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研究
2013-09-19王晓东
王晓东
(太原师范学院 经济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山西省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研究
王晓东
(太原师范学院 经济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扩大内需,着力扩大城乡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已成为当前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2002年至2011年山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服务消费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是由于生存型消费支出过大、收入差距扩大、公共产品投入不足和服务消费创新不足等挤占了服务消费,因此,要扩大山西省城乡居民服务消费,从需求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城镇服务消费带动农村服务消费;从供给方面加强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服务消费的供给,并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消费,努力提倡新型消费理念。
服务消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
一、山西省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现状
(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发展
由于人的消费需求可以划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相应地消费可以划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即为生存型消费,故可将食品、衣着、居住等支出称为生存型消费;而将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等支出称为发展型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等支出称为享受型消费。从决定消费的收入来看,2011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 123.87元,比上年增长了1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601.4元,比上年增长了18.3%。2011年,山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 354.3元,比上年增长15.9%,若以1952年消费价格指数为基期,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 586.98元,比上年增长25.2%。可以看出,山西城乡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呈现增长趋势。
图1 山西省2007—2011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从人均生存型消费支出来看,2000年至2011年山西省城乡居民人均生存型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但城镇和农村人均生存型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见表1),农村人均生存型消费支出下降快于城镇。另外,从图1可以看出,山西省主要年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集中于30%~40%,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判定标准,山西省居民生活水平已进入了相对富裕阶段。2011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类支出为3 558.04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人均在外饮食服务支出为677.22元,比上年增长28%,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为19%。虽然山西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未出现明显的下降,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以食品、衣着、居住支出为主的生存型消费开始向更高的消费需求层次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表1 山西省主要年份城乡居民人均生存型消费支出
(二)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增长趋势
随着生存型消费支出的下降,消费结构的升级,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服务型消费支出也不断增加。由于食品支出中的“饮食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项中的“家庭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支出相对于总消费支出比重较小,因此,仅从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三项来分析山西省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现状。
1.城镇居民服务消费。
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从2002年的1 552.8元,增长到2011年的3 758.39元,增长了2.42倍,占生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32.9%上升到33.1%。城镇居民三项服务消费支出的绝对量逐年增长,其中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占服务消费支出的77.35%。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交通和通信,从2002年的406.2元增长到2011年的1 487.66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85%;其次是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83%、6.15%(见图2)。
图2 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增长趋势 单位:元
2.农村居民服务消费。
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从2002年的344.2元增长到2011年的1 256.5元,增长了3.65倍。2002年至2011年间农村居民三项服务消费支出绝对量都呈现了较快的增长趋势,交通和通信从2002年的103.2元增长到2011年的458.8元,在生活性消费支出中逐年增长,占比从7.62%增长到10.01%;教育文化娱乐从13.04%下降到9.7%;医疗保健从4.75%增长到7.61%。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医疗保健,从2002年的64.4元增长到2011年的349.3元,年增长率达18.42%;其次是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年增长率分别为16.09%、9.77%(见图3)。
图3 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消费增长趋势 单位:元
(三)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结构
随着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已形成服务消费支出的“三足鼎立”。然而,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结构的内部来看,城镇和农村人均居民消费结构各有特点。2002年至2011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倍,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在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比农村居民平均高出5个百分点,呈现了明显的城乡二元消费结构。
山西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结构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16.6%下降到2011年的12.5%;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而交通和通信支出的比重呈逐年增长,从2002年的8.62%增长到2011年13.1%(见图4)。这主要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增加了对家用汽车的需求,2002年至2011年间山西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从0.89辆增加到18.6辆;通信工具更新速度快、价格低,促使增加了对通信服务的需求,带动了通信服务消费的增长。
图4 山西省城镇人均居民服务消费结构(%)
山西省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结构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从2002年的13.04%下降到2011年的9.78%,主要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费用的减免所致。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交通和通信比重增加的幅度高于医疗保健(见图5)。交通和通讯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移动电话增加较快。农村居民家庭通讯消费中发展最快的是通讯器材类,特别是移动电话,到2011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72.81部,比上年增长60.4%。二是交通消费支出增加较快。2011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生活用汽车6台、摩托车56.24辆。这些变化反映出国家对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现代交通通讯的方便与快捷。
图5 山西省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结构(%)
二、山西省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生存型消费挤占了服务消费
与生存型消费的食品、衣着、居住的刚性需求相比,服务消费需求具有弹性。居民对发展型和享乐型消费的需求是建立在基本生活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至2011年间,山西省城乡居民生存型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超过了50%,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生存型消费依然在居民的消费支出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一旦生存型消费需求价格上升,居民会首先压缩服务消费支出。就食品、衣着、居住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来看,住宅即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是现阶段生存型消费挤占服务消费的主要因素。2013年6月山西太原平均房价为7 541元/m2,同比上年增长了10.06%。(资料来源于全国房地产数据中心)房价的过快增长,不仅抑制了居民的正常消费需求,而且增加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阻碍了居民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的升级。居民刚性的住房需求,很大程度上对服务消费形成了挤占,致使居民生存型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下降缓慢。
(二)收入差距扩大抑制了服务消费的增长
