。
哲学史上把人从神本主义的上帝之手中解放出来的人本主义传统,似乎特别关注人的价值,但当其杀死了上帝并抛弃掉它的形而上学本质之后,却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世界的本质,把世界看作是人的精神文化或意志的产物,并认定它们是世界的本质,认为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无非是人化的自然界,故而人的本质就是自然界的本质,甚至连上帝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
拒斥形而上学的现代实证哲学,虽然反对用不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形而上的抽象本质来说明世界,但它也追寻一些可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普遍规律来把握世界,而这些普遍规律却同样是形而上的。
物道主义不反对存在着普遍的形上本质,但认为:第一,没有独立存在的所谓本质或规律,一切本质和规律都存在于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现实联系中,离开事物本体一切的道都是虚无;第二,事物不是由本质或规律或道或逻各斯或理念等所创造的,相反,它们却由事物相互作用所派生,所以,不是道派生物,而是物派生道;第三,尽管道不派生物,但却能够帮助物构成物,并成为所构成事物的内在骨架和基本成分,并与物中其他各要素共同规定着事物的基本特质;第四,物是本体,道在其中,物本而道末,物体而道用。
物和道的上述基本关系表明:作为形而上的共相的道,只能存在于作为个相的物之中,个相高于共相,并且同样实在;形而上学传统关于共相比个相实在并且高于个相的看法是错误的。
物道主义在上述看法的基础上认定:真正的哲学就应当把握物和道的这种关系,并由此阐明万物的存在方式。哲学最终要把握的是形而下的现实的个体事物的存在方式并以此把握物本身,却也须借助于对形而上的个体事物本质关系的把握才能实现。从而,这种哲学必定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形而上是中介或手段,形而下是目标或目的。
单纯的形而上学与单纯的形而下学都是片面的,因为它们都缺少对方提供反思自身的根据而不免跑偏。由于不能以对方为根,从而使它们都缺乏可靠性和牢固性。
另外,由于单纯的形而上学坚持只寻求世界的统一性逻辑,而不阐明宇宙万物的具体的交往方式,从而这种哲学至多成为解释世界的学问,而难以同时成为指导人类同自然交往实践的学问。
物道主义作为形而上的现象学,其主旨和重心在现象学上,故现象学是其首要品质;其内容特质与根据则落脚于形而上学,故形而上学构成其另一基本特质。所以,它同时既是形而上学又是现象学,如阴阳太极一样是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统一体——形而上下学。
物道主义作为形而上的现象学,也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从内容上看依然是将形而上的本质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和本原,而把现实事物看作是它的派生物与附庸,即是一种将道置于物之上的道本主义哲学,因而尽管其称号为“现象学”而其实质却仍然是形而上学。物道主义则在内容上坚持物高于道的物本主义哲学,反对把本质置于现象之上,从而它才是一种真正的形而上的现象学。
3.对以往哲学事实与价值分离范式的颠覆和超越
以往的哲学基本上都持价值与事实分离的立场和研究范式,认为价值不依赖于事实,价值不能由事实导出,价值只依赖于对人类需要的满足关系。因而,这种哲学不是从客观事实中发现和理解价值,而是从人类的需要出发寻找和理解价值,坚持一种孤立于万物存在事实之外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物道主义认为事物的存在事实本身就是价值,事物的存在之“是”就蕴含着其“应是”,价值与事实是高度统一的。
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种尺度价值观把价值看作物满足人类需要的一种属性。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客观地看,价值是一种事物以自身存在对自己和它物存在的一种支持关系。对于这种价值观笔者已经在《人种价值哲学批判与物种价值哲学导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中进行过详细论证。这里仅简要概括一下其基本逻辑。
万物的存在本身即是它自身的最高价值,而且还具有构成它物的工具性价值,从而物之存在为贵为尊。而万物以道而存在,即道是实现万物的基本中介,故道亦因物而尊而贵。是故,物与其道皆蕴含着存在与价值双重属性,而且是二者以物为体的统一。研究万物存在之道的物道主义即是这样一种存在与价值高度统一的哲学。
价值的一般逻辑意味着它是对于某种存在目的或目标的一种支持。但对任何事物而言,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最高目的。从逻辑上看,一个事物自身的良好存在状态本身就是对自己存在目的的最好的支持,同时也是对它物存在目的的最好的支持,从而其自身的存在不仅构成自身的最高内在价值,同时也构成成全其他事物存在的工具性价值。从物种存在角度看,“世界上每一物种的存在都是其自身和整个环境乃至整个世界的最高价值,那么,它们的这种存在价值就既不会有大小之分,更无高低贵贱之分,从而都是一种平等的存在”[2]9。
存在即目的,即价值,这就是客观主义价值观的基本逻辑。从这种逻辑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其自身的最高价值,同时也构成它物存在的条件即价值,因而物之存在本身就构成一种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体。另一方面,作为物之存在方式的道,既是物之存在的基本条件,又构成物之存在形态的内在骨架成分,从而具有了构物成物的重要价值。
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事物而言,存在与价值都是高度一体的。作为把握万物存在之道的物道主义,其内容便体现着这种存在与价值高度一体的性质。
物道主义首先是一种关于宇宙万物存在之道的事实逻辑,同时又是关于万物追求自身存在的价值逻辑,当然它也是人类追求和实现自身与万物和谐共存的事实与价值统一的世界观。
[1] 高懿德.物道主义哲学发轫[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 高懿德.人种价值哲学批判与物种价值哲学导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