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2013-08-15齐荣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齐荣君

(公安边防部队呼和浩特指挥学校,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毛泽东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更新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的实际融合在一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的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实现的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成功地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处在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为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供了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经受了实践的检验:经济得到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科学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科学发展观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又一次集中体现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全面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是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具体,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原则。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所谓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由此说来,民生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以及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首要问题。因为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怎么办?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力度。人民群众虽然经济上有很大改善,但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还有很多新期待,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持续加强民生保障工作。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从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四位一体,发展到党的十八大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内涵在不断深化,指导作用也更加强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科学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样关系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显然,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具体,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四、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这在科学发展观产生、实践和完善的过程中已经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发展要求时提出来的。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形成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充分印证了其科学性、先进性、正确性。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执政以来最宝贵、最基本的经验,是我们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保证。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是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具备充分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全党全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同样具备了这些条件。回顾历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突破了过时僵化的思维和体制束缚,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思想解放激发了创造热情,制度变革释放着生产活力。这场全方位的变革,深刻改变了国家、民族以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终于使我们充满自信地大踏步赶上世界现代化潮流,曾经遥不可及的民族复兴“中国梦”变得日渐切近。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同样永无止境。与时俱进地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创新理论,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科学发展观再次充分印证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这句至理名言。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逢先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