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居易江州诗歌的诗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2013-08-15卢秀峰

关键词:江州白居易诗人

卢秀峰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与传媒系, 安徽 亳州 236800)

白居易江州诗歌的诗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卢秀峰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与传媒系, 安徽 亳州 236800)

江州之贬是对白居易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事件。江州之贬之后,诗人的创作心态上突出一个“转”字,由激切转入淡泊和抒情;诗歌内容上突出一个“融”字,知足保和中融入了对迁谪处境的怨恨和愤懑;艺术特点上突出一个“细”字,通过描写的细腻化,表达了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在感情世界。江州诗歌在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具有标志意义,而且形成于江州时期的诗歌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白居易;江州诗歌;休闲意义

白居易一生写诗2 800余首,以其鲜明的诗歌主张和勤勉的创作确立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但是,江州四年,创作了350首诗歌(其中288首创作于居住江州时期,62首创作于长安至江州途中、江州至忠州途中以及忠州回江州搬迁之时),[1]白居易这一特殊时段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

一是诗人的创作心态上突出一个“转”字。与前期的讽喻诗时期迥然不同,江州创作的诗歌以闲适和感伤的风格为主,由激切转入淡泊和抒情。

二是诗歌内容上突出一个“融”字。与前期相比,江州诗歌不再是干预时政心态的外化。由于畏祸心态,诗人躲开尘世的烦嚣,追求个体心灵的自由自适,在思想上逐渐走向“知足保和,委运任化”,多通过写身边事、写细小事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江州时期的白居易还是处于“进”与“退”之间的心理状态,进而不得,退而不甘。退居山林中,融入了对“帝京”生活的留恋和期望,知足保和中融入了对迁谪处境的怨恨和愤懑。

三是艺术特点上突出一个“细”字。江州诗歌不再像讽喻诗那样,为了创作目的而体现出“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的特点,而是一种更放松、更真实状态下的个性思想的自由体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屋一室,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体现了诗歌创作中外倾性向内倾性的转变。而这些是通过描写的细腻化实现的,通过特殊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运用词句的特殊方法,表达了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在感情世界。

白居易江州诗歌表现了诗人不同以往的思想和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文人的价值取向都产生很强的辐射,对后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也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引导意义。

一、江州诗歌在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标志意义

白居易江州诗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方面。江州之贬不仅使白居易失去了“兼济天下”的机会和条件,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此失却了入仕之心,而逐渐步入“独善其身”的人生阶段,从此接受道家思想,顺性而为,追求逍遥闲雅,知足保和,委运任化。而江州时期的诗歌创作正体现了这一重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消沉颓唐情绪在诗歌中体现突出,大致表现为下述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消沉颓唐情绪在诗歌中体现突出。诗人在其诗歌中总是自比屈原和贾谊,以此宣泄积郁在内心的怨愤之情。“楚怀邪乱灵均直,放弃合宜何恻恻。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偶然二首》)“争敢三年作归计,心知不及贾生才。”(《江亭西望》)“泽畔长愁地,天边欲老身。”(《江南谪居十韵》)“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端居咏怀》)“妻儿不问唯耽酒,冠带皆慵只抱琴。长笑灵均不知命,江篱丛畔苦悲吟。”(《咏怀》)“闲弄水芳生楚思,时时合眼咏《离骚》。”(《湖上闲望》)“举眼青云远,回头白日斜。可能胜贾谊,犹自滞长沙?”(《忆微之伤仲远》)这种颓唐情绪和迁谪意识,一直延续到量移忠州刺史任:“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竞渡》)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秋,其主旨也在于借虚构的商女老大沦落不幸的身世,寄寓诗人横遭贬斥的“谪迁之意”。可以设想,若无江州的谪迁经历,也许诗人就不会有这首与《长恨歌》齐名的千古绝唱。再如,作于元和十二年的《东南行一百韵……》,诗题“东南行”三字,即点明诗人贬赴江州之方向与路径;再看题寄对象如元稹、李建、崔韶、韦处厚、庾敬休、杜元颖、李绅、窦巩等,或贬迁外任,或蹭蹬下僚,可见此诗旨在向同自身命运相近的友人倾吐其“谪迁之意”的用心。这首长诗,由叙述前往江州的沿途所见开始,进一步回顾自己以往的科第、仕途经历,以及遭诬陷而被贬的不幸遭遇。

