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的建构逻辑——政府过程视角

2013-08-15张文君

关键词:信任逻辑建构

张文君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

论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的建构逻辑
——政府过程视角

张文君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

从政府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的建构逻辑,是研究中国政治的一个视角。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对抽象政治文化——政治信任分析的操作化。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政治由封闭走向开放,随之信任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为从高度信任到低度信任,从个人信任到制度信任。中国政治信任建构的逻辑是政治不信任而非政治信任,即应以政治不信任作为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制度建构的核心原则。

中国政治;政治信任;政府过程

信任作为一个问题在社会领域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政治信任的研究却起步很晚,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就当前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研究来看,已有政治学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一是政治信任的结构与类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上海大学的程竹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陈尧副教授、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的孙力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的曹沛霖教授为代表,分别从基础概念、信任的结构与层次、政治信任的结构和来源、制度结构与制度精神等方面作了分析与阐述。二是中国转型中的政治信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复旦大学的浦新祖教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中国政治信任的动态发展作了阐释;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向民对青年学生的政治问题做了实证研究;同校的郝宇青副教授认为中国政治信任问题的产生与中国政治制度的设计理念有着密切关系。三是政治信任重塑与中国政治发展问题。复旦大学的陈明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志华教授、上海市委党校的罗峰副教授、上海社科联的王邦佐教授就该主题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意见。[1]79-80综合分析上述研究成果可知,绝大部分研究都属于一种宏观上的制度或结构研究,意在建构规范性政治理论,过程和行为研究较少,使政治信任这一文化范畴的理论无法实现操作化。笔者在此从政府过程的角度就当前中国的政治信任问题来谈一些看法,意在搭建理解中国政治信任的另一座桥梁。该视角的研究有两个优点:一是超越静态的制度研究而试图尝试动态的过程研究;二是从政府过程的基本环节研究政治信任,可以使相关的研究得以深化、细化与具体化,将规范性政治理论研究明确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

一、当代政治信任:高度信任向低度信任

从政府过程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问题可以从其核心概念入手,具体来讲,“其核心概念则是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决策的施行。在这里,这些概念表现为一个前后衔接、渐次推进的环节,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2]15。将政治信任问题点对点地分解到政府过程结构序列的每一个环节,可以使这个高度抽象的问题迅速具体化。学界的研究表明,社会对政府的信任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呈现出信任水平逐渐下降的趋势,就这一点来讲,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执政的合法性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社会的现代化而逐渐发生变化。政治信任是与政治合法性密切相关的概念,可以笼统地说,社会的政治信任是政府合法性资源的重要来源,而政治合法性程度的高低反过来也影响到社会对政府的政治信任。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已逐步由历史合法性转移到现实合法性,突出表现为执政的经济绩效。不仅如此,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社会大众的民主与法治观念不断增强,这都将逐步成为当前政治合法性资源的最新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与社会的急剧转型产生了矛盾,导致政治信任的相对降低。其次,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事务的复杂性需要政治信任从个体信任到普遍信任,但现实条件尚不具备。社会的复杂性越高,对社会合作的要求就越高,同时越需要政府的引导,这就需要在完成社会领域个人信任的基础上巩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政治信任。而政治信任需要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构筑一条沟通的渠道,没有沟通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信任。因为“信任是一种建立在对他人的善良意图的期望基础上的冒险行动,它包括信念和行动两个部分,是由两者组成的复合体,这种信念就是行动者期望他人在未来的行动中不会故意违背信任,不会利用任何潜在的和现实的机会损害自己(信任的付出方)的利益,进而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冒险把自己的某些资源交给别人来控制”[3]18。从政府过程的角度来讲,这就需要政务信息传输与监督这两个渠道保持畅通,因为这两个渠道直接影响到意见的表达与综合。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意在使社会了解政府,了解是信任的基础条件;严格监督并保证政府执行力是赢得社会信任的重要手段。做好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可以使政治信任状态发生改变,逐渐从低度信任发展为高度信任。

二、政治信任转型:个人信任向制度信任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政府过程中的政治信任逻辑是否改变,取决于政治系统的外部环境。由于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增加,需要在政府引导下进行广泛的社会合作,政治信任就是减少合作摩擦,节省社会成本的有效方法。Cleary和Stokes在一项研究中提出了人格信任和制度信任的分析架构。[4]4那么,这样的政治信任单纯靠人格信任就出现了严重的局限,因为人格信任存在的环境是以熟人为基础的“关系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是以契约为基础的法治社会。外部环境的明显变化导致信任逻辑必须转换。而能够保证在法治社会实现政治信任的条件是制度信任,只有制度信任,才能解决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在政府与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不信任问题。

