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问题”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2013-08-15朱慧英
朱慧英
(台州市高教园区管理中心,浙江 台州318000)
近些年来,职业学校学生身上出现一种严重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厌学逃学、严重扰乱课堂纪律、抽烟赌博、暴力倾向、迷恋上网等不良行为。这些学生中父母双亡、单亲离异、生活困难、父母外出打工留守等问题家庭的子女所占比例较高。职业学校在处理学生不良行为的时候,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何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对问题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家庭的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帮助与矫正的策略,是改变以往“5+2=0”的教育现状,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学生不良行为与家庭状况调查
通过对某所职业学校2012年出现违纪行为的317名学生的家庭状况调查来看,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五类“问题”家庭,即留守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和父母双亡家庭。从数据上显示,在不良行为的出现比例上,扰乱课堂纪律出自问题家庭的占57.2%;旷课逃学出自问题家庭的占59.2%;迷恋上网的占89.2%;抽烟赌博的占了90%以上;最容易导致重大问题的“暴力倾向”的比例在问题家庭子女所占比例中也高达74.9%。以上数据说明,职业学校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达到以往的效果,对如何顺应学生思想、调整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环境由家庭作风、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和家庭教育方法等构成。问题家庭中的监护人大多缺乏责任心,学生容易养成各种不良习惯:生活无人指导;学习无人督促;思想无人引导;不良行为习惯无人矫正。久而久之产生逆反心理,过早地到社会上寻求关爱和支持,自我保护欲极强,遇到同学之间的言语冲突就进行暴力报复,容易走上歪路。家长无暇顾及学生的教育,学生成绩下降逐渐产生心理压力,无处解脱,经常闷闷不乐。他们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形成自卑、忧郁、退缩等消极心理,进而厌学、逃学。另一方面,问题家庭普遍存在家庭亲情缺失现象,给不良行为的出现提供了温床。学生犯错误只依靠教师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协助教育。学生有了进步,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鼓励。因为缺乏必要的家庭情感交流,进而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二)家庭教育的盲目性
职业学校中大部分问题家庭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简单地认为他们负责满足孩子必要的物质需求,而学校则是培养教育孩子的主体,甚至有些家庭认为孩子年龄较小,不适合走上社会,但是放在家里有没时间管,索性放在学校交给老师看管,完全是一种“托管心态”,很多家长根本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平时在想什么、做什么,只是在自己空闲时才想起来随便问一下,如果不满意就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又打又骂,这样只能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同时,学校教育也不能对家庭中失时、失度、失策的教育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矫正,致使两股教育力量不能协调同步从而降低教育效率,出现了所谓“5+2=0”的结果。
(三)家庭过低的期望值
随着教育的大力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低,这种情况在问题家庭中尤为突出。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38.3%的学生家长根本不了解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这些人心中,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去的目的就是有人替他们管理,读书期间不要出意外,别惹事生非,至于毕业证能拿到最好,没有也无所谓,在平时教育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听老师的话”,甚至有些家长直接要求学生“在家没人陪你,不要到处乱跑,在学校别惹事,顺利毕业就可以了。”另外,职业学校在教学方面没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致使学生读书压力太小,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导致进取心不足,个别学生考试时就算给其答案,都懒得写在试卷上。家庭对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过低的期望值,使学生在行为规范等众多领域形成教育“真空”,为其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畸变和失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减少对学生不良行为影响的对策
(一)从情感上关爱学生,使其重获归属感
1.抓好学校的常规关爱教育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问题家庭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通过积极创建班级文化,帮助学生融入班级生活中,在班级建设中体会自己的成就感。通过开展寝室“净化——美化——人文化”管理活动,引导学生组建温馨和谐的寝室氛围,感受身边同学带给自己的关心和帮助。积极开展“体育节”“技能节”等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感受到职业学校的特点和优势,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干,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奋发的自信心,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2.教师进行隐性的补偿教育
不同的问题家庭有不同方面的情感缺失,作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适当的情感补偿。还可以巧妙地进行网络隐身补偿教育。现在的学生,有心里话、有烦恼喜欢和网友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其他同学了解问题家庭的学生的QQ聊天号码,通过网络交流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行引导;也可以把教师的QQ号码或手机号码公开,通过网络的聊天方式或短信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其在网络中寻找心灵的平台。
3.发挥学生社团的关爱作用
