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探析
2013-08-15戚萍萍
戚萍萍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是最深层次的文化。它支配并决定着人们的态度、看法乃至行动,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中西方因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两种对比鲜明的价值观,即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和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这两个概念最早是由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提出的,他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并把文化差异归为四个基本的维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差距、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以及不确定性规避,其中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最能体现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想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就必须研究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一、中国的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集体,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精神思想。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都要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也就是说,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自古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着“大一统”或者“大同”的理念。纵观历史,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加强中央集权到董仲舒“焚书坑儒”,处处都表明了统治者想通过统一的思想和制度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封建社会的“大同”思想文化已经演变成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思想。以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为例,和谐社会仍然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着眼点仍在于集体和整个社会。
二、西方的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和个人独立。个体主义也意味着对自由和差异的追求,人们的行为、言论、思想都体现出与别人有所差异。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西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样性,他们强调的是多元论。在对待人的方面,这一点主要表现为多数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比较强烈。他们往往注重自己为自己负责,得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他们独特个性的发展,从而为西方文化多元化要素的构成打下基础。
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的具体表现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下,中西方在法治、教育、生活习惯、文学影视等领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来看:
1.法治上的区别
就统治国家而言,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伦理道德和礼数,主张用礼仪廉耻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国,尤其是古代,先贤们对礼数都非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来调节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秉性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还用智、仁和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以此来倡导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显而易见,当这些传统的礼数弥漫于整个社会上空的时候,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道德约束力。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统治的手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并希望可以充分地享受到他们应当享有的权力和自由,因此,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就必须制定较为严格缜密的法律来约束公民的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不至于因为某个个体因过度膨胀的自由而受到妨碍。为了减少甚至避免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冲突,也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严谨的法律必不可少,所以法律就成为了他们统治的法宝。
2.教育上的区别
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办学校的目标都是培养和选拔人才。尽管如此,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体主义在根本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小我们都被教育要“关心集体,爱护他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而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个性”被极度张扬,人们更尊重个体的感受和存在。
首先,在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方面中西方存在差异。在我国古代,由于起源于奴隶社会的教育受到了国家的严格控制,办学的主要目的服务于国家统治。所有学校都由国家来开办,因此社会上也形成了一种“学在官府”的局面。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塾教学也盛行起来,但是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对教育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控制,所以私学并没有得到自由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官吏来统一管理教育模式。而在西方的古代,公学和私学都非常兴盛,尤其是私学。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统治者从来都没有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政策体系来对教育进行管理。学校可以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上随意发展,所以多种形式的公学、私学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中国,学校始终把“重人伦”的道德教育摆在核心地位,而其他教育都是为德育服务的,中国整个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都只重视以儒家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忽视甚至排斥自然和社会科学,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仍旧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而西方的古代教育比较重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而学校既有人文学科也有体育和美育等科目,当今世界的多数名校都在西方国家,这和西方古代教育的坚实发展基础是密不可分的。
3.生活方式上的区别
中西方在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中国,多数传统的筵席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会选择“团圆”的方式进行。团圆式就是整个家族亲朋好友围坐一席共享天伦。同时,筵席上一般都会选圆桌,方便交流,增进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营造一种团结共趣的和谐氛围。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个团圆式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和”的普遍文化现象,反映了“和”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影响力。
而西方国家强调的是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及人们为了实现自我满足而努力奋斗的成就感,所以他们的家庭结构往往比较简单。他们的子女多数在成年时就会选择搬出去住,在经济上也相对独立。他们的家庭团聚或者朋友聚会更多的是以自助餐或者私人酒会的形式开展,这样大家可以随意交流,注重个人空间。
4.在文学影视等文化艺术方面的区别
西方文学偏向于通过赞颂个人进而弘扬西方个体主义价值观,突出表现个人的英勇果敢、追求自由,执著于个人梦想。早期的作品有《伊利亚特》《奥德赛》《双城记》《鲁滨逊漂流记》等等。正是在这种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女性的独立意识也比东方出现得早。以《简·爱》中一句广为传诵的经典台词为例:“你以为就因为我穷、低微、不漂亮,我就没有心肝,没有灵魂了吗?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一样有一颗心……”西方影视亦是如此,我们经常能在好莱坞商业大片中看到一个人拯救地球的壮举,比如《超人》系列、《蜘蛛侠》系列、《钢铁侠》系列等等。电影中塑造的人物都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拯救世人脱离苦难的救世主。这些英雄被人们所追捧,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梦想自己能成为主宰命运的英雄,这都体现了西方人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再观中国文学,以传承集权思想为本的中国社会一贯注重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文学作品中也体现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思想。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为例,它是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背景题材,再现了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该作品为读者塑造了许多的英雄形象,然而这些好汉在宋江被诏安的问题上显得软弱无力,最终不得善终。究其根源,这些梁山好汉的“义”字当先的集体主义情结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从古至今,反应集体主义精神至上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中国的大量影视作品也反映了集体主义精神,比如以小部分人的牺牲换取全局的大胜利为背景的电影《集结号》,牺牲对于小小的连队来说无疑是个悲剧,但是这里体现的便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通过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体主义的比较,无论是从法治、教育、生活方式,还是从文化艺术等方面看,都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差异。不断加深对中西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观差异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进一步推进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减少误解、沟通顺畅,增进情感交流。
[1]胡文种.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颜静兰,陈乐.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透视——中美流行歌曲的跨文化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88-94.
[3]杨帆.中西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差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62-63.
[4]杨晓峰.从文学的视角看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J].河南社会科学,2009,(5):151-152.
[5]吴诤.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多元视角下中西方文化对比[J].文史,2012,(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