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3-08-15李志刚王冬丽
李志刚,王冬丽
(天津市北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天津 300400)
心理学家赫伯特杰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自主学习的人。”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了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情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教学设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使用教学课件,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内部动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语文课本所选录的文章,都是语言优美、立意深远、意境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但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时兴趣不大,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体验,没有理解内容的感情基础。而借助教学课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课件有教学信息显示多媒体化的特点,它集图像、动画、影片、声音于一体,能把书本上枯燥、抽象的文字,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外部刺激的同时给学生创设一种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并逐步将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真正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驱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想创设出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教师就要在课前做足准备工作,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查找相关教学资料和课件素材,挑选一个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制作成与学科有效整合,图文并茂、互动性强、寓教于乐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学习《西安这座城》一课时,虽然课文以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洋溢着浓浓古意的历史名城西安,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去过西安的学生,仅凭课文中所透露出来的文字信息,是很难深切感受到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作者对于西安那种渗透灵魂的热爱之情。如果教师纯粹以课文中的文字去讲授这一课,学生对西安的了解是有限的,对作者情感的体悟也是有限的。为了突破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大量搜集有关西安的、又与课文相关的各种信息,制作成教学课件,把文本信息以图片、视频、音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化文本中抽象的文字为可感、可知的学习情景。学生通过课件感知到了西安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文、名胜等,在充分认识、了解西安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下探究西安的热情。
二、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课堂而言,这个“人”指的就是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体系的传递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引导着;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学习主人。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使教师和学生分别从自我角色中去调节和控制教与学的目标、内容、时间、重难点等。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转变教学观念,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
比如在一节《胡同文化》的探究课中,教师先提出几个研究方向北京人的交往方式,北京人的饮食生活,北京人的性格特点等,然后以分好的组为单位确定研究方向,并将本组所研究的问题分解细化,使组内每一位同学都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组内所有成员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最后进行汇总,由组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方面的优势。
三、借助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学有所获
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仅专业性强而且抽象难懂。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会使整堂课变成空洞的说教过程,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而且容易疲劳,这样的课堂是效率低下的课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内容教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定理、变化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课本的重点、难点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直奔中心,分散难点。
例如在学习《神奇的极光》一文时,由于学生对该文所涉及到的极光现象知之甚少,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极光图片及其形成原理图,做成幻灯片通过大屏幕给学生放映出来,使学生对它的颜色、形状、类型有个直观的认识,加之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篇课文了。
四、发挥网络优势,扩大教学容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仅仅依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信息,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要求的,而信息技术能够发挥很强的网络优势,收集到很多有关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教学和网络连接起来,扩大教学容量,学生借助网络,就可以阅读到大量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信息。信息量增大了,不仅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有效地巩固已学的知识,也有利于对文本内容、情感的深入挖掘。改变了以前语文课堂教学重理解字词、文章结构,轻深挖作者情感、文章意蕴的弊端。
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便可以充分发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网络为学生搭建一个强大的学习平台。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上网查阅苏轼的生平经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名家诵读,词句赏析等知识信息。同时,还可以找出与自己研读重点相关的前人论述以及当今名家论述,并对他人论述进行深入比较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继而形成显示自己思维独创性的文字。这样,语文课堂借助网络,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把握角色定位,注重学法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的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一名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指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正如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可持续学习的技能。也就是说,学法指导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春》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网络上去找一些关于春天的图片,描写春天的诗歌、文章、音乐等,并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写下来,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或者发布到BBS上。这样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六、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乐学、爱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每个学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对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每节课的时间有限,好学生由于善于积极表现总是得到老师的赞扬,而学习暂时不理想或天生羞涩不敢表达的学生常常被教师忽略,往往很少得到老师的夸奖。在课堂上,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及时的监控,更无法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网络的强大功能弥补了这一缺憾。利用网络,教师可以拓宽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引导学生激发兴趣,保持兴趣,充满信心,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获得更大成功,体验更多的快乐,做到乐学、爱学。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取代学生的文本阅读,教师一定要围绕教学目的和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来选择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信息资料。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因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只有利没有弊,它必须适合学科的特点,以两者之间的有机契合点为切入点,适时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