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压力相对较小,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大,我们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技能学习机会和活动参与机会多的强项,组建各种学生社团,通过“爱心纸、社团小报、学校小记者、团委学生会”资助或帮助有各方面困难的学生。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感化,增强问题家庭的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二)提高问题家庭学生的自我行为控制能力
1.从军训入手,提高学生制度观念
职业学校新生开学一般先进行两周的军训,通过和部队官兵接触,让学生感受到教官严明的纪律和严谨的作风,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军训过程中,班主任有意识地强调学校的常规纪律制度,引导提高问题学生的制度观念。
2.掌握学生情况,及时提供帮助
教师要全面掌握问题家庭的学生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人际交往情况。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常沟通,保持教育方向一致,及时联系和反映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随时掌握学生的行为偏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开展成人意识教育,加强自控能力培养
成人意识教育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找回自我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强调“社会人”所必须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开展成人仪式、社会志愿服务队,解决学生对个体行为和个体责任的关系的认识,强调个体内在动力产生的约束力进行自我道德规范,最终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认识到纪律要求的客观存在,认识到只有在爱“社会人”的意义上来谈责任感和纪律性,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断加强自控能力的自我培养,完成一个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行为的转化过程。
4.加强法纪教育,纠正不良行为
开展形式多样的法纪教育对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至关重要。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印编成册分发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法规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知法懂法,教育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达到约束自己行为的目的。对学生平时的违纪行为,学校应该进行必要的强制性行为矫正,如纪律处分、过失补偿、行为训练等,使学生能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要承担责任的。
(三)整合现有社会教育力量,减少学生不良行为
1.社会实践挫折锻炼
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挫折教育活动。职业学校的教育实习场所大多在某些企事业单位或校企联办的场所。在这里,既有完备的专业技术操作环境,也有社会化的人际交往环境,是将来学生面对的真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预演和缩影。通过在小社会中的锻炼,让学生懂得对学校生活的珍惜和理解,认识到自己走上社会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学习的方面,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提高家长教育观念
有研究表明,归因于家庭因素的犯罪青年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脾气暴躁、方法简单,对子女缺乏尊重、理解和信任,子女难以与父母平等地交流感情,倾诉心中的苦闷,使原本不太如意的家庭又充满了不愉快的气氛。因此,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社区或乡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专题讲座,送教上门,并通过对职业教育、培养社会适应性等问题的宣讲,使家长明确教育的要求和方法,掌握教育尺度,提高受教者的水平。
3.改变社会和家庭过低的期望值
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需要一定的动机和压力加以维持,而家庭的期望值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行为选择和心理活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上的“家庭期望值”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中调试的心理动因,产生不同的行为动力。通过职教人才的成功案例“职教之星”、职教优秀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分析报告会、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重视程度之类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对自己儿女所学专业的关心,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有所期待,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亲情动力。
总而言之,爱和关心是学生不良行为改正的前提。在帮助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反复性,并正确地对待。要重视情感因素的连接与桥梁作用,提高不良行为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并让这种认识转化为行为。要促使学生在认知、行为过程中经常处于积极、肯定的状态,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强化认知、行为的目的。另外,仅仅从学校的角度探索和研究问题家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影响还很不够,教师的关爱、学校的纪律约束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校企合作的形式、职业教育的成果宣传、家长学校的开展都受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作用,才能有本质的改变。
[1]吴伟娥等.中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相关性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
[2]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中学生班主任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成.浅谈“问题学生”及其形成原因[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4).
[4]赵国英.浅谈对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