山西城乡二元服务消费结构的形成、城乡服务消费差距拉大归根结底源于收入差距。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2011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 123.87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601.4元的3倍多,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也达到了农村居民的3倍。居民的收入水平会制约居民的消费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限制了服务消费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城镇居民是产生服务消费需求的主要群体,而城镇居民间收入差距过大,也减弱了对服务消费的拉动。2011年对城镇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抽样调查发现,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092元,最高收入户为44 592元,相差7倍多;最高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3 469元是最低收入户4 901元的4.8倍。而在抽样调查的1 810户城镇居民中,最高收入户仅有179户,占比9.89%。收入差距的悬殊使少数高收入居民具有较强购买力,对服务消费的“投票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缩小了服务消费领域和范围,致使某些服务消费品因有效需求不足出现过剩。
(三)公共产品投入不足限制服务消费增长
由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人口集聚密度较低,公共基础设施非常薄弱,难以形成良好的服务消费环境,在社会保障、医疗、养老、教育等基础性公共服务方面投入相对滞后,直接导致居民预期消费支出增加,当期消费支出减少。山西省农村服务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支出比重较大的是医疗保健,这一结果与当前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相吻合。我国目前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比较薄弱,缺乏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居民负担的医疗卫生支出较重,过高的医疗保健价格,使服务消费有了“虚”增长。2011年山西医疗和个人用品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了3.4%。另外,随着农村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在保证必要的生存型消费支出后,增加了用于医疗保健的预防性储蓄,挤占了当期消费,限制了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
(四)服务消费创新不足,文化娱乐服务需求缺口扩大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上升,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与享受型过渡。按照需求收入弹性,服务消费内部结构应由需求收入弹性低的生存型消费向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发展。那么,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等个人传统服务消费比重将下降,旅游、信息、家务服务消费比重将上升。而目前山西城乡服务消费内部结构中,享受型服务消费增长缓慢,且新兴服务业发展和服务消费创新明显不足[2],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服务消费需求,致使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此外,服务行业地位低下,发展不平衡,供需矛盾严重。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针对高收入阶层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育婴服务、社区照料、病患陪护和理财管家等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日益增加,将会扩大文化娱乐的服务需求缺口。
三、扩大山西省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的建议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应该不断扩大居民的服务消费范围、能力,释放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要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是决定消费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生存型消费得到满足之后,居民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服务消费,因此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提升居民服务消费需求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对于城镇居民而言,中等收入与高等收入居民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服务消费规模或潜在的消费规模,针对这部分居民应从提供差异服务、个性化服务等渠道来提升其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因此,提高城镇居民的有效服务需要应从提高中低群体支付能力着手。如构建良好的就业环境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通过开展免费培训、技能训练,鼓励低收入者进军餐饮、家政、病患陪护等技能要求低的服务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山西省2011年常住人口3 593.28万人,农业人口为2 334.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4.98%。这意味着,山西省60%的消费市场都集中于农村市场,因此,要使居民服务消费呈现稳定增长,就应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拓宽农村服务消费市场。随着山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为主的服务性消费需求必然提高,从而会带动相关的“旅游餐饮、生物医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
(二)加强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服务消费的供给
在发达国家,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用于医疗、教育的支出不断下降,而在我国城乡居民医疗、教育支出负担较重。这主要源于城乡二元制的存在,导致城乡公共服务的提供呈现出“城镇多,农村少”的不平衡局面,因此要扩大山西省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必须加强医疗保健、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的投入,发展公共医疗服务,如加大对乡镇医院基础医疗卫生的投入,定期开展免费体检、免费坐诊、免费咨询等服务,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卫生意识,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后顾之忧,释放农村预期储蓄所挤占的潜在消费需求。
除了发展公共医疗服务之外,还应大力推广开发网络信息服务,拓宽农村居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开拓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带动物流业的发展;大力建设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兴建更多适合农村居民休闲娱乐的健身、演艺娱乐场所,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金融理财、咨询、旅游等服务下乡[3],如在农闲时节,开发农村居民外出旅游专线服务,满足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服务消费带动农村服务消费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开始不断向城市居民靠拢或趋同,把城镇居民的消费当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并主动模仿,这将会影响和改变农村服务消费结构。目前,农村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期,如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高端产品已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2011年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脑24.05台,是2010年8.71台的2.8倍,这无疑会增加对交通和通信服务的需求。这种“示范”作用会使农村居民对城镇居民中某些较为流行的服务产生需求,可能会更加注重文化、旅游、休闲类的新型服务消费,从而会带动相关产业模式的变革,新的服务业模式可能会出现在农村市场,如商铺连锁经营、量贩式KTV、电影院、打包销售、上门服务等,既改变了现有的产业模式,挖掘了居民的潜在需求,又在客观上起到了“供给创造需求”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村居民服务消费与城市居民接轨,城镇服务消费模式会促使农村居民自发形成当地特色的服务消费模式,以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满足当地村民的服务消费需求,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四)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努力提倡新型消费理念
由于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口超过山西省常住人口的60%,60%的潜在消费群体散居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而农村消费群体的素质高低、消费理念、消费行为选择对服务消费结构有直接影响。因此,要扩大居民服务消费,优化消费结构,就必须提高农村消费群体的素质,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乡村生活习惯、乡村民俗等都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诸如在农村普遍存在的婚丧嫁娶大宗消费项目、置办超标宅基地、请客送礼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农村居民对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的需求。因此,在农村国家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板报专栏等方式,向农村消费者大力倡导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和理念,鼓励农村居民在满足了生存型消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对文化娱乐等服务的购买需求。由于目前山西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过渡,因而,政府应鼓励私人投资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文明的服务消费场所,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
[1]夏杰长,张颖熙.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现状、趋势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2(4).
[2]沈家文,刘中伟.促进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
[3]夏杰长,毛中根.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实证分析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1).
1672-2035(2013)06-0069-04
F014.5
A
2013-07-10
王晓东(1987-),女,山西临汾人,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助教,硕士。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2012252)
服务消费指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非实物性的服务费用总和[1]。国家统计局将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划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八大类支出,涵盖了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项目。其中,一般将食品支出中的“饮食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总和称为服务消费。本文在研究山西省城乡居民服务消费中,也沿用此分类。
【责任编辑 冯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