第二,栖心释老,佯狂诗酒,以排遣其谪居中的抑郁与愤懑。诗人早年对佛老空无思想本来有所涉猎,这时正好成了他排忧释愤的清凉剂。这些可以视为“苦闷的象征”的诗作,尤以诗人贬赴江州途中及初到江州之际,写得较为集中,如“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壮日苦曾惊岁月,长年都不惜光阴。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半旧青衫半白头,雪风吹面上江楼。禅功自见无人觉,合是愁时亦不愁。”(《岁暮道情二首》)州郡司马是一个唯食俸禄的闲官,“官曹冷似冰”(《司马厅独宿》),“门巷无人过”(《司马宅》),何以消磨枯寂落寞的谪居生涯呢?似乎也只有到释老空无玄远的教义中去讨生活:“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早春》)“马头觅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几时?前事是身俱若此,空门不去欲何之?”(《自题》)

但是,佛道虚无思想的麻醉作用毕竟是有限的。自称“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赠韦炼师》)然而,作为一个多年为近臣而又诗名满天下的中年士大夫,真正要摆脱这尘世间一切荣利的羁绊又谈何容易!所以,诗人老老实实地承认佛道的无能为力,而不得不借佯狂诗酒来加以排遣:“……事事无成身老也,醉乡不去欲何归?……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醉吟二首》)当诗人习禅无成,烧丹失败,乃求助于“酒狂”、“诗魔”以释愤解忧,自然是合乎逻辑的选择。

第三,视官场为险路迷途,宦情日益淡薄。从备受横遭贬斥的怨愤的煎熬,到对佛道思想的日益亲近,再到因反思官场险恶而宦情日益淡薄,终于以“中隐”为归宿,这是白居易蜕变的心路历程合乎逻辑的“三部曲”。由于白居易从个人经历的切身体验出发,早就视官场为险路迷途,怀有隐退之心,再加上这次含冤远贬江州的沉重打击,诗人对待仕途的态度的确发生了从“兼济”到“独善”的决定性转变;但由于他的思想在深层次上受到作为其处世哲学的中庸主义制约,诗人对其后半生的人生道路,作了“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的现实主义选择,即选择了“中隐”的道路。因此,诗人既表达了“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心泰神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重题》四首之三)这样旷达的意绪,又表露出“远谪四年徒已矣,晚生三女拟如何”(《自到浔阳生三女子因诠真理用遣忘怀》)的怨悱之情。

江州之后,白居易的诗作多由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现实矛盾的外倾性,转向追求诗人个体心灵自由和身心愉悦的内倾性特征。首先,诗人由前期追求仕途的事功转为追求文学成就的不朽;其次,诗歌题材内容也因为生活境遇的变化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日常生活的描摹和咏叹增多了。这一变化,使白居易诗歌的题材更加丰富,诗歌更个人化更真情,艺术成就也更高了。