这就要求在政府过程的决策和决策的施行环节来构建现代的制度信任。根据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制度包括传统的制度结构、规则与文化。[5]46那么,在政府过程的制度构建环节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制度结构层面。当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共同构成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过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检验,在政治制度(政体)层面上的制度构建是有效的、合理的,特别是“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经验更说明我国制度层面建构的合理性、包容性与时代性。(2)具体规则层面。从政府过程来看,这种“规则”体现为政府的公共政策,从这个层面来讲,政治信任则转换为对政策的信任,那么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监督环节则成为政治信任的重要衡量指标。这里对政策的政治信任就成为政治信任的重要环节。(3)文化层面。主要涉及当前主流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对某种价值的确认与规范。具体来讲,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问题,这种认同与信任紧密相连,认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信任的价值“标签”。要求政府在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建构方面作出正确的决策,就需要在意见表达与意见综合以及监督等环节上充分进行协商,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政治信任建构:信任向不信任

完成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的制度建构,用政府过程研究方法来说就是在建构制度信任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建构的政治逻辑究竟是什么,是政治信任还是政治不信任。研究政治信任的学者上官酒瑞明确提出现代政治信任建构需要新理念:“高度信任的政治并非是‘至善’的政治”;“政治不信任表达并非就是政治之‘恶’”;“经济发展与政治信任水平并非总是正相关关系”;“制度化不信任是建构现代政治信任的根本”。[6]以上三条政治信任建构的新理念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政治信任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这直接关系到政治信任建构的基本政治逻辑。

从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信任主要涉及的是国家与社会层面的问题。因此政治信任的建构可以说是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一个角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信任问题无疑属于公共领域而非私人领域。区分之后需要说明的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各自的信任建构逻辑。在私人领域,社会合作只需要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或组织与组织之间达成协议或共识就可以了,在这个领域如果遵循了信任的逻辑,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社会成本,而且具有可行性。节约社会成本不必多言,但就可行性来说,主要取决于参与的主体一定是利益相关者而且规模与数量相对较小,达成一致或共识的可能性极大,并且个体之间的协商容易取得积极效果。但在公共领域要建构信任就比较困难了,难就难在大量复杂的社会事务需要集体合作,集体合作也就决定了合作的团体规模比较巨大,在规模很大的集团中要想建立信任来减少集团行动的成本是困难的。另外,“搭便车”现象的广泛存在也容易损害合作者中其他个体的利益,因此,在制度的建构过程中需要采用“不信任”的逻辑来保证“政治信任”。这就是公共领域的政治信任逻辑,政治信任是由“不信任”的制度建构理念来完成和保证的。

既然公共领域的政治信任的制度建构需要“政治不信任”的建构理念作基础,那么传统的信任政治又是如何出现的呢?这与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历代政治都将贤人政治奉为至善的政治,而对贤人的最高要求便是德,德才兼备为最优。笔者认为这种以德为首的贤人政治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家国同构的政治逻辑,封建王朝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依赖的是一种由私人领域“尽孝”逻辑向公共领域“尽忠”逻辑的外推,而不是公共领域的治理逻辑,就像汉代的“以孝治天下”。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一直在用私人领域的逻辑去治理公共事务。这种政治逻辑在当时是合理的,但照搬到现代社会无疑是错位的,因为公共领域的根本政治逻辑是“不信任”而不是“信任”,只有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才能维护公共利益的底线,这同时也说明了构建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任的核心原则是“政治不信任”。

四、结语

当代中国处于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传统的政治信任逻辑开始失效,迫切需要构建新的政治信任逻辑以适应社会转型与国家发展的变化。笔者采用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从政府过程的各个环节出发来阐述现代社会政治信任制度的构建原则,这是重塑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信任的应然选择。

[1]王子靳,江远山.如何重塑政治信任——“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理论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9(7).

[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周治伟.政治信任研究——兼论当代政府公信力[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4]Matthew R.Cleary,Susan Carol Stokes.Democracy and the Culture of Skepticism:Political Trust[M].Argentina and Mexico: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6.

[5]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G]//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6]上官酒瑞.现代政治信任建构需要新理念[N].学习时报,2011-05-30.

On Logic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Trust—— From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al Process

ZHANG Wen-jun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The analysis of the logic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trus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process,is a perspective to study Chinese politics.Its biggest advantage is to realize the analysis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 the political trust.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Chinese politics changes from being closed to being open.Thereupon,the trust environment changes from highly trusted to low trusted status, and from the trust on individuals to the trust on the system.Based on this, the logic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trust is the political distrust rather than political trust,namely the political distrust should be the cor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trus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na's politics;political trust;governmental process

1672-2035(2013)06-0051-03

D621

A

2013-05-10

张文君(1986-),男,山西阳泉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张进峰】

猜你喜欢

信任逻辑建构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表示信任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建构游戏玩不够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