二、形成于江州时期的诗歌创作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白居易江州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闲适”的风格和“中隐”的出处观念上。江州之贬之前,是他政治上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辉煌时期,在诗歌创作上,这一时期的主要诗歌类型是“讽喻诗”,以激越耿直的措辞针砭时弊,干预时政,多体现出激切直谏的现实主义风格,突出了诗歌的传统美刺功能和社会政治作用,所以为研究者所重视、所推崇。江州之贬之后,大量的“感伤诗”和“闲适诗”代替了前期的“讽喻诗”,由于传统的评价观念总是以“有用”作为标准,所以,白居易的闲适风格为主的江州诗一直以来受到评家的冷遇。实际上,讽喻诗只是诗人特定时期心态的表现,在当时并不为太多人知道,按照元稹的话说:“时人罕能知者”[2]4357。而“闲适”则是贯穿诗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创作风格,正因为这一点,白诗拥有了众多的欣赏者,他的关于闲适诗的创作论被很多文人追随,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众多士大夫从白居易的闲适诗中找到了心灵的知音和人生磨难的安慰剂。与以前相比,江州诗歌的文学性更突出,审美性更强,精神愉悦性更明显。单就宋代的几个名人的名号而言,欧阳修、司马光、苏轼分别取号为醉翁、迂叟、东坡,皆出自白居易的闲适诗,这些都展示了白居易及其诗歌对后人的影响的轨迹。[3]356

白居易江州诗歌具有现代休闲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生活节奏快、物欲膨胀的社会,人们一味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权势、财富、名利让人们越来越迷失自己,人的心灵越来越放纵,生活越来越奢侈。永无止境的物欲弄得人躁动、苦闷,人们失去了真正的幸福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渴望过上内心平静、休闲的生活。白居易江州诗歌中所表现的闲适舒缓的生活状态和知足安乐的心理感受,对追求休闲生活的现代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渴望休闲的人们要回归自然。休闲二字的字形都有一个“木”字,木代表自然。人倚木为“休”,人在家里为“闲”,而且就是在家里也与“木”为伍。这样看来,人要有一颗闲适、宁静的心灵,就要走向大自然,与生机勃勃的自然融为一体,休闲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白居易在江州悠游山林,流连于湖光山色,这让他忘却了尘世的烦嚣,是大自然医治了他备受创伤的心灵,让他的入世热情渐渐冷却下来,让追求自由的心灵有了栖息之地。

渴望休闲的人们要放下执著心。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让众人失却了心理的平衡,焦虑、紧张是很多人常有的心理状态。淡泊名利、拥有一颗平常心,是缓解紧张、释放心底欲望的心理途径。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是渴望身心健康地生活下去的现代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白居易江州诗歌里体现的知足安乐、顺遂自然的人生态度,对现代人走出外界局限、活出心灵自由有很大的启发。

渴望休闲的人们要善于体味生活情趣。白居易的江州日常生活,多是怡情养性的,江边垂钓,诗酒琴棋,读书写作,欢宴聚会,饮茶赏花,他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现代社会,由于隔膜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不信任,所以孤独感时时让人们陷于困顿和哀痛。再加上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资源、环境、安全等问题,更增加了人们的焦虑,这些更强化了人们对休闲生活的渴望。优雅的爱好不仅可以消解人们的孤独感,还能够涵养心性,提升教养,使人们生活得更文明更有质量。白居易的江州诗歌承载了中华悠久的休闲文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魅力给现代人开发了一条解放心灵的道路。

[1]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The Epical Valu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Bai Juyi's Poems Written in Jiangzhou

LU Xiu-feng(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Media,Bozhou Teachers College,Bozhou236800,China)

The incident producing significant impact to his thinking and poem writing was Bai Juyi's relegation to Jiangzhou, after which “switching”characterized the poet's writing mindset, and he switched from being vehement to not seeking fame and wealth and expressing emotion.In this period,the content of his poems are mostly in being“blending”, but in the contentment of his lot and relegated situation the poems blend with complaint and anger.“Exquisite”typifi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ms in this period, and his rich and exquisite inner emotional world is conveyed through minute descriptions.Bai Juyi's poems written in Jiangzhou are not only of landmark significance,but his poetic style formed there has also influenced later generations considerably.

Bai Juyi;poems written in Jiangzhou;significance in leisure

1672-2035(2013)06-0076-03

I206.2

A

2013-08-20

卢秀峰(1966-),女,安徽蒙城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张 琴】

猜你喜欢

江州白居易诗人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归人
男孩,男孩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